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氐族崛起-《血之孫吳》
第(1/3)頁
從先秦至今,氐族一直生活在益州、司隸、涼州的交界處。廣泛集中分布于益州的西北、東北地區,以及涼州的隴南地區。
氐族并非游牧民族,同漢民族一樣都是農耕民族,姓氏皆為漢姓,而且族群漢化程度很高。
氐族自稱“盍稚”,“氐”是其他民族對他們的稱呼,似乎與他們分布在秦隴、巴蜀之間的地勢有關。
由于氐與羌相鄰,先秦時期視他們為氐地之羌,又覺得與羌族不同,因此又稱之為氐羌,或單稱氐。
孔晁在《逸周書·王會篇》“氐羌以鸞鳥”的注中就提到:“氐羌,氐地羌,羌不同,故謂之氐羌,今渭之氐矣。”
氐,乃由地名而轉為族名。其部落眾多,因地而異,有巴氐、白馬氐、清水氐、略陽氐、臨渭氐、沮水氐、隃麋氐等;又以服色而名之為青氐、白氐、蚺氐等。
漢代在氐族聚居區設有武都郡、隴西郡、陰平郡等,并置十三氐道,分別為:河池縣、武都道、氐道、故道、平樂道、沮道、嘉陵道、循成道、下辨道、甸氐道、陰平道、剛氐道、湔氐道、略陽道等。
其中,剛氐道、甸氐道屬益州廣漢郡,湔氐道屬蜀郡。
上述十三道俱在隴西以南,漢中以西,洮岷以東及冉駹以東北。
從西漢至漢末,氐人經歷了兩次較大的遷徙。第一次是在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元封三年),至公元前111年(元鼎六年)。漢武帝劉徹開拓西南境,遣中郎將郭昌等攻滅氐王,置武都郡。創郡立縣后,氐人受到漢人的排擠,便向境外的山谷間移動。
公元前108年,氐人反叛,漢武帝遣兵破之,分徙酒泉郡。《魏略·西戎傳》概括之曰:“氐人有王,所從來久矣。自漢開益州,置武都郡,排其種人,分竄山谷間,或在福祿,或在、隴左右。”一部分移至河西祿福,一部分遷至關中水、隴山之間。
漢武帝出兵鎮壓氐人反抗,遷徙一部分氐人于酒泉郡,即酒泉祿福之氐。
第二次遷徙則是在十八路諸侯討董之后,當時涼州境內羌人的勢力已經大為衰落,反之氐族勢力大漲,紛紛遷居涼州各地。
因此,氐族成為了涼州境內人數最多,勢力最大的一支異族,同時也成為了涼州境內各路軍閥所拉攏的對象。
而氐人中又有幾支最大的部族,趁機崛起,他們分別是:
一、興國氐王阿貴,居興國城;
二、百頃氐王楊千萬,居仇池山;
三、下辨等地氐帥雷定等七部;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河县|
德江县|
漾濞|
建宁县|
清流县|
南投县|
电白县|
哈尔滨市|
依安县|
姚安县|
登封市|
岱山县|
灵璧县|
社旗县|
泸西县|
介休市|
云霄县|
西安市|
陕西省|
壶关县|
台中市|
晴隆县|
博白县|
星子县|
天长市|
新晃|
织金县|
平乡县|
衡山县|
鄱阳县|
本溪|
中江县|
大城县|
南靖县|
连南|
乌什县|
罗源县|
颍上县|
昔阳县|
永定县|
临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