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楞嚴經》有云‘貪憶為罪,是人罪畢,遇衰成形,名為癘鬼’! 地獄之鬼若懷怨恨習氣,遇衰氣而成形,衰即四時不正,陰陽衰敗之氣,故喜歡散瘟行疫、衰敗之氣,被稱作癘鬼。 為何金錢財貨無數,無錢無權的總是我? 為何世人癡迷情愛,孤身一人的總是我? 為何朝廷王法不公,被人欺壓的總是我? 出身不平等,王法不平等,情愛不平等,階の級不平等…… 貪癡嗔慢疑,五毒五鈍使,其皆具備。 他們貪惏無饜,忿纇無期,他們縱使不死,也是紅塵中的癘鬼。 尸佛站在化魔窟外,轉身輕指人間:“玄奘啊玄奘,即使你身有萬斤慈悲心,卻無半兩閑碎銀,所以你救不了他們,哪怕你帶著唐玄宗兵馬化西荒為西域,卻也未能度盡一方妖魔。如今中土亂象重重,百姓皆生輕慢我疑,貧僧雖未曾被你度化入佛門,卻也要蕩平魔巢,誅滅亂相,眾生做甘露大藥,凝煉東方藥尸佛舍利!證我大道!” 尸佛攜著巨大的白骨轉經輪,每一次輪轉,都帶著沙啞怪異的鬼音禪唱,祂腳步蹣跚著穿過嘶噪的囚徒,穿過寂靜的佛緣寺,一路上向著人間而去,破爛僧衣下灑下若有若無的點點灰燼,細風緩緩卷開萬象,帶走了祂顢頇不堪的影子…… 伴隨著尸佛的形象越發廣大,祂的神形也越發好似晨間熹微,漸有背負青天,以絕東海十方云氣之相。 你抬眼望去,四下里,石室再度暗淡下來。 佛緣寺所造就肉身佛,不過是依靠尸丹與佛玉二者,本有玄奘正法傳留,卻漸漸被佛緣寺后人修成佛門外道手段。 尸丹者,以千年尸性淬煉肉身之用。 佛玉者,以鎮壓肉身演化尸象之用。 二者合一,再以佛法駕馭尸性,以佛經降伏六欲三毒,駕馭嗜血食親之心性,才有肉身佛的寶相莊嚴,無堅不摧,如是練就金剛心,方可除滅三千外道。 如今尸佛卻以同樣手段,乃是視人間為魔巢,眾生為三毒雜念,蕩平魔巢,誅滅亂相,可由此化眾生做甘露大藥,化眾生做五十陰魔,凝煉東方藥尸佛舍利,凝煉白密道果大寂滅相! 尸佛這般以惡報化身,堪舍外相我執,充斥著勸世人及早向善、回頭是岸的禪機。 但以如此可怖的酷烈手段勸人向善,以身做魔障,絕非是什么神智清醒的人物,恰恰相反的是,早已在堪稱無盡的三毒雜念之中不渡而墮。 乃至于已經陷入了更深一層的魔障里,只想用更加極端的手法,來贖盡五濁惡世,逆反成圣,以涂灰外道入欲界第六天! 畢竟,這尸佛若有他化自在天‘魔王波旬’的絕世辯才,早早就脫離苦海超脫四圣六凡,亦或者常駐苦海普度一方眾生,哪里輪得到玄奘親手鎮壓而下,將其調伏作佛門護法神,留待后人使用。(《佛說魔逆經》中有載,文殊菩薩入于甚深三昧直接將魔王波旬變成佛,智慧辯才與佛無別,坐在莊嚴寶座上為大眾說法) 如今這仙山鄉即將傳開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 壞消息是尸佛以化魔窟中積年老尸煉制尸僧,來‘普度’眾生,有刀槍不入之威、水火不侵之能,更有尸毒炎煞,取人性命只在三步之內,轉化活尸不過五步之間,輕易便可團滅仙山鄉萬千黎明百姓。 好消息是這些積年老尸多是佛緣寺千百年來煉制的肉身佛,以次充好,年久失修,平日里沒有做好日常維護工作,刀槍可入、水火可侵,尸毒年久而失活,炎煞累月而形散,皆已過保質期,除了數量多了點,力氣大了點,連舊時的功果都在歲月里淪喪,著實沒什么好怕的。 霍十一:(??) 芙蕾雅:(好長) 霍十一:(中原很亂,所以尸犼想要借此機會證大道,他的境界已經到達無形了,周圍的囚徒給感染了,然后尸佛跑路了,壞消息是,仙山鄉災禍+1,好消息是,肉身佛不強) 霍十一:(我已經理解不能了,角色太多面,太立體,揣摩不了一點) 秋風和:(現在的情況是,尸犼已經化作了希夷之禍之上的存在,更加的無形無狀) 殉南子:(無狀無名存於心) 殉南子:(把這個片地區殺乾淨就行) 秋風和:(但是他要通過儀軌降臨,儀軌的一部分就是前面那個儀仗,也就是五百羅漢(那些正在石化的囚徒)) 秋風和:(按照這個思路來理解) 殉南子:(@秋風和佛緣會辦出了幾屆了,肉身佛賣出多少了,有多少又是仿制這種手法制作的呢!) 秋風和:(不到呀) 殉南子:(他已經成為了民俗的一部分,只有殺乾淨才行!) 殉南子:(殺到沒有人知道他,殺到沒有人記起他,殺到沒有人感悟他) 殉南子:(儘可能的去守密,去收容,去保留才是對付這種不應該流露出來的知識正確方法!) 秋風和:“霍兄,你不要細看這個尸犼……” 霍十一:“哦,我不看,怎么了?” 秋風和:“我已經通過尸犼發現了真相……” 霍十一:“什么真相??” 秋風和:“尸犼在千年的鎮壓中,由魔化佛,又由佛化魔,成為了凌駕于希夷之禍之上的,更加無形無相的存在……” 秋風和:“而那些肉身佛與他同源,踐行的是他的“正”道,已經成為了他降臨于世的儀軌。” 霍十一:“肉身佛?哈哈,那些囚徒?還是那些更久之前的?” 秋風和:“恐怕是佛緣寺通過這途徑產出的所有肉身佛。” 秋風和:“尸佛以化魔窟中積年老尸煉制尸僧,來‘普度’眾生,有刀槍不入之威、水火不侵之能,更有尸毒炎煞,取人性命只在三步之內,轉化活尸不過五步之間,輕易便可團滅仙山鄉萬千黎明百姓。” 秋風和:“不過好消息是這些積年老尸多是佛緣寺千百年來煉制的肉身佛,以次充好,年久失修,平日里沒有做好日常維護工作,刀槍可入、水火可侵,尸毒年久而失活,炎煞累月而形散,皆已過保質期,除了數量多了點,力氣大了點,連舊時的功果都在歲月里淪喪,著實沒什么好怕的。” 霍十一:“真是多災多難仙山鄉……哈哈哈,現在能怎么辦?回去找住持吧” 秋風和:“對,要抓緊處理掉那些肉身佛。” 秋風和:后退著離開這個房間,轉身帶著霍離開化魔窟 霍十一:離開化魔窟,路上和囚徒說拜拜 你們三人離開了這里。 秋風和:(和所有的囚徒說拜拜,和所有的陰魚說嗨嗨) 秋風和:“去找住持吧,看看如何亡羊補牢。” 霍十一:“走起” 霍十一:去找住持 秋風和:步虛去往佛緣寺 八月四日,凌晨一點。 你們三人來到了佛緣寺,天色已暮,弦月高掛,瓣瓣蓮花從天而降,便似大夢初醒,或者魘然入夢,整個佛緣寺一片祥和安寧。長風掠地,鬼哭狼嚎盤桓不去,高墻矮樹乃至梁柱皆好似鬼魅魍魎一般窺探世人。沒有半點白日的熱鬧景象,四處玩耍的僧人夜里也消失不見,寺院各處燈火相連,隱隱散出搖晃的光。龐然大物背倚著烏漆漆的山尖,窗戶中透出些暗淡的燭光,緊閉的大門上首,牌匾上的四個鎏金大字勾著微光‘大雄寶殿’。 霍十一:“有種莫名的沖動,想踹門”敲敲大雄寶殿的門 秋風和:“你這力氣,踹一下不得出個洞?” 殉南子:(夜半三更踢門入,燒香拜佛討心願!) 哈羅德:(運氣不好還是有劫難) 大雄寶殿,無人回應。 殉南子:(橫批我拜的是誰?!) 秋風和:將門推開 霍十一:“我就手臂用的是武士Ⅸ型的,腿還沒換呢,不能踹壞……哈哈,應該不能吧” 夜半大雄寶殿中,空闊的大殿內燈影昏昏,幾個影子盤坐在大殿深處,沉默無言,各結法印闡述佛法精妙……大門緊閉間,殿內燭光暴漲,虛室生電,一時間滿殿皆明。照清了面目猙獰的和尚,照清了小沙彌正在將自己插在一座空置蓮臺的長鐵釘上,照清了東邊凄苦的燃燈,照清了西方嬉笑的彌勒,也照清了大殿當中的……那尊不是如來的魔佛。大雄寶殿正中,供奉的乃是一尊高達百丈的巨大佛像,身體如月光琉璃般澄澈剔透,巨大身軀之上生有三頭四臂,一手拈花、一手握拳、還有兩只手掌在胸口作圓滿印。左邊頭顱魔相莊嚴,一見生威,魔性沉淪;右邊頭顱長發盤髻,是一尊朱顏菩薩;而中間的頭顱閉目帶笑,透著如玉般的溫潤醇和。這是大平等自在魔主唐三葬。 秋風和進了大雄寶殿,沙彌依舊在那里,沙彌捏著法印道:“快走,不然他們該發現了,住持他們可是在抓跑出來的尸僧和偷肉身佛的賊人。”原來這沙彌以為來者是來偷肉身佛的賊人,在勸人止步。 秋風和:“大師,我不是來偷肉身佛的,我們有要事與住持相商。” 秋風和:一邊說著一邊快步走進,“你先下來。” 沙彌搖著頭道:“不,我母親還在等我成佛,光宗耀祖呢。” 秋風和:給他從簽子上抱下來 沙彌掙扎著。 秋風和:“這個事以后再說,你先帶我找你住持。” 霍十一:“嚯~不會是我們遇見的那個吧”進殿光明正大的偷聽 秋風和:看他不樂意,那就不先不碰他了 沙彌道:“要找住持,得去禪房。” 秋風和:“通過你們這種方法成就的肉身佛,和通過魔尸轉化的,有什么區別嗎。” 秋風和:“?” 小沙彌手捏法印,闡述道:“我等成就肉身佛,乃是定心定性護持僧教,以尸丹煉體,佛玉定念,一分修行便有一分戾氣生出,所以要修持一部佛經止卻戾氣。來日,縱有業火焚身,也不過是天降甘露。《要行舍身經》中記載,尸陀林是佛陀以身奉道的葬場,既然修行此道,也應該有此種精神。所謂佛法,有緣人聽來是甘露,是蜜糖,有緣鬼聽得,是指引,是解脫。通過自身的寂滅獲得寧靜,所求的乃是今生死亡之后,到還未投胎時的大寂靜,死亡的寂靜最能讓人清靜,由此修行佛心,便可以更快地達到金剛之身。若是身死,便可以隨時隨地地感悟死寂的奧妙,在修行時永遠可以保持清凈之心,煉就不可見、不可視、不可聞、不可聽、不可知的佛心,只需保持清凈心,再交融佛心,身體就會逐漸變得堅不可摧。” (佛玉定念,沒了佛玉就和魔頭度化的肉身佛沒有太大區別) 秋風和:“既然師父有自己的選擇,那就預祝師父早日成佛。” 霍十一:“去禪房了”去禪房,聽聽屋內有什么動靜 秋風和:去禪房尋找霍十一 霍十一與秋風和來到禪房,寺里的大和尚一個不落,全擠在這小小經堂,住持正在對今年新鮮出爐的肉身佛們進行半成品檢驗,還別說,幾日的法會開下來,這肉身佛們都變得如那銅鑄的一般,皮膚上泛著金光,乍一看,好真似那廟中供奉的佛陀。住持搖了搖頭道:“品象尚可,只是還差些火候,回頭取化魔窟中的老尸頂替個數,等這些成了再換回來。” 大和尚們紛紛道:“要我說,還是朝廷給的單子太重。”“呸,要不是販給私家,朝廷那點單子不是綽綽有余。”“呵,某人拿錢的時候可不是這般說的!”“還是送去出云國本家那里太多了。” 住持聞言挑起白眉拍桌道:“肅靜!你們這些趨炎附勢之徒啊,沒有出云國本家出力,我等如何才能賺這般大錢!今時之朝彥,皆是向火乞兒,一旦火盡灰冷,暖氣何在?當凍尸裂體,棄骨于溝壑中,禍不遠矣。” ——《s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