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在常浩南重生之前的那會,這種輕客除了集采和用作特種車輛底盤之外幾乎見不到什么用戶,但從90年代到2010年之前,依維柯都可謂是紅遍大江南北的車型。 不出意外,帶隊過來的是跟常浩南二人見過面的郭林。 “郭工動作很快嘛,我還以為要等上幾天呢?!? 三人分別握了握手,然后上車。 徐洋非常自然地坐在了跟常浩南同一個雙排座上。 “所里面一聽我們要請過來的是您兩位,二話沒說就直接批了條子,生怕有什么事情給耽擱了?!? 郭林示意前面的司機開車: “咱們是先休息一下還是怎么說?” 常浩南轉過頭看向身邊的徐洋,后者只是聳了聳肩表示自己無所謂。 “那放好行李之后就先去看一下那個吊艙吧,我和徐研究員一路上都很想看看美國人的這個高級玩意到底長什么樣子。” “沒問題?!? 電科14所距離大校場機場只有大概20公里的路程,90年代這會也基本不存在堵車的說法,只用大概半個小時就到達了目的地。 下車之后,二人在郭林的帶領下進入一棟建筑,然后七拐八拐了幾次,才終于在一處應該是地下室的地方見到了那具被繳獲的吊艙,還有14所的其他工作人員。 工作地點不是閑聊的地方,因此只是經過了一番簡單的寒暄,常浩南和徐洋就換上防靜電的實驗服,第一次近距離接觸他們這次的研究對象。 “我們用這幾天的功夫,已經基本完成了對這些碎片的拼接工作,雖然功能肯定已經沒辦法還原了,但至少整體的樣貌跟摔碎之前應該差不太多?!? 郭林跟在二人身后介紹道。 當看到這個吊艙的一瞬間,常浩南就基本確定自己之前的猜測沒有錯。 拋去中間部分的合成孔徑雷達天線不談,這就是一個基于數字射頻存儲(DRFM)技術的電子干擾裝置。 而旁邊的徐洋也幾乎在同一時間找到了要點: “這里面沒有行波管或者數控移相器,如果你們確定不是在搜索的過程中漏掉了么的話,那這東西應該使用了比較新的全數字式設計?!? 跟常浩南的判斷別無二致。 后者沒有自己貿然動手,而是讓旁邊的工作人員把有些遮擋視線的幾塊外殼整流罩拿開,露出了其中的真容。 “不過……這個吊艙的設計好臃腫啊。” 看到內部全貌的徐洋眉頭微蹙,似乎是感到有些不解。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