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楊文知道自己留在琉球的時間不多了,一個控制不了當地的都督,朝廷不會接受的。 中山王國的事情,他相信內部不少人知情,可自己竟然絲毫的風聲都沒有收到,那就是自己的責任了,對于基地的掌控,自己失去了人心。 “中山王國事已至此,老夫只有一個要求,必須結束內亂,不能影響大明的影響力,否則對大明造成了損失,恐怕就不是老夫去留的問題了。” 召集了眾人后,楊文當眾說道。 眾人連連稱是。 有些人希望的是楊文離開,為的是利益,做的太過分,傷害了國內的利益,豈不是屬于自己誤了自己。 他們也的確沒有做什么,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而已。 中山王國沒有等來大明軍隊的平叛。 尚忠見不能拿下越來城,選擇冒險繞過此城,直奔都城。 北邊的伊祖城,南邊的幸地城等地,尚忠都不在顧及,靠著當地華人的通風報信與支持,一路兵臨城下,圍困了中山王國都城。 中山王國的國王,在城頭質問弟弟,為何要造反。 尚忠說自己是蠻人,不懂禮儀。 讓中山王國國王不話可說。 見事已至此,國王選擇了開城投降,免去了城中的兵災。 進城的第一時間,尚忠做了兩件事,第一件事是通知歸仁城的大明軍隊,他將會成為新的國王,并且遵守大明的規矩,第二件事就是派去使者朝貢大明,向大明說明情況。 沒多久。 出擊倭國的海軍返回了基地,因為幕府大軍的確撤退了。 歸仁城的文武官員,各寫了兩份奏疏送回國內。 還有中山王國的使團。 —— 永樂五年。 九月。 皇宮已經在準備著皇后的喪事,太醫們使勁了所有的本事,也只能到這一步了,沒有人覺得還能救回皇后,皇帝托付一切國事于太子。 朱高熾非常的傷心。 大明朝。 愛他如愛自己性命的,非母后莫屬。 只是朱高熾習慣了忙碌。 他是個停不下來的人。 上輩子就是如此。 一生中從來沒有停留過一刻,永遠讓自己保持在奮斗中。 所以他的一生,仿佛并沒有遇到過“檻”。 無論是工作上的還是生活上的。 “撒馬爾罕好不容易平定了,結果父皇離開不到三個月就有了叛亂,幾個月來總是不斷,仿佛鬧不完的事情,也不知打他們在鬧什么。” “我才下了旨,這兩年里,要恢復民生,以國內經濟發展為主,結果琉球中山王國來了場政變,更讓我震驚的是,歸仁城的明軍在干什么?” 朱高熾生氣的說道。 中山王國新國王的使臣,朱高熾沒有接見。 莫名其妙就換了國王。 還有當地總督和總兵的奏疏,說法也一致,一說是當地人心支持的新國王,一說是遞交辭呈,說自己力不從心,希望朝廷另派賢能。 兵部的金忠,齊泰,還有內閣的諸人都回答不上來。 距離太遠,他們還沒來得及搞清楚詳情。 誰也不敢用自己收集到的丁點情報來做出判斷,這樣太不負責任了,所以哪怕朱高熾也很生氣,最后仍然沒有做出決定。 不過大明的使臣已經出發,第一要務是保住中山王國的原國王。 至于日后的決定,有朝廷大臣們商議后,是認可現在的新國王,還是懲罰現在的新國王,那么老國王的生死就是最大的問題。 同樣。 琉球地區。 參將吳高親自抵達首里城,要求交出原國王。 王宮內。 鄭氏家族兄弟,與翁盛光發生了激烈的爭執,不過諸多的海外華人支持鄭氏家族,不愿意違背大明軍方的意愿,要求保住原國王的性命。 坐在臺上的尚忠,看著爭吵的大臣們陷入了沉思。 鄭家大兄不理睬翁盛光,而是走上前幾步,深呼吸一口氣,大聲的說道:“上朝的意愿無法違背,大王雖然居于王座,可最終也需要上朝的同意,事情到了這一步,大王已經做完了該做的事情,下一步等候上朝的決定即可。” 把命運交給別人的手中,尚忠平靜的看著鄭家大兄。 翁盛光沒有說話。 他們該到手的利益已經得到,其實并不在乎上面的王位坐著的是誰,哪怕他和鄭家的爭執,也不過是做個樣子而已。 尚忠如果是個聰明人,就應當知道接下來該怎么做。 尚忠的確的是個聰明人。 鄭家的說法,并沒有讓他生氣,他知道,鄭家才是為自己考慮,如果與大明軍方翻臉,以歸仁城明軍的實力,自己很難抵抗。 就算扛住了對方,可其背后還有完整的大明。 只是尚忠有些失落。 他知道父王的遺志,統一整個琉球,建立強大的王國,父王終生都在為此努力,并且已經萬事俱備,直到明軍的到來,打破了父王的野望。 而兄長對于大明沒有絲毫的違背,更甚至安于現狀。 為什么比山北王國面積小一半的中山王國,能常年壓著山北王國,靠的就是一口氣,等這股氣泄掉了,而中山王國上有山北王國壓制,下有南山王國牽制,必定疲于應付,潛力不足,未來無法與之抗衡。 難道中山王國永無出頭之日嗎。 最后。 尚忠沒有亂來。 哪怕他并不想交出兄長,可還是按照明軍參將的要求,把原國王交給了大明的軍方,帶回了歸仁城。 大明使者抵達琉球的時候,得知原國王在歸仁城,內心松了口氣。 看來地方上的文武還是保持了大局觀的。 斗而不破,問題就不大。 使者還有沒有公開的差事,根據內閣的要求,查訪清楚當地的政斗形勢,如果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歸仁城迎來的不光是某一個人的問題,而會是大換血。 楊文要遭受牽連,其余文武官員同樣沒有好果子吃。 大明國內蒸蒸日上,強大的國力下,海外各地并沒有脫離控制中,保持著朝廷控制的態勢。(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