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冼耀文追求岑佩佩的動機本就不是男歡女愛,兩人的床頭話多是生意經,哪個國家適合銷售什么商品,諸如此類的話題,都在冼耀文的灌輸范圍之內。
具體到方便面,冼耀文給岑佩佩規劃過市場開發方向,先用“獵奇”開發香港市場,等市場一打開,馬上建立東洋分廠,借著“剛需”在東洋打開局面,然后緊鑼密鼓地進入韓國市場,面對滿目瘡痍的韓國,巧用“上行下效”,將方便面打進韓國上流社會的餐桌,建立方便面在韓國平民心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食也分公司是用來犧牲的,適當的時候,冼耀文要代表韓國人民打一場民族復興仗,建立一個民族方便面品牌“韓榮”,趕走香港侵略者,實現大韓民國偉大復興。
這是以后的事,茫然不知的方便面之母岑佩佩正在一心二用,研究著該在東洋版配料里加什么臭魚爛蝦。尋思一會,她會翻一翻放在桌面另一邊的兩本大部頭——一本關于海洋生物的科普類書籍,上面有介紹各種海洋生物的數量和分布情況;另一本關于各國海鮮的食用情況。
她不僅要核算配料在當下的成本,還用發展的眼光預測配料在幾年以后的價格變動。
自家樓下貌似鬧著玩的人民便利店上貨體系,以及中華制衣食堂的食材采購價格統計,都有歸類成冊,且冼耀文做過調查、統計、分析和預測,與香港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各種物價動態,以及價格漲跌背后的原因,岑佩佩心中都有數,也進行過思維發散。
一個商品的價格因素,從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國家干預到貿易商的囤積居奇,再到終端消費的供求平衡,她可以做出數據模型,各種參數填入,對商品價格的未來走勢做出趨近精準的預測。
之所以僅是趨近,關鍵在于冼家的商業情報體系未建成,獲得的信息、數據準確性以及及時性都要打一個問號。
好在當下正處于信息傳遞技術和模式的變革前期,整體而言,信息傳播速度不夠快,一些數據對時效性的要求并不高,岑佩佩的數據模型不至于淪為笑話。
她回想起老爺前些天特意打長途電話告知的東洋物價,還有之前說過的東洋人飲食習慣中很少有人拿著骨頭啃,大多數東洋人一輩子沒吃過豬排骨、豬蹄、雞爪、雞頭、鴨脖等,在烹飪時有將食材骨肉分離的習慣。
又想起老爺看似無意中說起豬以前有過多種稱呼,豕、彘、豚、亥、豵等,東洋的養豬歷史不長,江戶時代才開始養豬,因養殖技術是從大明引進,對豬的稱呼也按照大明的習慣稱為“豚”,而東洋也有豬的說法,只不過東洋的豬專指野豬,所以在東洋,通常將豬骨稱為豚骨。
其二,老爺還說起東洋吃面條的歷史很短,數百年前,有一僧侶參考元代書籍《居家必要事類》中菜譜制作經帶面,來款待客人,這是東洋最早關于面條的記載。
至于拉面的歷史更短,只能追溯到幾十年前的明治時期,從東京和橫濱興起,且多繼承至中國南方面條的做法,這一時期,尚無拉面這一說法,而是根據東洋原本就有的面條蕎麥面,將其稱為南京蕎麥面、支那蕎麥面、中華蕎麥面等。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