第(1/3)頁
歸人城。
大明總兵府。
十幾名文書忙碌著,其中最年輕的,正被人訓斥。
年輕人很委屈。
“算了嘛?!?
總兵楊文出現,上前勸道:“人家剛離開學校,萬里之遙來實踐,你這么嚴厲,豈不是嚇退了他,總要給別人一點時間來適應?!?
老文書聽到總兵的話,這才收斂了一些。
“軍中可不管你懂不懂,只有成功和失敗,你做得好,那就是好,做的不好,平日里表現再好,那也是不好,讓你整理輿圖,你跟我講艦隊在海外,沒有辦法?!?
“軍隊沒有這個說法,沒有辦法也要有辦法?!?
文書又說了一通后,才放過了年輕人。
年輕人雙眼微紅,又羞又愧,還有些氣餒,狼狽的離去。
“你呀,太嚴厲了?!?
“他們可都是寶貝,能在這里呆幾年?何必呢。”
楊文感嘆道。
科舉的改革,雖然界限不再猶如以往那么清晰,可國子監出來的國子們,無論是關系網還是前途,都不比進士們差。
“事情雖然不大,可遇到問題就不管了,那我怎么辦?”
老文書不滿的說道。
他們的事情,從來沒有清晰可做的,哪樣事情不是從無序中找出有序,需要的是主動性強的人材,而不是按部就班。
按部就班誰不想呢。
楊文也沒有過多言語。
不久。
各方的情報和資料匯集起來,有些是證實了的,還有一些是推測,根據現有的情報進行的推測,大致未來的方向,這些東西都會被保存起來,定期輸送到朝廷。
朝廷的部門,會把各地的資料儲蓄起來,有的會查核,有的可能原封不動的放入倉庫吃灰,每十年,或二十年,乃至更長的時間后,才會進行銷毀。
成為了朝廷了解文武官員在各地做事詳情,以及查處地方資料的重要手段。
會議室內。
十幾名文武官員分別坐下,領頭的是楊文。
楊文舉著手里的冊子揚了揚,然后說道:“根據兵部送來的消息,我們這邊要減緩動作。”
“為什么?”
“聽說皇后病重?!?
楊文說道。
聽到這個解釋,有些人面露不滿。
楊文隨后又說道:“太子殿下也說了,大明年年對外戰事不斷,特別是這些年在西部的戰爭,大明國內消耗的厲害,不光軍士需要休養,國家也需要恢復?!?
“所以接下來的兩年里,不會支持外部的戰爭,以穩為主,各地都需要配合朝廷的要求,不得擅自開啟戰端,否則必會嚴查?!?
有的人理解的點了點頭,有的人越發的不滿。
“倭國幕府和大內氏的事情,難道我們不管了?”
“還有那中山王國的北地監守尚忠,如果不是我們的壓制,他早就要對山北王國發動滅國之戰了,一直虎視眈眈呢。”
琉球王國目前并不是正式的稱呼。
山北王國的范圍和土地最大,包括周邊的島嶼,也是最早向大明進貢的王國,但是隔壁的中山王國因為老國王的治理,以及全力學習大明的文化,購買大明的物資,反而實力發展的最快。
歷史上,老國王活著的時候,已經吞并了山北王國,并且任命次子尚忠為山北地區的監守。
當老國王去世后,尚忠又回頭吞并了中山王國,最后拿下山南王國,統一了琉球,才被大明冊封為琉球國王,三國正式成為琉球王國。
所以這些年來,大明軍艦的到來,與山北王國不謀而合。
山北王國多的是土地,缺乏的是實力。
而大明軍艦需要土地成為基地,而實力強悍,所以山北王國直接把歸仁城送給了大明的海軍,成為了他們的駐地,而且以低價供應大明海軍糧食。
乃至中山王國的老國王去世,次子尚忠成為了國內的一名普通將領,實力雖然也很強,可畢竟不如歷史上那般,面對有大明支持的山北王國,心有余而力不足,一直不敢亂來。
“根據送回來的捷報,我們的目的已經達成,幕府軍必然會撤軍,否則缺乏糧草的他們,將會死無葬身之地,所以倭國方面,至少年余內不會有大問題。”
其中的官員出頭解釋道。
“以大內氏的實力,不會有潰敗的危險,必然堅持到幕府軍的撤軍,至于琉球這邊,我們相信,尚忠監守以前不敢亂來,如今同樣不敢亂來,他的哥哥也不會允許的?!?
“各位同僚的心愿,大家也能理解,可是天下之事急不得啊,必須有個規劃,按照規劃預期行事,方能得償心愿也?!?
會議最終結束。
從遼東一起跟隨楊文到來琉球的吳高,兩人先后進入偏廳。
偏廳的煤爐上放著水壺。
木板搭在煤爐的周圍,形成了桌面,擺放了一套國內帶來的茶具,楊文親自把茶葉放入茶盅,隨后提起茶壺倒了兩盞熱茶。
“喝茶。”
楊文熱情的邀請老下屬。
吳高沒有扭捏,兩人一起共事十余年,當年還是太祖皇帝的指派,一起去的遼東,十余年的時間眨眼而過,不想二人會遠在海外。
“下面有不小的埋怨啊?!?
吳高話中有話的說道。
楊文點了點頭。
“暹羅那邊抽掉了不少軍力,連我們這里都要延后,不少人把責任歸于老夫?!睏钗臒o奈的笑了笑。
他和吳高二人,是太祖皇帝在時,派去遼東監視燕王父子的。
雖然事情都過去了,本來并沒有風浪。
可這兩年里,許多事情的原因,被人們認為是自己的原因,否則倭國的事情,不比暹羅重要么,為何因為暹羅,卻忽視倭國。
西征軍吃了很大的苦,可也撈到了最大的功勞。
張輔和朱能這批將領,是皇帝父子的自己人,誰也不會懷疑,也沒有要去和他們爭。
隨著國內多年來的安穩,戰功的需求,逐漸在海外開始浮現,越來越多的將領們知道,想要被提拔起來,需要實打實的戰績。
那么海外無疑是最好的去處。
西邊是大頭。
然后是東南亞,東亞方向。
東亞又分為高麗、倭國、琉球。
東南亞那邊的文官領頭是楊士奇,解縉這批人,太子殿下的親信大臣們,還有顧成等老將,所以琉球的大明官員們,認為他們的領頭人不行。
也就是楊文不行。
正因為楊文,導致他們這邊爭不過南洋那邊。
大家辛辛苦苦不遠萬里奔赴海外,為的是情懷嗎?當然不是,為的是利益啊,無論是自身的前程,又或者是為了發財。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