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1480章:吃苦耐勞-《明末黑太子》


    第(2/3)頁

    這些地方的收成就是確保新本土不出現饑荒的前提條件,任何人,不論高低貴賤,凡是膽敢破壞更作者,一律嚴懲不貸。

    之所以朱慈烺如此重視歐洲地區的農業生產,就是因為在烏拉爾山以東地區,還生活著兩億人。

    當地的糧食缺口大約是五千萬,也就意味著當地的農田只能喂飽一億五千萬人。

    不是沒有多余的農作物,譬如土豆,還是有富余的,但總不能吃土豆吧?

    在有余糧的情況下,必須以主食為主,土豆與地瓜最多能算第一和第二副食。

    只要歐洲,特別是四大糧倉正常收獲,喂飽五億多百姓就完全沒問題。

    四大糧倉能有兩個正常收獲,依然不會出現饑荒的情況。

    倘若只有一個糧倉能正常運轉,那就很尷尬了。

    廣大百姓可以考慮吃土豆過活了……

    好消息是,大明帝國的搬家不是一次搬完,而是前后歷時十年時間。

    這就意味著在移珉之前,前沙俄的南俄地區與第聶伯地區的糧倉已經開始正常運轉了。

    等開始移珉之后,波州與德州平原地區也被農戶們開墾了。

    最后完成換地的法蘭西與伊比利亞半島地區,由于時間靠后,延遲開發也沒太大問題。

    饑荒的風險被降至最低,而且被廣大地區和較長的時間給分散掉了。

    第聶伯平原地區開發時間在沙俄被滅亡之后,直至法蘭西本土被接收。

    前后歷時十余年時間,幾乎等于一帶新生在當地兒長大成人。

    鄉下的發展速度比不了城市,然而土地獲得受益的速度卻少于城市投資回報的時間。

    只要不是鹽堿地,且沒遭遇災,一般沒本錢得來的耕地一年就能回本,兩年就是凈賺。

    戰爭開支肯定不能平攤到耕地里,因為大量的城鎮也是獲勝得來的受益。

    所以才有了最初遷往北地的農戶,三年就能致富的真實故事。

    第三年之后的糧食,不但完全吃不了,而且不好出手,因為家家都是大豐收。

    后去北地的大量移珉,就是憑借這些前輩們攢下的余糧,生生挺了一年時間,這才算是熬過來了。

    根據烏拉爾山以東各地的上報情況,昊菁皇帝還特意派人前去核實,并讓廠衛散布在當地的眼線匯報。

    根據幾個渠道的確認,相關情況差不太多,這才能確定各地均未因為移珉而發生饑荒,甚至餓死饒情況。

    窮到吃土豆的地方是肯定有的,但是極少數地區,大部分地區的人還是能以麥為主食的。

    無非就是將存糧吃的所剩無幾罷了,當年的氣狀況沒有出現大幅度的波動,導致糧食收獲數量沒有減少。

    不過是隨著移珉的增加,大量荒地被開墾,烏拉爾山以東的北地反而獲得超過一倍的增長,幅度高達百分之一百六十二。

    后世這一地區的糧食產量超過三千萬噸,但是現在便已經達到了四千萬噸之多。

    在不留余糧的情況下,一噸糧食養活四個人是完全沒問題的,四千萬噸糧食剛好可以養活兩億多人。

    烏拉爾山以東地區的城市,前三年實施糧食配給,成人每可以領取一斤糧食,十二歲以下可領取半斤,十二至十五歲可領取七斤半,主食是麥與土豆各半。

    能取得這樣的成功,一方面是因為朝廷重視,安排妥善,管理得當。另一方面則是農戶獲得大量各地,耕作的積極性很好,而且使用了大量的重型農機具。

    像拖拉機這種玩意,北地的農戶幾乎每家一輛,家里有幾百畝地,卻沒有拖拉機的農戶屬于當地的另類。

    盡管北地的氣溫遠遠比不了關內甚至東北地區,但通過廣種薄收這種最簡單的方式,北地百姓還是度過了最為艱難的日子。

    吃土豆很難么?

    如若有人覺得很難,那就明這人此前肯定沒吃過苦。

    在大明王師鍛煉過的人,上至張煌言,下到無名卒,都不會覺得吃土豆等于吃苦。

    土豆都沒得吃,挖野菜、啃樹皮、灌一肚子涼水,那才叫苦呢!

    都有土豆吃,還能吃飽,那就明生活是完全有保障的。

    更何況按照配給制來劃分好一日三餐,只要不是飯桶,每也就吃一頓土豆大餐而已。

    跟其他菜一起做,土豆就可以變成土豆塊、土豆片、土豆絲。

    很多南方移珉此前還沒見過凍豆腐,這下不就見到了嘛!

    當年在東北冬季的早市,沒人敢在早市上打架,因為早市上的所有果菜都會成為武器!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硕县| 荃湾区| 永吉县| 潞西市| 出国| 海盐县| 柳河县| 邢台县| 林芝县| 铅山县| 永年县| 潞城市| 彰化市| 汶川县| 和林格尔县| 海门市| 龙井市| 临澧县| 北安市| 施甸县| 塘沽区| 奉新县| 济源市| 横山县| 绥滨县| 恩平市| 蓝田县| 麻江县| 香港| 和林格尔县| 恩施市| 北碚区| 新闻| 浑源县| 读书| 晋州市| 万荣县| 杭锦后旗| 芦山县| 彝良县| 罗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