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其中富庶的地區西邊止步于布哈拉,其中撒馬爾罕、費爾干納、最東到安集延,也就是抵達了天山山脈,這一大塊地區有不少的平原,所以是整個中亞的精華地帶。
這些精華地帶皆控制在大明的手中,成為了大明核心控制區域,然后才是周邊的藩屬國和宣慰司宣撫司,形成大明外圍的屏障,保衛腹地的安全。
“雖然近年來已經控制了移民的力度,但是因為之前長達二十余年的移民政策,西部七省的大明籍人口已經將近八百萬,加上藩屬國與土司人口,雖然有多年的控制,總人口仍然超過了一千二萬。”
七省總督黃淮回到了國內,參與了匯報。
每個地區的人口,以及地方的風俗人情,加強了大員們的認知。
“任將軍的意見雖然給予了保留,但臣是支持任將軍的意見的,西部七省的人口壓力非常巨大,近年來除了土司和藩屬國人口有參與叛亂的跡象,我們內部也有很大的矛盾,土地矛盾是關鍵。”
“如果馬鈴薯等農作物真具備農學家們認為的效果,臣建議在西部七省立刻推廣這些農作物,可以極速的穩定當地的局面。”
大明發展工業化許多年了,因為沒有施行國子監擴大化,保證了高級人才的含金量,國子監出來的人才,掌握了社會最前沿的知識和技術,這是有本質差別的。
所以大明的學者們地位很高,雖然無法徹底解決濫竽充數的現象,總體上保持了學者們的質量。
因為這樣的原因,所以得知后,黃淮沒有懷疑農學家門的推論,這才特意趕了回來。
一般人是不知道這些消息的,因為涉及到了保密,但是以黃淮的身份地位,許多保密的消息按道理需要主動告訴他。
與前番的思想不同,黃淮是因為西部七省的不穩定考慮,所以想要種植高產農作物,朱高熾知道黃淮的想法并沒有錯,因為一直到后世,馬鈴薯都是中亞五國的主要農作物之一。
不光如此,馬鈴薯也是后世中國全國范圍內除水稻、小麥、玉米外的第四大重要糧食作物。
明朝萬歷年間從南美洲傳入,到后世已有四百多年種植歷史。二十六個省份種植馬鈴薯,鮮薯年產量達到九千萬噸,占世界總產量的24%,多年穩居第一。
四大重要糧食作物,其中兩樣來自美洲,玉米和馬鈴薯。近代時期番薯的作用更大,只不過因為現代化的科技發展,番薯的作用才變小了許多。
連農業技術發達的古中國都如此,更不提農業技術不如中國的古代其余國家和地區。
黃淮認為馬鈴薯能救命,但是朱高熾不愿意啊。
大明雖然也需要馬鈴薯玉米這些,可是沒有到救命的地步,當下的時代,大明人口增長率是世界第一,其余國家和地區根本不能比的。
但是馬鈴薯和玉米這些農作物傳播了出去后,那就不一樣了,很多國家的人口開始大幅增長,與古中國的人口生育率比較起來,再也沒有了以前那么離譜差距。
朱高熾搖了搖頭。
見到皇帝的態度,黃淮提醒說:“番薯和玉米等農作物就算我朝盡力保密,但最后還是會傳播出去的。”
朱高熾聽完后笑道:“我并沒有打算保密一輩子,是有計劃的。”
朱高熾雖然登基做了皇帝,但是并沒有改口,仍然自稱為我,而不是朕。
文明是進步的。
太過不接地氣的禮節,是貴族為了區分與平民不同的故意行為。
不可否認,后世有許多普通人把那些復雜的禮節當做崇拜,認為是高級的行為,甚至提問為何中國沒有西方吃西餐的禮儀感。
這些人沒有文化,不能因為別人沒有文化就認為別人是對的。
工業化社會的大明,以人為本,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施行社會資源分配,加上原本的中華文明,進化的非常快,朱高熾不愿意當蛀蟲,成為社會發展的阻礙。
許多人無法理解新皇帝,但是并不妨礙人們尊重他。
黃淮聽到皇帝陛下有自己的想法,并且有一套計劃后,就知道無法說服皇帝陛下了,并且充滿了期待。
朱高熾沒有隱瞞。
黃淮是西部七省大總督,本身就是需要他去做的。
“去年的時候,你上疏告知朝廷,西部七省部分反叛勢力幕后的支持者主要來自德里蘇丹國,那時候我就有了計劃要報復德里蘇丹國。”
朱高熾直接說道:“對內的仁德,是大明的禮德,對外的仁德,則是大明的宗藩體系,屬于天下人的福音。但是呢,德里蘇丹國不知悔改,屢次侵犯大明,為了大明的利益,必須要報復回去。”
朱高熾開始嘲笑起來。
“帖木兒活著的時候,帶領大軍入侵過德里蘇丹國,在當地殺傷搶掠無惡不作,當地的國王反而稱臣納貢,極其的孝敬。”
“我們大明打敗了帖木兒汗國,為當地帶去了和平,誰知道當地的統治者卻是野心勃勃之輩,不想著與大明如何和睦相處,卻想著侵占大明的土地和利益。”
帖木兒攻打德里蘇丹國時期,與現在的德里蘇丹國統治者已經不是同一個人,但是當地的統治勢力并沒有變,所以朱高熾沒有認為自己說錯。
如果朱棣活著的時候,早就親征德里蘇丹國了,可不會任由這些小丑挑釁大明。
朱高熾忍耐了兩年,終于打定了主意。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