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礪山就有礦,并且有大量的礦,是高麗南部少數(shù)的礦產(chǎn)地區(qū),很早的時候,就有記載,人們發(fā)現(xiàn)這里的露天礦,被人們所使用。
流民軍吸收了礦工,他們很快放棄了礦區(qū),摧毀了礦區(qū)里,南王好不容易從大明引進的抽水用蒸汽機,以及其他的設備。
高麗南部的礦業(yè)基地,一朝化為烏有。
南王顧不上心疼,十余萬大軍,除了留守地方外的,能調(diào)動的也就五六萬,還是消耗了他多年來的積蓄,而兩萬南軍的崩潰,帶來的影響,遠不止這兩萬的士兵。
除了流民軍死灰復燃,并且更加的士氣高漲,原本圍困流民軍殘部的三萬大軍也受到了影響,士氣大跌,甚至不愿意再打仗,吵著要軍餉和軍糧。
短短的兩個月里,形勢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流民軍與高麗南軍的戰(zhàn)略態(tài)勢發(fā)生了轉(zhuǎn)變,各地的城池不敢開城門,地方的軍隊也不敢出動。
流民軍往四面八方流竄,不但沒有抵抗,還有大量的人口加入他們,勢力滾雪球一般的擴大。
“他們?nèi)跣〉臅r候抱團,占據(jù)了優(yōu)勢后,那些原本緊密合作的賊首們,互相提防了起來,甚至還發(fā)生了沖突,成為了仇人。”
兩名錦衣衛(wèi)大擋帶回來高麗南部的消息。
朱高熾留在平安都司三個月了,原本的計劃里,他現(xiàn)在應該已經(jīng)進入了奴兒干都司,接見都司里由朝廷任命的流官與各部土官。
高麗南部的流民之事不是突然發(fā)生,很早的時候,高麗南部就有了大量的流民,流民們從開始的偷雞摸狗,被地方兵差捉拿,一步步走到舉兵造反。
但是沒有人想到,形勢發(fā)展的會這么快,也超過了朱高熾的預料。
自古以來,流民起義,如果是指起義推翻舊王朝建立新王朝,那中國真符合的也就劉邦和朱元璋,不多,李自成黃巢都很快失敗了。
歐洲也有很多流民起義,但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猶如劉邦朱元璋這樣的成功模板,歐洲保持的封建貴族農(nóng)奴制度,讓地方上的流民并沒有壯大的契機,各地的人口無法流動,則無法竄連起來。
所以流民起義雖然很多,能成氣候的極少,沒有人會認為高麗能被流民起義推翻,朱高熾也是這么認為的,因為底層有太多的短板,具備成功的要素太少。
借鑒歷史,朱高熾忽視了這次的流民起義,以為不過是歷史里的一朵浪花,現(xiàn)在回頭想來,其實并不同。
高麗的官方勢力,被大明壓榨的太狠了,導致高麗的正規(guī)軍,無法及時撲滅流民軍,加上自身的崩潰,給了流民軍成氣候的機會。
“臣認為現(xiàn)在的局勢很明朗,首先不給高麗國王機會,漢城方面保持原樣,其次聯(lián)絡高麗右軍節(jié)制使,答應高麗總督府的要求,放開對大明商人們的限制,最后同時聯(lián)絡幾支大的賊軍寇首,如果高麗右軍節(jié)制使死不悔改,我們可以試著拉攏賊軍。”
姜賓知上前一步拱手說道,言語里,很是照顧太子殿下的顏面。高麗的流民軍,在大明文武的口中被稱為賊軍,完全是站在皇室的角度考慮。
朱高熾不是很在意這些說法,來自于自身的底氣所在。
“其實我更希望維持原來的局面,并不是因為流民推翻高麗王室的原因,而是無論高麗國王,又或者高麗南王,我們知根知底,哪怕高麗南王對我們有警惕,可仍然容易控制。”
“流民軍不同了,他們的脾氣難以捉摸,講道理可能行不通,會增加我們控制高麗的成本,甚至與我們?yōu)閿常l(fā)生直接的戰(zhàn)爭。”
朱高熾解釋了一番。
太子殿下的理由很有說服力,姜賓知也沉思了起來。
高麗南王也就是高麗右軍節(jié)制使,的確因為他的原因,讓高麗總督府的影響力,不容易涉及高麗南部地區(qū),可總體上還是維持了和睦。
說來說去還是管理成本,目前的管理成本雖然高,可是能接受,怕的是流民得勢后,無法保持舊有的局面,破壞大明在高麗的利益。
“太子殿下有何建議?”姜賓知誠心問道。
姜賓知的態(tài)度,不如國內(nèi)傳統(tǒng)老官員們的恭謙,朱高熾沒有在意。
既然講究規(guī)矩,習慣了新規(guī)矩的新時代的文人們是不同的表象,那些從新氣象新社會風氣里成長起來的文人們,也會當做理所當然,這是事物發(fā)展的必然。
就像不到一百年的時間而已,一百年前的百姓們對官員的態(tài)度,和一百年后的百姓們對官員的態(tài)度,是截然不同的,完全是兩個世界。
大明立國五十年,工業(yè)化社會發(fā)展了二十余年,不光是人們的經(jīng)濟水平有了大幅增長,社會的風氣也極大的扭轉(zhuǎn),學校出來的學生們,每個人臉上充滿了自信,走向各個崗位,奔赴時代下的紅利里所包含的大前程。
朱高熾沒有第一時間回答,而是看向了身后的輿圖。
太子殿下的行為,讓廳內(nèi)的文武們,紛紛望了過去,偌大的奴兒干都司。
奴兒干都司的范圍,至少輿圖上的范圍,每過幾年都在擴大,一直擴大到了苦兀島,也就是庫頁島,自古以來是中國的土地,后來隨著國力的衰退,被列強分割了出去。
每年的探測隊在極端的環(huán)境下一直往北,通過物資與遇到的部落交換,并且聘請向?qū)ВS著探測隊的腳步,奴兒干都司的輿圖也越來越大。
東北是一塊未開發(fā)的地區(qū),從北大荒變成北大倉,靠的是百姓們勤勞的雙手,以及后世的組織力,萬眾一心所建造出來的。
大明在遼東的人口也才剛突破兩百萬,連遼東都未開發(fā)完,更不提環(huán)境惡劣的奴兒干,一年中有一半的時間是冰雪覆蓋。
越往北的方向,冰雪覆蓋的時間越長,并不利于人類繁衍的環(huán)境,導致這片地區(qū)的人口非常非常的少,至少古代如此。
當下的大明輿圖并不如后世完整的世界地圖,但是朱高熾深知,在那些未探測到的地方是什么樣子的。
古代中國到美洲,光直線航線的距離就比歐洲到美洲多出了三倍,而且還是廣闊的太平洋,歐洲可以抵達氣候更好的地區(qū),而中國抵達的是寒冷的地區(qū),并且有美洲東部的山脈阻擋,難度高了十倍不止。
所以大明想要抵達美洲,排出千辛萬苦,不考慮其余的方面,可以借鑒的有兩條路,一條摹仿西班牙的大帆船航線,一條是模仿俄國抵達美洲的腳步。
西班牙跨越太平洋的大帆船貿(mào)易航線,因為距離和大洋風險的原因,船只的沉沒率非常的高,也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國運不能持久的主要原因之一。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船隊如果哪個船隊幾條船回來一半,他們就有可觀的利潤可分,如果大部分商船沉沒了或者被海盜搶了,那么投資人可能就會血本無歸。
高昂的沉沒率,讓船隊商人們沒有能力在全球各地建商埠造碼頭,所以他們的很多生意都是一錘子買賣,高頻繁的死亡率,更讓兩國后繼無力。
那為什么如此高的死亡率,荷蘭與西班牙仍然興起了世界海運呢,甚至被稱為海上馬車夫。
比如荷蘭。
荷蘭地處寒冷地區(qū),人們必須非常勤勞才能生產(chǎn)和制造出足夠的東西來養(yǎng)活自己。
鯡魚的捕撈每年只有一次,雖然可以捕撈一千萬公斤,但也就是人均十公斤左右,不僅養(yǎng)不活整個地區(qū)的百姓,甚至連養(yǎng)活漁民自己都成問題。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