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林逸雙手端起錦盒,放在手上掂量了一番。 重量倒是不重,攏共有個七八斤的樣子。 拿到燭火底下仔細觀察。 盒子外面蒙著一層黑金色的錦緞,年深日久,用手一碰就成了灰燼一般。 倒是盒子本體散發著一股幽香,應該是用了檀香木作為盒子的主體,用于防蟲。 錦盒沒有上鎖,也沒有任何的玄妙的機關。 林逸上下一番就打開了。 底下也是一層蓋板,板子上有一封寫在羊皮上的書信。 打開一看,文字是用唐楷寫就,內容跟“障刀”有關: 相傳,春秋時期的鑄劍大師歐冶子,到了晚年就不再鑄劍。 后人問其緣由,歐冶子答:此生鑄劍太多,殺戮太重,因此封爐。 歐冶子一生之中,除了收干將、莫邪二人之外,再沒有收徒,世人都以為他這一身鑄劍的本領就此失傳。 沒想到,一直到了唐代,有位鑄劍師名叫張鴉九,此人對鑄劍頗有些心得。 但是為人脾氣古怪,不愿結交權貴,終日里身居山野,打造些農具,鐵器。 有一天,來了位漁夫,說在河里打漁的時候,撈上來一柄銹蝕的鐵棍,說要找張鴉九換副些農具。 張鴉九收下這鐵棍準備回爐重鑄之時,卻將歐冶子賦于其中的“劍靈”喚了出來。 原來,歐冶子雖然自己晚年封爐,可這一身技藝就此荒廢,實在可惜。 生前鑄出泰阿,龍淵,工布,湛瀘,巨闕,魚腸,純鈞七大名劍,未能湊成足十之數,心中還是有不少的遺憾。 于是便取了自己最心儀的一塊材料,將自己鑄劍的心得化作“劍靈”封入其中,投進渭水,以待后人能夠知曉他的心意。 張鴉九將這塊原料鍛打之后,切成三段,作為備料。 開爐的頭一把,便是李淳風拿來的這把周公殘劍。 至于李公用了什么條件作為交換,羊皮卷中只字未提。 西周時候士大夫的佩劍,多為裝飾和利器,儀式感大于實用性。 周公這柄佩劍也是一樣,長度接近兩米,被那群胡僧取出來之后,斬成了數段,跟那些深谷中的青銅器扔在了一起。 撿回來的就剩一個劍柄和一部分劍刃。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