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上映之后觀眾中反響很好,據說影片收入高達110萬,這對于第一次執導影片的張億謀來說,絕對算的上是口碑票房雙豐收。
馬上就要慶祝第二個教師節,由中國影協主辦,西京電影廠承辦的這次創作座談會,也是作為慶祝教師節的一部分內容。
作為編劇的方明華自然在邀請之列。
此時的方明華正在認真看莫巖剛剛寄過來的一個中篇。
按照方明華的要求,所有簽約了“大神約”的作家投稿,無論寫的好壞與否,是否決定刊登,都必須經過他最后審核。
今天看的這本正是莫巖的成名作《紅高粱》。
《紅高粱》以抗日戰爭及20世紀30、40年代高密東北鄉的民間生活為背景,故事中塑造的一系列的抗日英雄都是正義和邪惡的化身。主人公余占鰲是一個熱血漢子,身體里面充滿了正義與野蠻。
在中,莫言塑造了一個在倫理道德邊緣的紅高粱世界,一種土匪式英雄,他們做盡壞事但也報效國家,他們繾綣相愛、英勇搏殺,充滿著既離經叛道又擁有無限生氣的時代氣息。
方明華沒來到這個時代前看過這本也看過拍的電影,文字確實寫的蕩氣回腸。
只不過.
誰知道其中的某些描寫在后世會引起非議?
忠實原著吧。
放下莫巖的稿件,方明華又看著來自影協的邀請函,這不剛好嘛。
張億謀可以拍這個片子了。
這次電影創作座談會是在西京唐城賓館舉行,參加規格很高,有中宣部、教育部有關領導,時任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夏衍,省市有關文化宣傳部門領導,以及著名影評人《中國電影時報》,名譽主編梅朵,以及西影廠廠長吳天民,以及《一個都不能少》主創人員一共二十多人。
會議就“電影和的改編關系”、“《一個都不能少》電影現實意義”等多個方面展開熱烈的討論。
作為及編劇方明華談了創作心得,特別是去年陪同史鐵聲去秦北高原,看到農村基礎教育現狀的一些感悟。
作為導演的張億謀也在會上講述了自己在拍攝過程中一些事跡:演員們在片中都使用了自己的真實姓名,大部分演員在片中的身份也與現實中的身份相一致,為了追求真實感,該片中黑板上的口號都是由拍攝地的鄉村老師書寫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