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1238章:經濟增長-《明末黑太子》


    第(1/3)頁

    由于泡菜此前的經濟很差,很多基礎設施與重大項目都是最近二十年才陸續建起來的。

    加上高層悉數照抄大明作業,以及任勞任怨的普通百姓勤勞肯干。

    使得泡菜經濟實現了快速發展,根據昊菁皇帝對其稅收的估算。

    應該達到每年百分之二十五左右的經濟增速,幾乎堪稱是亞洲第一。

    即使是大明帝國,經濟年均增長也只有不到百分之二十。

    沿海城市與內陸的各省省會的經濟發展狀況倒是很好,拖后腿就是沒通鐵路,航運又不便的內陸山區。

    昊菁皇帝提高城市人口的年收入的方法很簡單,只要百姓們進工廠加點班,多賺百分之二十是很容易的事情。

    不愿意進城的農戶就靠著自家的一畝三分地,想在短時間內提高收入,除非種對了市面上賣得好的作物,否則勢比登天。

    這也是昊菁皇帝下令人口多的內陸省份,都要大力移珉的主要原因,留在老家,再過二十年,這些農戶也富裕不起來。

    換個地方種地,也不不需要啥手藝,自家所擁有的土地可以達到五六百畝,甚至上千畝之多,農戶想不富裕都很難。

    移珉的重點就是擁有十畝地以下的貧農,移珉一方面是快速消化新屬地,另一方面也是在準確扶貧。

    昊菁皇帝認為,大明帝國要想盡快成為領先于世界的發達國家,一個硬性指標就是實現“三有”!

    對于第一產業,要求農戶都有百畝以上的土地,一戶人家最好擁有上千畝,變成私人農場。

    只要農戶擁有的土地足夠多,收獲就足夠多,在前期大幅度減免農稅的情況,脫離貧困就是兩三年的事情。

    他們因土地而貧窮,也應該因土地而變得富裕起來。

    自古以來,歷朝歷代都沒規定過農戶不能變成地主。

    失地的地主就是佃戶,地多的農戶其實就是地主。

    跟太祖皇帝一樣,昊菁皇帝認為農業為固國之本。

    朝廷要想府庫充裕,前提條件就是農戶要吃飽。

    農戶吃不飽,甚至餓肚子,不光會直接影響歲入,還會導致大規模叛亂。

    反之,連最窮的農戶都變得富裕起來,大明帝國沒理由不便得更加強盛。

    移珉也是為朝廷減輕負擔,在本土,北方容易發生旱災,南方經常發生水災。

    風調雨順還好,天災頻繁的時候,歲入的那點糧食還不夠賑災的。

    讓貧農去屬地種地,朝廷的負擔也就大幅度減輕了,道理跟藩王移藩海外是一樣的。

    理論上東南西北四塊地盤是任君挑選的,不過移珉北地的占總數的六成左右,其次是南地澳洲占是三成多。

    東地太遠,還有張天寶一伙,百姓們自認為都是良珉,不愿意與流寇的后代同流合污,心里有抵觸情緒。

    西地是鎮海王的地盤,聽上去很不正規,盡管鄭成功是皇帝的門徒,然而那邊福建人太多,不會閩語的話,很難聽懂鄰居的話。

    去南地的話,首選落腳點就是氣候最為宜人的澳洲東海岸,然后是四季分明的南澳。

    東印度群島的蘇門答臘島與爪哇島反而去的人很少,因為全年濕熱,就跟蒸桑拿差不多。

    包括兩淮的農戶,幾乎都愿意去北地。就算冷一些,也不用擔心染上熱帶病。

    即便到了十七世紀晚期,熱帶病如痢疾、瘧疾、霍亂、黃熱病、登革熱,那就是能讓人聞風喪膽的病癥。

    這也是昊菁皇帝拒絕派兵進攻印度的主要原因,再強大的王師,也扛不住一杯接一杯的恒河水……

    十九世紀初,霍亂大流行的發源地就是恒河三角洲!

    直接導致吃到印度的大英帝國都城遭到霍亂的橫掃,連衛生條件較好的富人區的平均壽命也只有四十五歲!

    然后霍亂一鼓作氣,橫掃整個歐洲,甚至抵達美國東海岸。

    三哥有恒河水護體,大明王師沒這個特長,只能退避三舍。

    昊菁皇帝也不打算把從印度刮地皮得來的錢,最后都用在防疫上面。

    之所以此前只是派了少量王師去東印度群島作戰,就是害怕熱帶病傳染全軍。

    士兵大規模生病就等于成建制的喪失戰斗力,甚至于朝廷需要撥發巨額撫恤金。

    對于東印度群島,昊菁皇帝允許不直接消化,近期僅僅開發礦場與沿海地區。

    主要是從當地收獲煤炭、石油、森林、漁業、香料這五樣資源,余下都當作恩賜,送給土著們享用好了。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海市| 宣汉县| 仲巴县| 锦州市| 荆州市| 东阿县| 奉节县| 连州市| 双峰县| 武乡县| 香河县| 廉江市| 龙川县| 德安县| 于都县| 高邑县| 常熟市| 英超| 沧源| 项城市| 平罗县| 湖北省| 天镇县| 临湘市| 行唐县| 洪湖市| 杭锦后旗| 新化县| 波密县| 绥棱县| 临沭县| 许昌市| 宁南县| 横山县| 黔西| 孟州市| 梧州市| 中卫市| 乌什县| 喀喇沁旗| 隆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