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由于滿清作為新興的勢力,組織力度更要通暢,靠著老奴先殺窮戶后殺富戶的手段,加上屢次在戰勝的豐富戰利品,率先熬過了己方的財政危機,財政是要好于明朝,所以工匠在為清朝制造的火器中質量是要好于明朝的。所以,利用火器與騎兵,清朝才能馳騁于關外。 乃至建國后,女真人口基數較小,為了防止各民族叛亂,這是作為少數民族王朝必須要做的事情。而火器,則是重中之重。由于這種武器,曾經大量殺傷清軍。如果火器再發展下去,一旦人民起義,憑借女真八旗騎兵能不能對抗就成了重大問題。 更有“文字獄”的大規模興起,文人思想被禁錮。 不是說明朝的高層有多么開明,但是明朝政府對地方的管控力是看得見的,所以文人們的著書立作更為自由。 而傳教士也是如此,作為不同于儒家思想的歐洲傳教士,在清朝只得允許在京城附近活動。而明朝時,哪怕崇禎皇帝下旨,而傳教士仍然改個名字可以隨意走訪全國。 不同的表現,代表著東西方的交流被中斷。 如燧發槍這種先進武器,就只能成為康熙皇帝手里的御用獵槍,反觀明朝中期發現了對方的先進武器,已經會把先進武器仿造出來。 而當英國戰艦來到清朝沿海的時候,中國的火炮還停留在明末的水平甚至還有所倒退。 就算十五六世紀西方率先發展出來自然科學,那么東方為何不能學呢,難道只能別人學習東方,不能東方學習別人,世間哪有這樣的道理。 所以最大的原因是阻斷了交流。 而明朝是不阻斷交流的,就算是皇室愚鈍想要阻斷,以明朝的社會風俗和人際關系,哪怕是皇帝也做不到的。 那么回過頭來,李約瑟的觀點是有爭議的。 從朱高熾的角度看,阿拉伯文明的衰敗,開端于帖木兒汗國的統一,東方文明的衰敗,同樣開端于清朝的極致保守。 前者到后世都沒有脫離出來,因為沉淪的時間太久。 而東方文明能很快興起,因為中間有個明朝,保留了東方文明的一絲元氣,可明朝本身就不是建立在宋朝之上的,先天不足太多,保留了許多積弊,例如承襲元朝的人殉制度。 事物的興衰必然有因果,有因有果方為自然,不可能憑空出現。 大明發展到了如今,朱高熾想的是讓大明接下來如何繼續引領文明。 有的文明輝煌靠生產力發展。 有的文明輝煌靠劫掠與毀滅。 東方文明的輝煌向來不是靠毀滅出名。 一個保守和落后的大明,哪怕疆域再強大,在朱高熾的眼里也只是僵蟲。 有德者而居之。 小到個人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幸福的活著,做一個不危害別人的人,與家人和睦的人,與友鄰相處的人,就是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大到江山社稷同樣如此。 倭國的毀滅,大明多年來的戰爭,引起了不少大明學者們的反思,開始了關于大明應該如何引導宗藩體系,肩負天下社稷之責任。 大明的商船越來越遠。 發現了很多新土地,甚至跨越了大洋,到了世界的另一頭。 越來越多的國家成為了大明的藩屬國,在商人們的誘惑和解釋下,或懂或不懂的簽署了與大明的宗藩體系約定,大明的名號傳播到了世界各地。 人們都知道了中國。 這是一個什么樣的上國呢。(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