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大明施行片井制度已經有幾十年之久,大明農夫們在這片土地上辛勤勞作,已經成為了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勤勞、樸實,成為了社會的楷模。
農夫過得很體面,是體面人。
但與此同時,越來越多嚴苛的土地政策,又導致大量的小戶農民無奈離開土地涌向城市。
對于這些人來說,加入大明工局是最為理想的職業選擇。大明工局的待遇最優,背靠朝廷,提供了一系列的就業機會,成為許多人向往的地方。
除了大明工局,全國性的大商行也是人們所向往的地方。這些商行規模龐大,業務覆蓋全國各地,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的就業機會和商業機會。許多人通過在大商行工作,獲得了經濟上的獨立和成功。
還有就是小商行,以及常見的去幫助親人的生意鋪子上干活。
爺孫三代人在一家商行辦事的例子并不少見,這不僅是一種經濟現象,也是一種文化現象。
隨著大明對倭國的戰爭勝利,全國百姓歡騰無比。
在這個背景下,工民聯合部開始發出通告,鼓勵百姓們遷移海外,開拓新的天地。然而,對于許多人來說,葉落歸根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要打破這個傳統并不容易。
盡管如此,利益才是永恒的,是人性最迫切的需求。對于那些愿意冒險、追求更大發展空間的人來說,遷移海外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他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在海外開創一片新天地,實現自己的夢想和抱負。
其實就是能分地,成為莊園主,過上體面的生活。
俗話說葉落歸根。
如果沒有外力的作用下,傳統是很難打破的,光這四個字就能讓人們在死的時候,還想著回到家鄉。
但是利益才是永恒的,是人性最迫切的需求。
遷移海外去當莊園主,是世代享福的福報,沒有人會拿傳統出來喊著反抗,如果剛開始的時候人們因為新奇事物的誕生而下意識的抗拒,甚至因為恐懼而遠離,到了今日沒有人還會拒絕。
加上以前工民聯合部編號的名錄,第一批五萬人口已經開始了集結。
主要以東南沿海的百姓為主,然后逐漸內移。
大明人口雖然急劇增加,可是土地上的人口卻沒有更密集,除了那些大城市外,鄉間的人口反而越來越少了,雖然沒有了往日的活力,可是留下來的人同樣過得滋潤。
鄉間的樹木越來越多,荒草也一日長過一日,內地早已不多見的狼竟然都開始出現了身影。
狼是聰明的動物,不會靠近人類的村莊,既然出現了,說明當地有了更多的獵物,什么兔子,山雞之類的,有時候走道的人也能遇見。
萬事有利有弊。
人們偶爾能抓到些野物,可是也遭受野獸的威脅,雖然野獸最大程度的避開了人類的活動范圍,但每年都會有那么一兩個意外。
安逸多年的社會,反倒是警惕了起來。
那些內地的軍戶子弟們興起了像邊地軍戶子弟一樣的打獵風,定期約好一眾人去周邊巡邏打獵,把鄉村周邊的野獸驅趕走。
鄉村里的人口變少了,而大城市的人口卻增加了。
城墻也不再修建,修建城墻的力氣還不如用來修建公車軌道,修建城墻的民力足夠修建一條完整的公車軌道,京城的人口已經超過了兩百萬。
根據朱元璋規定的傳統,錦衣衛每日會把京城市井之間的消息整理成冊送入皇宮,其中包括物價,以便皇帝能了解京城百姓的民情和經濟情況,進而做出相應的決定。
兩百萬人口的京城,史無前例的龐大。
錦衣衛包攬了許多的人材,其中也有招募了從報行興起的速畫師,具備又快又真的畫出眼前的事物,朱高熾和內閣大臣等對接完后回到東邊的廂房。
不久后兒子朱瞻基也跟了過來,見到父親正看著錦衣衛送來的冊子。
朱高熾看了些物價,以及民間的消息,視線在最后的角落停留的時間最長,錦衣衛們把好消息自然是大寫特寫放在最前面,恨不得寫滿整本,唯獨不好的消息只用三言兩語描述并放在最后面。
每年會有很多人來到京城找生計,晚上的時候在郊區搭個棚子,一家人在棚子里生活,白日的時候則進城工作,十幾二十年下來郊區變成了市區。
原來的市區自然是有規劃的,郊區則沒有規劃,等郊區變成了市區,再來規劃的時候,發現早已經無處下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