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 高麗分為八道。 與遼東接壤的平安道,與奴兒干接壤的咸鏡道,然后是黃海道、江原道,再往南依次是京畿道、忠清道、慶尚道、全羅道。 平安道、咸鏡道屬于唐朝的安東都護府,原本屬于中國的土地,因為唐朝之后,長期的分離,最后在元朝時期,落入了高麗的控制,如今重歸大明。 咸鏡道人口最少,平安道次之,黃海道人口是三地人口最多的地區。 黃海道目前由大明接管,名義上仍屬于高麗。 大明并沒有在三地成立三司,而是成立了都司,大明置高麗總督的治所在海州,原左軍節制府的行在。 高麗時,黃海道分為左右兩道,首府也是海州,下設牧,分別有黃州和海州,然后是都護府,分別是:延安、平山、瑞興、豊川、谷山、甕津。 另外有鳳山、安岳、載寧、遂安、白川、信川、金川七郡。以及新溪、文化、長連、松禾、康翎、恩栗、兔山、長淵八縣,和麒麟道、金交道、青丹道三道。 有聰明的兩班人士,希望朝廷能在當地成立三司,并徹底改制,結果傳回來的消息,當得知大明拒絕后,那些聰慧的兩班人士反而絕望了。 大明不光保留了當地的制度,并且以尊重當地傳統風俗為由,并不允許改變。 在實力面前,絕望的精英們,大量的進入了大明國內。 他們拋棄了祖產,從大明商行們手里換成了糧票,前往了大明。 再一次獲得大量田地的商人們,建立了一個又一個的經濟作物莊園,大豆、黃麻、棉花、漆樹.大量的被栽種起來。 資本的擴張財富速度,引發了很多當地兩班階級的加入。 他們與大明商行的商人們結合一起開礦。 高麗有人參,陜西也有人參。 歷史上陜西的人參,明初中期被挖掘完了,并滅絕了,而高麗的人參,則在明中后期被挖掘完,才有了后金壟斷的人參貿易,連原本大明的體量需求都有這么大的威力,更不提如今的大明。 高麗的糧食價格不停的上漲。 控制了糧食的兩班階級與大明商行們,達成了共識,他們不往民間放一粒糧食,大量的農戶破產,為了生活,開始販賣自己的田地。 高麗地區,于永樂八年開始的大規模土地兼并,在永樂十年下半年進入了高峰。 高麗就像個財寶盆。 無數的大明商人們加入其中,連大明工局和各組織都眼饞不過,伸出了手,大肆在高麗儲備田地,合記商行在高麗都控制了二十幾萬畝的田地。 是田地不是荒地。 糧票可以購買大明的商品,糧票的價格穩定,無論是高麗的兩班還是百姓,都把大明糧票當做寶貝。 大明的商人們,仿佛要買下高麗的所有田地。 如果正常的價格,會讓當下的高麗急速的富裕起來,可如今不正常,因為民間缺少糧食的情形,導致田畝的價格仿佛白菜價。 原先一斗糧食就能買到一畝上好的農田,如今更夸張,只需要一升。 仿佛歷史上的明末時期。 后金的控制下,遼東百姓們一兩銀子才能買到一升糧食。所以人口恢復到四百萬的遼東漢人,到了后金進關的時候,只剩下了幾十萬。 高麗北王的內附,并沒有讓當地獲得大明的文明。 失控的秩序下,地方的生產坍塌式的塌陷,整個經濟完全敗壞,百姓們回到了以物易物的環境中,大量的人口餓死。 無數的流民往漢城跑,往更南方的高麗跑。 如此巨量的流民,對高麗中部和南部地區造成了巨大的沖擊,讓高麗國王和高麗南王疲于應對。 明末陜西地區的流民起義,并不是短期內出現的。 早在萬歷末期,因為土地兼并和天災的原因,陜西北部地區已經有了大量的流民,并且不少的御史把地方的災情上報給朝廷。 可經濟破產的大明并無力解決。 經過十幾年的發酵,上期失去約束的流民們,開始脫變為流寇,從搶劫大戶并不傷大戶性命,逐漸變為破壞一切。 所以當下的高麗,雖然有大量的流民,可是因為人心的畏懼,他們并不敢造反,還需要時間的沉淀,也為他們帶來更大的痛苦。 同時。 大量的商行以管飯的口號,招募了無數的廉價勞動力。 他們從早到晚的干活,睜開眼的第一件事就是干活,每日只吃很少的糧食,然后干活到睡覺的前一刻。 干活和等死。 高麗百姓眼中的世界變得單調起來。 資本的最大化的呈現,讓高麗北部地區的商品急速發達起來,比起當年的金州有過之而無不及,只用了三年的時間,甚至被商人們笑稱,這里是大明的明珠。 極致的繁華,和極致的貧窮,出現在了一副畫面上。 “時代的眼淚。” 從京城游歷到高麗的畫匠畫了下來。 畫中。 一名正乞討的孩童,被道路上疾馳的,由寶石點綴的馬車撞傷了腿,馬車上的貴婦,透過車窗憐憫的留下眼淚,施舍給孩童一角錢,孩童努力的墊著傷腿,露出幸福的微笑,正要伸手向高處的車窗,接過那一角錢。 高麗的穩定下。 大明永樂十一年開春,轟轟烈烈的西部鐵道和南洋鐵道正式開工,大明鐵道正式工人數量達到了兩百萬。 這一年。 大明工局普通工人的工錢,提升到了一元八角。 大明皇帝歸來。 普天同慶。(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