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在你的認知中,信仰是什么樣的事物呢,梅蒂恩?” 林格向妹妹提出了這個問題,然后不待她回答,便自顧自地繼續往下道:“是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堂里,聆聽牧師或神父的布道,大家一起虔誠地向女神獻上祈禱,最后分食圣餐,在嘹亮莊嚴的圣歌聲中,大家都得到了心靈上的和諧與安寧……嗎?” 梅蒂恩遲疑地點零頭,她心里確實是這么認為的,因為本質上,無論有多么懂事,多么早熟,見識過多么離奇變幻的世界,她依舊是個十二三歲的女孩,遠未到認清各種復雜事物的年齡。 “但并不是這樣的。”林格不得不以兄長的身份,指出她認知中的一個巨大錯誤:“信仰從沒有那么純粹,恰恰相反,它很復雜。楊科先生曾經對我過:獲得安慰便是信仰。如果僅用一句話來概括的話,自然是簡單的,然而現實永遠比人們想象的更加復雜。” “所以你沒有那么容易就能讓他人獲得安慰,產生皈依和信仰的欲望。聆聽布道、例常祈禱、分食圣餐或高頌圣歌,都不是獲得安慰的具體方式,恰恰相反,是在那之后做的事情,是當人們意識到自己已經成為信徒后,讓他們更加加深這種概念的一種手段。在那之前,你還需要做兩件事。” 林格向一臉茫然的女孩豎起兩根手指,平靜地道:“一是給予他們精神上的安慰,這是楊科先生擅長做的事情。當他耐心地傾聽人們的抱怨或瑣言、積極調處鄰里間的矛盾、無償向他人伸出援手、號召居民參與社區公益活動的時候,這種精神上的安慰就在實際行動中傳遞給了那些接受幫助的人,并使他們獲得了精神上的安慰。” “二是給予他們物質上的安慰,我不像楊科先生那么擅長與他人溝通,因此這是我常用的手段,通過分發面包與牛奶的方式,讓那些一時有困難之人捱過饑餓的夜晚,或度過寒冷的冬。當某一刻他們意識到自己所接受的一切物質幫助,其實都源于神的恩典時,那早已有過的感激或愧疚便會自然而然地轉化為信仰,或許不夠虔誠,但也是人之常情了。” “聽完這些道理之后,我要問你,梅蒂恩:你你想要向那些異類們傳播女神的教義,感召女神的榮光,那么,你打算給予他們什么樣的安慰呢?你要用什么方式給予他們安慰?當然,更重要的是,你能夠給予他們安慰嗎?” 面對兄長的言語逼迫,粉發女孩臉上逐漸浮現出慌張的表情,她似乎想開口辯解,但林格沒給她這樣的機會,繼續往下道:“論精神上的安慰,此刻異類們最擔驚受怕的事情莫過于守夜人和秩序平的追殺,可你能像楊科先生安慰那些有困難的人一樣安慰他們’這只是一時的,很快就會過去‘嗎?還是要給出一個虛假的承諾,保證會為了他們而站出來與教團聯合為敵呢,即便那樣做意味著更多無辜的犧牲,并且也不一定能做到。” “至于物質上的安慰,就更不必了,你沒有金錢,沒有食物,沒有房屋,沒有衣服,沒有足以容納他們安定生活的土地,更沒有為他們創造和平家園的武力……既然如此,他們憑什么信仰你的神明呢?就因為你對他們‘女神創造了世間萬物,因此我們都該信仰祂’嗎?沒有那么真的事情,梅蒂恩。” “可是、可是!”女孩漲紅了臉,著急地反駁道:“信仰才不是你的那樣,它又不是、又不是一樁生意!”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