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真要是獨吞了倭國的利益,加上正在趕超民間商行的高麗,以及南洋的開發(fā)等等,大明工局的體量哪怕什么都不做,也可以躺在功勞博上吃三十年。 于公于私韓奇都要這么做,可是這些道理不能講出來。 看見韓奇為難的模樣,朱棣揮了揮手。 “你也不要講了,朕就是向你提個醒,有時候啊,太安逸了不行,太安逸了人就廢了,人如果廢了啊,一切都是虛的。” 朱棣提點了韓奇幾句,就放了他離開。 朱棣等韓奇走后,重新躺回了榻上,忍不住又一陣的咳嗽。 這次咳嗽的時間很長,朱高煦輕拍父皇的后背,御醫(yī)們把燒好了的藥汁端來,望著難聞的藥碗,朱棣閉住呼吸一口氣喝完。 不敢長出氣,緩緩的躺回去,一動不敢動,過了那個勁,朱棣才放心。 想到此處,朱棣有些失神。 任自己是皇帝又如何,一個往日小小的咳嗽卻能令自己這般如臨大敵般的后怕,真是可笑可笑。 “老二啊。” “父皇。” 朱高煦彎腰過來。 四十幾歲的朱高煦猶如一座小山,與多數(shù)人印象中的瘦弱不同,其實朱高煦非常的魁梧,雖然勇悍卻又滑頭,可見很難對付。 “你覺得先前那人有沒有聽明白咱的意思?” 朱高煦沉吟了片刻,雖然不明白父皇為什么關心這個,卻還是如實說道:“此人既然能有第三代大明工局大掌柜的呼聲,可見其必不是庸人,自然能理解父皇的意思。” “是啊。” 朱棣感覺胸口滿是濁氣,想要長呼一口,卻又怕引起咳嗽,只能無奈壓下,忍著渾身的痛苦說道,“你大哥常說看得見問題,不代表能解決問題。” 見到父親的難受,朱高煦很難過,本想要寬慰下父親,有什么話以后再說,可父皇一向主意堅定,朱高煦知道勸不過,反而耽誤時間。 “大明工局的問題太多了。” “我看啊,你大哥當初從推出大明工局的同時不忘記推動民間商行,大致就是有了準備,可能也看到了今日的問題所在。” “人又不是機器,怎么可能做到萬無一失呢。” “社會資源分配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上加難,想要做到恰到好處,豈是人能做到的地步,而以大明工局的體量,隨便一方面的疏忽,代價太大了。” “兒臣相信大哥一定會有他的安排的。” 朱高煦認真的說道。 “是他,誰知道呢。” 朱棣先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 自己老了,是該準備一些事情了。 大明永樂二十年夏。 明軍在木曾福島城徹底擊敗幕府軍,活捉了幕府大將軍,而天皇一家卻不幸葬身于大火之中,因為火勢太大,無人能上前救人。 此時。 蝦夷人也出現(xiàn)到了倭國北部,開始與明軍有了接觸,雙方都保持了克制,沒有發(fā)生沖突,蝦夷人大多數(shù)選擇了退走,沒有冒著得罪大明的危險。 一年多的時間,幕府的敗亡,預示著明軍的徹底勝利。 捷報傳回了內(nèi)地,引發(fā)了大明的熱烈歡騰。 而善后永遠是最麻煩的。 清理各地參與反叛勢力成為了主體,一支支的軍隊散去鄉(xiāng)間,開始了持久戰(zhàn),同樣是一場不見硝煙的戰(zhàn)場,大明做好了充足的準備。(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