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再也沒有人來到工地索要糧食物資什么的,以往的時候,面對這樣的情形,為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生事端,工程部多少會送一點東西給對方。 通過幾個月的戰爭,趙宏對聽話的部落管理的逐漸嚴格起來,猶如溫水煮青蛙般,今日要求一件小事,明日要求一件小事,大明的規矩不知不覺就得到了貫徹。 大明商人們也驚訝的發現,各部開始講道理起來。 商人們有豐富的商品,最不怕的是土著們講道理,最怕的才是土著們不講道理,面對這樣的環境,每個商人們都高興不已,連連夸贊趙宏將軍。 大明的商品不光在熟部里流通,整個緬甸全境,乃至于八百大緬宣慰司都流通了起來。 大明商品的好處被土著們發現,成為了土著們的日常,土著們再也離不開大明的商品,有了需求,糧票的威力就浮現了出來。 大明商人們高舉手中的糧票,在講道理的部落里成為了人上人,他們可以獲得當地廉價的勞動力,一直無法維持的土地貿易也興盛了起來。 一片片的土地被部落首領分給了大明商人們。 到了永樂十八年夏天的時候,不到一年的時間,地方上的風氣已經與以往變得猶如天壤之別,最大的區別就是土著們講道理了。 這就是教化。 教化深入人心,大明的文化開始滲透各個方面。 土著們頭人們明白了道理,他們獲得大明商人的物資,這片土地則是大明商人們的,他們在當地成立經濟莊園是他們的,不再是頭人們的。 簡而言之,私人財產權開始誕生。 常言古代只有東方有土地兼并,西方卻沒有,因此有人說西方古代更文明。 土地兼并的前提是私人財產。 老百姓有自己的土地才能進行貿易,通過貿易集中到了少數人的手里,如果老百姓手里沒有土地,那又如何土地兼并呢。 西方古代的土地屬于貴族,而不是老百姓,老百姓屬于貴族的財產,正如中國春秋戰國時期一樣,土地和土地上的一切屬于貴族,離開貴族的百姓躲在沼澤是野人。 那么西方古代自然沒有土地兼并。 任何事物有利有弊。 高麗的文明程度比土著們高,所以他們的土地被大明商人們兼并,反倒是南洋的部落,特別是八百大緬和緬甸宣慰司這些,又不是非常野蠻的部落,可也不是更加文明的王國,反倒阻止了土地兼并的現象。 但是也不能說更好,因為部落里的人是奴隸的存在,他們是沒有選擇的,只有被剝削的生活,而農業時代的百姓,他可能過得富足,也可能過得悲慘,是經濟生產力和物資分配,時代局限性決定的。 朝廷看到的則是趙宏的能力。 趙宏只用了一年的時間,做到了比平安更好的局面,平安的確也能打,但是在大局方面的確不如趙宏,這樣的大將,朝廷給予了高度的認可。 大明的疆域太大了,能打仗的將領很多,而大明需要的是穩定。 能為大明帶來穩定,達成朝廷目的的將軍,才是朝廷迫切需要的人才,更不提趙宏多年來的表現很“乖順”,沒有表現出絲毫對權利的占有欲。 繼西部三名將趙安、蔣貴、任禮之后,大明又冉冉升起一位將星。 朱高熾笑的格外開心。 與趙安、蔣貴、任禮不同,這三位是歷史上本就有名的人才,而趙宏卻是自己打造的體系下成長起來的,讓朱高熾很有成就感。 徐寧感受到了太子殿下的喜悅,忍不住也露出笑容。 朱高熾最后收起了笑容,親切的拉著徐寧。 兩人并排走在御花園里。 “徐寧啊。” “臣在。” “鐵道工程部太大了,朝廷許多大臣彈劾,拆分鐵道工程部的呼聲太高,這件事你怎么看?”朱高熾感慨的問道。 鐵道工程部算上閹工等,直接的工人高達幾百萬。 有自己的學校,食堂,商店,居住區,管理層,完全就是一個國家了,大明的鐵道工程部,實際上是可以滅他國的存在。 雖然鐵道工程部拆分了許多的部門,甚至有不同名頭的鐵道工程部,實際上仍然抱團,屬于一個整體的存在。 最開始的朱高熾并不在意,再大的架子也是內循環,經濟的開銷是次要的,只是面對反應激烈的朝廷,朱高熾不得不認真對待起來。 到底現在是十五世紀初,與后世的人心環境不同。 徐寧是不錯的,但是以后呢。 徐寧沒有猶豫,直接說道:“一切以太子殿下心意為主。” 朱高熾沒有意外徐寧的回答。 徐寧也是真心如此。 他有何德何能,一個窮小子有今日的成就,全憑太子看重提拔,徐寧多年來眼里只有太子一人,如果太子認為鐵道工程部應該徹底拆分,徐寧絕無二話。 徐寧的地位和身份,以及其掌握的權勢,可以說不下于內閣大臣,而當下只給予正三品級別,雖然不低,其實不該如此。 但是徐寧在鐵道工程部的威望太高了,管理鐵道工程部數十年不挪窩,如果再給予徐寧二品大員的身份,沒有朝廷大臣會同意。 朱高熾點了點頭,回頭批準了內閣的奏疏。 鐵道工程部正式拆分互不統屬。 北方鐵道工程部,南方鐵道工程部,西部鐵道工程部,海外鐵道工程部,南洋鐵道工程部,五大鐵道工程部歸屬于工部,皆為從三品級別。 六部是正二品的衙門,鐵道工程部由正三品拆分后,雖然降低為從三品,但是一分為五也不算是打壓。 南洋鐵道工程部成立后,第一件事就是加強了對新大陸的勘探。 南洋鐵道的修建離不開海量的鐵軌,而鐵的冶煉離不開煤炭,蒸汽機在南洋的普及和使用,對煤炭的需求越來越高,迫切需要經濟循環的資源供應地。(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