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啃完西瓜,沖洗完泥巴。 蘇亦跟沈明兩人,跟隨著錢詠文離開稻田,回到糧研所。 等他倆進入辦公室后,錢詠文才開始跟他們談?wù)撌瘝{稻遺跡的事情。 “當年,發(fā)掘除石峽稻遺跡后,考古隊就拿出了t3中層灶坑和t2下層柱洞出土的兩塊紅燒土標本分布送到中大跟我們單位檢測。這事,你知道吧?” 蘇亦點頭,“看過相關(guān)檢測報告,中大生物系給出鑒定結(jié)果,兩塊紅燒土標本,確實含有部分炭化和未炭化的稻谷殼。” 這就很明確的給出結(jié)論,石峽遺址是有稻遺址的。 錢詠文說,“我們糧研所給出的檢測報告,認為出土的谷殼粒形、大小及表面的紋理與現(xiàn)在我國栽培稻相同,屬于oryzasatival.種。” oryzasatival.是亞洲栽培稻的英譯。 錢詠文說:“其實,石峽遺跡發(fā)掘的這些年,你們省博還給我們提供了另外一份炭化米粒標本,我一會去資料室?guī)湍阏乙徽遥瑱z測報告,應(yīng)該還在,還有不少的圖片。” 蘇亦說,“這些資料,我都帶過來了。” 錢詠文口中的炭化米粒標本,是由省博提供的石峽遺址探方47下層窖穴的炭化米粒標本。 有窖穴出土的米粒,也有混雜在窖穴泥土中的米粒標本,這些標本,省博方面都有存檔。 蘇亦把相關(guān)的照片跟資料都帶過來。 然而,他有些東西看得不太明白,需要錢詠文幫忙講解分析。 錢詠文笑,“看出來,小蘇你的準備工作,還是很充分的。” 錢詠文拿出資料翻看之后,才慢慢給蘇亦講解。 “從外觀看,大部分籽粒保存得非常完整,米粒形狀輪廓清楚,表面的紋理和米溝深淺可以看見,大部分米胚已脫落,個別米粒還可以見米胚。全部米粒已經(jīng)炭化。標本的米粒形狀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籽粒教窄,長度約5.1-5.8毫米,闊度約2.5-2.9毫米,厚度1.7-2.1毫米,這類型與現(xiàn)今常為使用的秈稻品種非常相似。” “另一種籽粒較闊,長度為4.9-5.3毫米,闊度3.0一-3.2毫米,厚度2.1-2.4毫米。它與南方粳稻品種粒形接近。可見當時的品種籽粒較短,從粒形看包括秈、粳兩大類。” “在這兩類型之間,不同長、闊、厚度的米粒都有,反映當時品種比較混雜,純度較差,人工栽培程度較為原始。” 說著,錢詠文就讓助手幫忙拿來糧研所的研發(fā)出來的水稻品種給蘇亦作對比。 說著,還順帶給蘇亦科普一下水稻知識。 自然而然,就提到廣東農(nóng)科院的半矮稈水稻之父黃耀祥院士。 黃院士通過人工雜交育成的半矮稈高產(chǎn)秈稻品種——廣場矮。 黃院士是中國矮稈水稻育種的先驅(qū),從這個方面來說,對方跟袁老的禾下乘涼夢似乎大相徑庭。 其實,不是。 上世紀50年代中期,隨著增施肥料、小株密植等先進栽培技術(shù)得以普及與推廣,然而傳統(tǒng)高稈品種倒伏現(xiàn)象普遍發(fā)生,受中南沿海地區(qū)頻繁臺風暴雨影響,倒伏成為當時水稻高產(chǎn)的主要障礙。 所以矮化育種,廣場矮的出現(xiàn)就成為世界水稻育種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