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剛到東北臺村,和尋常地方不同的景象,不但老二老三被吸引,就是兩人的隨從也看的驚呼。 山一般高的鐵渣,還有鐵橋,到處都是叮叮當當的聲音,河邊水力帶的自己轉動的大水車。 宋朝以前就有了水車,發明水車的時間,比西方的歷史要早多了,當下的西方,還處于愚昧的中世紀尾聲。 以工匠家為單位,在空地上一座接一座的高爐,這里露天的高爐低矮簡陋,是用來冶普通的鐵,供應百姓們使用。 這些屬于家庭手工業作坊,不是每個工匠都沒有活計,不少人并不愿意去為別人做工,哪怕是貴人。 因為這是他們的祖產,不能砸在自己的手里,會傳給子孫后代的。 土胚搭建的高爐,也就比人高些,旁邊撘了個棚子,棚子下方的地上挖了一方凹槽,高爐煉化的鐵汁會流入到這里,為了避免下雨,才特意搭建了棚子。 在土胚高爐的周邊,有一座堆積起來的鐵礦山,還有幾堆較小的料山。 這些加入冶鐵過程中的雜料,是工匠們的不傳之秘,特別是其中的火候,以及用料的比例等等,那是打死也不會說的。 其中的門道,誰吃的透徹,誰的技術就更厲害。 例如萬三,他最懂其中的道理,所以在東北臺村,誰也不敢在萬三面前硬氣。 土胚風爐的左下角,有的是右下角,專門留出一個洞,里面安置風爐。 風爐熔接一根鐵桿伸出到外面,然后固定在豎起的石磨上凸起的一塊,形成了一個軸承。 石磨下面有托盤,讓石磨懸空,石磨的另外一邊有一條鐵桿。 在河邊兩人高的水車,也伸出一個桿子,桿子與石磨的桿子斜著用鐵環連到一起。 在河流的水力下,水車不停的運轉,又帶動了豎起的石磨轉動,為鼓風機帶去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鼓風機則把空氣大量的送入了高爐中,大大提高了高爐中的熱度。這是大明初期的冶鐵技術,但也剛剛恢復到宋朝七八成的技術水平。 但就是這種技術,傳入到西方后,乃至十九二十世紀書籍大發展,出世的大量西方書籍,不少都有相關記載,可見西方各國對此物的重視程度。 雙向風箱不只是一個風箱而已。 它代表了一種完整的冶鐵工藝技術,領先西方上千年。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