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都不用分裝成上下冊。 所以知識在現在這個時代,絕對是比較珍貴且難以獲取的東西,如今廉價且豐富的印刷書籍一出,誰能不心動。 別說一直沒什么機會接觸到知識的人了,就連家里竹簡本就不少的人,也在大量購買,畢竟這玩意兒絕對是能傳家的東西,沒有必要為此而吝嗇什么。 最關鍵的是,他們也不知道這些書籍的具體成本,以及賣完這一批后還會不會有下一批,所以一直在將這些白圣能夠不限量供應的書籍當成限量供應的稀罕物在買,所以買起來能不瘋狂嗎? 如此大半個月后,這些書籍依舊能夠穩定出貨,很多人才稍微冷靜了些。 與此同時,儒家那邊則是早已察覺這些印刷書籍的不對勁,并且充分認知到其嚴重性,幾大派系間難得不像先前那樣劍拔弩張,互相攻擊,而是首次團結起來,各派系主導人聚首開會協商。 討論如何應對太皇太后的惡意。 儒家內部派系極多,戰國就分了八個支系,有子張之儒,子思之儒,顏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孫氏之儒,樂正氏之儒,后來有的衰敗,有的鼎盛,有的則繼續分裂。 開國初年,因為儒學在前朝曾經被打壓過,甚至于少有典籍流傳,一些年老儒者根據記憶撰寫出來的典籍,與后來從部分古跡當中挖掘出來的典籍,存在不少矛盾之處,最終還又生出了今文和古文的對立,彼此間一直爭論不休。 如今光專注于春秋這一書的就有五大派系,分別為左傳,公羊,谷梁,鄒氏和夾氏,彼此都認為自己才是正統。 說到底,他們爭的。 其實就是對經典的解釋權。 以及通過獲得解釋權,間接得到的各種好處,譬如被列為官學正統,從而獲得晉升當官的資格,又譬如能收到更多學生,繼續增加自己這一派系實力。 要是沒好處,大家早避之不及了。 誰沒事去爭啊。 不過這一次,他們卻從白圣大肆售賣的那些印刷書籍當中,察覺出了他們整個儒家的危機,所以自然得趕緊摒棄前嫌,聯絡人員,集會協商如何應對。 ……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