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九州島原為筑紫島,前魏時,此島兩大勢力狗奴國與邪馬臺國對峙許久,邪馬臺國的國王還曾向曹魏王朝請求支持。”
臨時的會議場地由糧票銀行的總部大樓提供。
大明秉持了傳統,民間的樓房蓋的起飛,唯獨衙門的場所沒有太多的修葺,總體上維持了原貌,面對各種大型會議的需求,傳統衙門的場地無法滿足,只能從外部借用。
這樣的要求大明工局各部也很支持,所以六部主導的官方會議,常常安排在各大明工局組織的場地上。
四夷館的官員,大概五十余歲的年齡,不光會倭國話,還會高麗話,甚至掌握了南洋的幾門語言,這些年里衙門經費足夠,四夷館的官吏們也經常出國,了解和學習各國的文化與風俗。
經濟發展和交通便利帶來的,也是政治清廉的功效,人們能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好自己的工作,已經是非常不錯的局面。
劉一儒是傳統的讀書人,在改革前的國子監讀書,后來進入禮部工作,這些年來也成為了學者,對外國事物上,特別是倭國與高麗,有非常多的了解。
聽到劉一儒的介紹,不少的人感嘆,原來倭國與中國的牽扯這么深。
“那后來呢?”
景誠好奇的問道。
大明有幾塊海外飛地,其中包括原倭國的九州島,這些年來,因為精力不夠,大明在九州島的治理比較緩慢,更多的是商人們的身影。
隨著西部七省的徹底平定,二次的西征結束,讓大明有了余力,各大鐵道修建工程的啟動,也是這個原因,否則大明不可能一下子做許多的事情。
特別是琉球國前兩年的混亂,朝廷差點失去在當地的控制,最后以楊文致仕,吳高歸國另用,并調走了一批文武,才算是穩定了當地。
所以對于海外飛地的治理,朝廷是很小心的。
劉一儒知道景誠即將上任筑紫都司都督。
大內氏把九州島割讓給大明,承擔了很大的壓力,內部反對的聲音很大,幕府因為這件事,得到了倭國更多勢力的支持。
為了避免大內氏落敗,也是大明沒有在九州島大動干戈的原因之一。
今非昔比,大明現在可以在海外大規模用兵,那么解決九州島之事納上了議程,根據朝廷的規劃,九州島恢復原名筑紫,并成為大明的都司。
各個部門以及受到邀請的學者,參與此次的大會,就是把這段時間的溝通了解,進行一個總結,然后呈交給皇帝,做出最后的決定。
劉一儒搖了搖頭,嘆道:“當時的曹魏皇帝是曹芳,實際掌權人則是曹爽,當時國內局勢復雜,曹爽并沒有精力顧及,僅僅發出一份詔書給狗奴國。”
劉一儒去過倭國幾次,不光與當地的文人和僧人們接觸,并搜集了許多的史料,有條有理的說的說道:“狗奴國的國王,雖然收到了曹魏的詔書,但沒有回復,可能是沒當回事,更大的可能是沒搞懂是什么情況。”
“曹爽那邊呢,隨后又被司馬懿搞掉了,所以這份詔書,最終也就無效。”
“但狗奴國最終還是搞不過邪馬臺國,我從倭國的學者們口中聽到,倭國學者們認為,狗奴國的失敗者離開九州島,向本州島遷徙,并逐漸發展成為后來的大和王權。”
有人笑道:“如此說來倒也是因果循環,狗奴國失敗離開了九州島,卻正流倭國,他們再回過頭來,重新征服了九州島。”
眾人說說笑笑,對于倭國的情形有了大致的認知。
“那應該叫狗奴國啊,為何唐朝給他們賜名倭國呢。”
聽到疑問,劉一儒解釋道:“九州島上最初興起的王國是倭奴國,倭奴國和大和國,其實是文化、地理都截然不同的兩個國家。”
“倭奴國曾接受東漢朝廷印綬,還把島上的奴隸作為貢品獻給東漢王朝,總計是一百六十名。”
“《漢書》說樂浪海中有矮人,分為百余國,以歲時來獻。所謂倭奴國,恐怕就是其中之一。從此中原印象中的東瀛之人就是倭奴這種形象,因此到隋唐之際,已經統一日本的大和國與中原接觸,中原王朝也就把他們稱為倭國了。”
眾人恍然大悟。
“當時比倭奴國更為強大,可以視作九州島第一霸主的,則是位于九州島東北區域的邪馬臺國,鼎盛時期,曾轄有三十幾個小國,其中就包括上面的倭奴國。”
“后來呢,筑紫島上因為有九個王國的存在,所以被當地人稱為九州國,流傳至今。”
“倭國經歷了南北朝,又經過了大內氏的入侵,以及大內氏和幕府的內戰,到現在迫于形勢,又把九州島割據給了我們大明,島內的形勢已經徹底變化。”
“不光有南朝的失敗者勢力,又有大內氏殘余的勢力,還有幕府的殘余勢力,以及原本所封的大名,和本地偏遠地區的反抗勢力,例如隼人。”
劉一儒介紹道:“隼人是另外的一個民族,與倭國經歷了數次的失敗,在唐朝時期,大部分的力量已經敗亡,少部分被倭國內部吸收,并沒有了反抗力量,并且人數估摸不到兩萬余人,還分散到貧瘠的山區,不光文化衰敗,也沒有自己的文字。”
“這倒是個契機,我們可以幫助隼人。”景誠想到了主意。
以夷治夷,對于大明的官員們并不陌生。
國力強盛的時候,有班超這樣的偉大功績,國力衰敗的時候,有文官想要用一張嘴攪動林丹汗與后金風云的失敗笑話。
如果那時大明的國力強盛,那文官成功了,得來的就是巨大的功績,后人眼里英雄一般的人物,可是他失敗了,嘲諷失敗者,并不只是大明的傳統。
文華殿。
朱高熾雖然回到了朝廷,卻沒有參與政事,朱棣也派人來問過,朱高熾以身疲為由休養了起來。
這是他與朱棣的默契。
雖然不親手治理國事,但是朱高熾并沒有完全放手,巡視完全國后,不光解決了地方上不少的事務,也在推動大明各行各業的發展,并且進行社會資源的分配。
“有鑒于琉球北中南三都司的穩定,朝廷決定分離一半的軍力,加上從兩廣抽調軍隊,合計三萬士兵,駐守筑紫都司。”
兵部右侍郎楊榮來到文華殿,把皇帝與朝廷的商議結果告訴了朱高熾。
大明的軍力,其中陸軍規模達到了六十萬,海軍規模達到了十五萬,因為鐵道的興起,各地駐軍的數量減少了,常年兵力為四十余萬,其中京營高達十五萬。
西部七省八萬兵,高麗三千兵,塞北塞南三萬兵,占城四萬兵,老撾宣慰司一萬兵
軍隊的數量早就已經不夠了。
但是大明這么多年來,戰無不勝,讓周邊沒有人敢反抗,都不是傻子,看得見大明的實力,不會有人不開眼,總體上維持住了。
這樣很危險,因為兵力不夠的原因,加上朱棣數次的征伐,所以朱高熾在其余的方向很謹慎,以保持穩定開拓為主的形勢。
“父皇計劃擴兵一百五十萬,兵部同意了?”
朱高熾關心的問道。
“回太子殿下,兵部和五軍都督府,以及其他衙門經過商討,認為大明的確需要這么多軍隊,所以支持了皇上。”楊榮恭敬的回答。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