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便是一個血淋淋的教訓。明朝的五十萬大軍,在缺水少糧的情況下,被蒙古軍隊僅僅幾萬人擊潰。這是因為明軍的后勤補給線被切斷,導致士兵們饑餓疲憊,武器失效,最終無法抵抗蒙古軍隊的猛攻。這一戰例深刻地印證了后勤對戰爭勝負的決定性作用。
同樣,當火器逐漸成為戰場上的主流武器時,對后勤的依賴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自生火銃這類火器,一旦失去了紙裝火藥與鉛彈,便如同燒火棍一般無用。在面對身披鎧甲的精銳士兵時,其殺傷力遠不如傳統的重型武器如狼牙棒等。
此時倭國的京都,已經落入明軍之手,幕府大軍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多年來精心培養的九千精銳新軍,曾連戰連捷,擊敗了狗奴國的軍隊。但當他們面臨補給短缺的困境時,即便是這些精銳士兵也失去了原有的戰斗力,甚至還不如裝備冷兵器的軍隊有用。
幕府的將領斯波義敏果斷作出決策。原本進攻狗奴國南部地區的軍隊需要改變行軍路線,從富田郡撤退,回師收復甲山城等地,以打通與倭國內地的通道。主力軍隊則必須火速撤回蕭戶山城,趁著明軍尚未完全切斷北部地區后勤之前,迅速撤回本土。
然而,大軍出擊容易,撤退卻難于上青天。
盡管斯波義敏竭力隱瞞消息,軍隊內部的混亂仍在所難免。各種小道消息如同野火般蔓延開來,使得原本士氣高昂的軍隊變得猶豫不決,人心惶惶。
此時,朱能率領的五萬大軍猶如一支蓄勢待發的箭矢,直指斯波義敏的主力方向。朱能的目標明確,趁敵人混亂之際,發動致命一擊,徹底摧毀幕府的主力軍,為接下來的戰爭奠定勝局。
盡管后方海軍的消息暫時未能收到,但作戰計劃早已精心制定,消滅幕府的有生力量,掌握戰略主動權,進而蕩平倭國。
雖然戰爭僅持續了不到兩個月,但戰火對地方的破壞已達到驚人的程度。
在戰爭初期,幕府為了戰后的恢復,對軍隊的紀律要求較為嚴格,盡量減少對平民百姓的騷擾。然而,隨著補給線的中斷,斯波義敏也不得不面對現實。
他冷冷地下達命令:“各隊的探馬需搜集至少萬斤的糧食。任何未能完成目標的隊伍都將受到嚴厲的懲罰?!?
這一軍令讓各隊隊長都愣住了。萬斤?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斯波義敏犀利地盯著這些武士們,眼神中充滿了決心和堅定。“這是戰爭,你們是武士,完成目標,否則后果自負?!?
一時間,空氣仿佛凝固了。每個隊長都明白,這是戰爭的殘酷,也是他們作為武士的職責。盡管困難重重,但他們必須為了勝利而努力。
于是,各隊開始分頭行動,盡力尋找糧食。他們知道,這不僅是為了完成任務,更是為了戰爭的勝利,為了幕府的榮譽,也為了他們自己的生存。
幕府時代里,大將軍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整個幕府的軍事和行政權力都集中在他一人手中。
而當下幕府大將軍來自足利氏家族。大將軍之下設有將軍,他們是幕府中的高級軍事將領,負責統領一支軍隊或一個地區的軍事事務。
武士是日本封建社會的核心力量,他們以家族為單位,為領主提供軍事服務。盡管武士是社會的最低階層,但他們在軍隊中占據了主導地位。武士們以忠誠、榮譽和犧牲精神為信條,為領主的利益而奮戰。
與武士相對應的是足輕,他們是低級的步兵,通常由未經訓練或者簡短訓練的農民和平民組成。盡管足輕的戰斗能力相對較低,但他們的人數優勢在某些情況下也能起到關鍵作用。
此外,還有各種專業的士兵,如弓箭手、馬回或小者即騎兵部隊以及火槍手。
弓箭手是遠程攻擊的主要力量,能夠在戰場上提供持續的火力支援。騎兵部隊則擅長快速機動和突擊,對敵軍造成巨大的沖擊。而火槍手的出現,標識著火器在戰爭中的重要性逐漸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幕府的將軍和大將軍通常也是大名。
大名是擁有自己領地和軍隊的地方統治者,他們名義上是天皇的武將,但實際上在自己的領地內擁有極高的權力。效忠于大將軍的武士有機會成為大名,但這需要經過漫長的努力和積累,除非在大的戰亂時期,才會有快速的晉升機會。
總體而言,幕府時代的軍事體系是一個復雜的層級結構,各種軍事力量交織在一起,共同維護了倭國社會的穩定和安全。
所以足利氏成為新的幕府大將軍后,自然不會孤身一人,而是擁有一批與之利益共生的家族勢力。
細川家、山名家和斯波家也是其中的三個家族。
這些家族與足利氏關系緊密,共同維護著幕府的統治。
斯波家相對于細川和山名這兩個老牌家族來說,地位略顯遜色。因此,他們更加依賴于足利氏的支持。
如果細川家和山名家選擇投降,交出家族中的叛徒后仍能保持其地位。但對于斯波家來說,失去足利氏的支持將使他們重新淪為三流家族,甚至面臨族滅的危險。
這也是幕府大將軍信任斯波義敏的一個重要原因。面臨如此嚴重的危機,斯波義敏竭盡全力挽救戰場形勢,以免家族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與此相反,如果換作細川家這些老牌家族,他們可能會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而選擇置身事外。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