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否則要是每個島嶼上的土著都無法溝通,只有毫不猶豫的偷襲對抗,別說大明的商人們,就算是西班牙和荷蘭的武裝商船也是維持不住的。 不過呢,有接觸就有矛盾。 大明商人們接觸的最早,留下的矛盾最多,沒有外部勢力的干擾,也能保持總體的平穩(wěn),可當西班牙荷蘭人新的勢力到來后,很快就拉攏到了當?shù)氐耐林瑢Υ竺鞯纳倘藗儼l(fā)起了攻擊。 同樣的道理。 后來的倭寇抵達了南洋,取華商而代之的西方勢力,與當?shù)赝林鴤兊拿芊e累很深,導致倭寇們又受到了土著們的支持。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 倭寇的戰(zhàn)敗,讓他們退縮回自己的土地上,又導致他們在南洋的土地呆的時間太短,與土著們的矛盾不深,這就是利的一面,為他們?nèi)蘸笈c南洋打交道獲得了很多的方便,也讓倭寇的商品充斥南洋。 不過這些都不是無法解決的問題,只要能認清楚問題,做出針對的應對來破局,屬于上層的智慧較量。 以此為思路,朱棣留在了占城,解縉以內(nèi)閣大臣的身份,前往暹羅大城,也就是暹羅的都城,面見了暹羅的國王,商討波隆多羅阇的問題。 “波隆多羅阇是不穩(wěn)定因素,不光破壞了南洋的安穩(wěn),也對暹羅王室?guī)砹宋kU,不解決波隆多羅阇,恐怕此人會帶領(lǐng)軍隊造反。” 波隆多羅阇要造反嗎? 不知道。 不確定。 但是大明咬死波隆多羅阇要造反,形成了輿論,那么暹羅的王室就會擔憂,暹羅的王室擔憂,就會采取打壓和試探波隆多羅阇。 波隆多羅阇要么交出權(quán)力得到暹羅王室的信任,要么對抗加深與暹羅王室的矛盾。 這是陽謀。 這叫做利用輿論優(yōu)勢擴大矛盾。 沒有問題很簡單,那就通過輿論制造問題。 而不同的是,波隆多羅阇的確有點問題,他的實力很強,本就讓暹羅王室忌憚,有了大明做主和刺激,暹羅王室的底氣足了。 首先要求波隆多羅阇回到都城解釋。 只這一條,波隆多羅阇就無法答應,而波隆多羅阇不能回都城,又證明了大明的輿論,穩(wěn)定了多年的暹羅,一夜之間戰(zhàn)火的危機出現(xiàn)了。 暹羅王室整兵備戰(zhàn),解縉則承諾,大明一定保護暹羅王室,又和暹羅王室溝通了許多的矛盾。 例如宗主國與藩屬國的雙邊貿(mào)易協(xié)定,大明的商人可以暢通無阻的到暹羅做生意,不收取稅賦,大明商人們可以再暹羅購買土地,建立港口等等,也就是高麗的一套方法。 同樣的道理,暹羅的商人們也能去大明做生意,也不收取稅賦,他們也可以買大明的土地,甚至在大明修建港口。 只是呢。 大明的土地貴,商品又便宜,源源不斷的不限量,暹羅的商人們,還是小作坊的模式,自給自足都無法滿足,首先在大明商人們的競爭中存活下來再說吧。 面對北部的壓力,波隆多羅阇一邊派使者去占城拜見朱棣,朱棣沒有其他的要求,暹羅王室答應的條件,只要波隆多羅阇同意就行。 波隆多羅阇自然不會同意,他要是同意,就不會做許多的事情了,所以他又一邊派人去都城面見國王,想要說服國王。 國王與地方實力派將領(lǐng)天然的不對付,兩者有本質(zhì)的利益沖突,在自身權(quán)利的面前,暹羅國王更信任大明,因為波隆多羅阇會要他的命,而大明只要利益而已。 大明的軍艦游蕩在暹羅南部海外,保護七巖城與華欣城這些新興的城池。 華欣是后世泰國中部的海濱小鎮(zhèn),距離泰國首都曼谷,也就是現(xiàn)在的暹羅大城,有五百里上下的距離。與沙美島隔岸相望。 從暹羅回到占城的解縉,向朱棣介紹了暹羅的局勢。 朱棣有些不適應。 以前敵人在哪里,他帶著大軍打過去,一直都是這么做的,可到了如今,兒子不讓他這么做了,大軍輕易不動,借助別國內(nèi)部的矛盾。 這種細碎的如穿針的活計,讓朱棣有些喘不過氣來。 “簡而言之,我們要向波隆多羅阇傳達我們的態(tài)度,我們不跟他打仗,他也不要損害我們大明的利益,至于他們內(nèi)部的矛盾,不能影響到我們大明。” 朱棣又忍不住摸了摸下巴。 朱棣的習慣被很多的將領(lǐng)學去,人們都在模仿皇帝。 “這他娘的多不講道理。” “我打你,你還不能還手。” 也就是兒子能想出來,一般人還真做不出這樣不要臉的事情來,朱棣有些感慨。 聽到皇帝的話,解縉露出靦腆的笑容。 這樣的思路多好,正和他們文官的意啊,打打殺殺的,效率太低不說,傷敵一千也要自損一百不是么。 從塞南行省到塞北地區(qū),從哈密到亦力把里,從亦力把里到西部七省,從高麗到南洋,大明在朱高熾的引導下,發(fā)生了許多的變化,也總結(jié)到了更多的經(jīng)驗。 面對大明新的模式手段,不光是暹羅王室沒有反應過來,波隆多羅阇也氣的差點吐血。在他的面前,猶如無形的棉花,他不知道往哪個方向打,打出去的拳頭還使不上力。 現(xiàn)在變成了暹羅內(nèi)部的斗爭,大明只需要當漁翁。 報紙連番的報道,整個南洋都知道暹羅要打仗了,波隆多羅阇要造反,王室輸了就會被波隆多羅阇殺死,波隆多羅阇輸了,王室的權(quán)利就會穩(wěn)固。 歷史上暹羅并沒有內(nèi)戰(zhàn),至少這個時期如此。 可歷史終歸是歷史,大明的報紙通過商人們帶到南洋各地,哪怕是舊報紙也代表了輿論權(quán),各地的百姓們,通過大明的報紙了解天下的局勢。 報紙上是這么說的,人們就這么認為。 “暹羅王室不會輸。” “不一定,那個波隆多羅阇暗中積蓄勢力多年,野心狂妄之輩,如今敢于造反,肯定是有底氣的。” 報紙上的宣傳下,波隆多羅阇就是個為了權(quán)利陰謀造反的武夫,脾氣古怪,動輒殺人,不懂仁義道德的軍閥,大家都是這么看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