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秋風和:神秘學了解一下舊唐人是怎么傳播到東瀛的 秋風和:“原來是唐朝來東瀛傳播學問的人,不過畢竟我們是同族,相對還是更親切一些,畢竟?jié)M大街都是犬精,您知道高天原哪里的人類比較多嗎?” 那人道:“高天原哪人多,我們家。高天原一共住著15個人,我們家13個。” 秋風和:“呃……行吧。聽說最近高天原挺亂的,很多勢力都來搞事情,你們要不要避一避啊?別誤傷到你們。” 那人道:“哦,知道了。” 那人繼續(xù)前行著。 秋風和:使用神霄天雷窺探一下他們家族有沒有加入到這次高天原事件的哪一方勢力中 秋風和以玉清神霄天雷洞照虛空,觀見這馬恒東家背后的馬家推動著大半個瀛洲出現(xiàn)旱災,以鑒真和尚留下的密咒束縛著殺生石中的重重詭念,然后尊奉九獄大魔王! 秋風和:順著這個思路了解一下這個旱災與東南海沸是不是有關系 秋風和:再想想九獄大魔王是何許人 這瀛洲旱災與東南海沸毫無關系。 九獄大魔王是九獄山中地殼深處的大魔王,乃是數(shù)年前星辰墜落在地煞世界而化生的龍蛇孽種。 秋風和:繼續(xù)探究以他們準備進行的遵奉力度,有多大將九獄大魔王放出來的風險 只要九獄大魔王得到足夠的供奉,匯聚萬千詭念的九獄大魔王頃刻間被塵俗信愿染化出非諸佛菩薩不可化解的深重執(zhí)念,一力出便可打出九重地殼,引發(fā)雷電交加、天火隆世。濁氣充塞天地上下,五衰之氣流布四方,草木畸變、大地龜裂,連天空也被升騰濁氣所籠罩,遮蔽日月星三光。種種惡毒異象化為層出不窮的駭人詭影,不斷的吞沒土地,直到吞沒八岐大蛇之血,成為一頭身成大地魔性、無止境的貪占吞食的九獄大魔,將將天地萬物盡歸己有。最后,伴隨著瀛洲仙山覆滅,大陸架垮塌,傾頹半闕山河。 秋風和:正事還沒調(diào)查,又插進來格破事……那么九獄大魔王的主要供奉者是哪一群勢力呢? 九獄大魔王的祭祀者并非是以馬家為主,而是以瀛洲多個寺廟供奉的殺生石為主,九重地殼中的九獄大魔王眷族為輔,像是馬家不過是起了畫龍點睛的一筆罷了。 秋風和:也就是說,需要想辦法使用鑒真的封印將殺生石封印起來,這個難題便可以解開 秋風和:那么就再想一下,現(xiàn)在還有哪些組織掌握鑒真和尚的密咒并且繼承了鑒真志向 彼時佛道之爭愈演愈烈,道門壓過佛門一頭,鑒真大師失守大明寺,因此東渡瀛洲、弘揚佛法。在瀛洲諸島之中,數(shù)不清的寺廟和當時一同來到瀛洲的護法僧人秉承著鑒真和尚的傳承與志向,他們將昔時關押在大明寺的諸詭盡數(shù)借助殺生石鍛成佛寶,又將殺生石或是鍛成的佛寶供奉給瀛洲百萬鬼神!他們將在大明寺中究集了無邊信徒之念的‘諸佛本愿’席卷瀛洲仙山及周邊諸地,將整個瀛洲仙山的綱紀法度改易,完成鑒真和尚那‘超脫一方眾生為佛’的大誓愿! 令來世、往生、天國、解脫等理念最虔誠莊嚴的感情,黃冠草服之輩究數(shù)代之力、前赴后繼踐行的撼天大愿,于千百年中涓滴成就! 直指清凈、光明、拔惡、天國等諸多般若義諦,三陽三世之論的結果,那就是六欲天中第四天界落下,帶來最終的光明極樂! 秋風和:(這個玩意是鑒真讓后世這么干的……) 秋風和:(那我是不是得聯(lián)合本地勢力去組織他們) 秋風和:(重點本地勢力都不是什么好人啊) 秋風和:(先放一放吧) 秋風和:遠遠望著馬恒東離去的身影,心中思緒翻騰 一時間,秋風和就像是心里有小兔子亂撞,撞死了。 秋風和:最后還是看看能不能在解決帝俊之血的過程中,找到和諸多寺廟有一較之力的勢力 秋風和:“燕姑娘,先去酒樓吃個飯吧。” 秋風和:(柳寒煙做得對,真應該把瀛洲給滅絕了) 秋風和:去往附近的酒樓 秋風和:(我先以人類的姿態(tài)調(diào)查,誰心虛誰就是壞人) 秋風和來到酒樓里,只見酒樓里狗來狗往,全都是瀛洲犬精,有的穿著神道教的衣裳,有的穿著浪客的裝束,有的穿著紅色僧侶法衣,有的穿著西域里頭佛郎機國的時興裝束,還有的穿著大明的衣裳。 秋風和:我去找大明的狗,親切的和狗子坐到一桌,說道:“這位兄臺,您的衣裳我看著親切!沒想到瀛洲有穿大明衣服的俠士。” 在酒樓里,還有流浪的說書犬精講故事,講的是‘賜君甘霖以報養(yǎng)育之恩’的故事。這是瀛洲本土的神話故事,一對老夫婦從神那里要來一個蛇子,名叫龍吉。此龍吉,非‘封神’里的‘龍吉公主’,而是瀛洲的一條雄蛇。龍吉漸漸長成一條大蛇,房屋都容不下它。老夫婦便將其放生于山林中。后遇旱災,老夫婦向老天爺求雨,大蛇聞之,降下雨來。類似這種‘神以蛇身現(xiàn)世,為民降雨’的故事,瀛洲不少地方都有流傳。 穿著大明衣裳的犬精道:“我這是從天朝上國的商人手里買的,這幫子奸商買的東西死貴,還不給砍價,要不是這衣裳真好看,我都不帶買的。” 秋風和:“你們穿衣服還挺自由的。”想起來之前帶著一把倭寇刀被一口咬定是倭寇的破事。 秋風和:“哪里能找到天朝上國的商人啊?” 犬精道:“要找天朝上國的商人,就坐商船去福州港,那里是附近最大的貿(mào)易港口。” 秋風和:“原來您是從福州過來的啊?我也剛從那邊來這里。”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