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 有父善后-《東晉:我的權臣父親》
第(1/3)頁
inf
新年將近,即使是喜慶的氛圍,也沒能緩和征虜將軍府內,兩大派系的對立局面。
合則聚,不合則散,部分僚佐見自己得不到桓熙的重視,向其請辭,決意離去。
桓熙并不挽留,也不曾為難,反而厚賜盤纏,臨別之際,感慨道
“我們之間并非存有私怨,只是政見不同罷了。
“今日別過,愿諸君各奔前程,早日尋得真主,能夠一展所學,萬莫相憎。”
眾人好聚好散,離職的僚佐感受到桓熙的善意,自然也不會留在梁州與他為難,正應了桓熙那句各奔前程,有人往建康求用,也有人選擇結廬隱居。
究其緣由,倒不是桓熙贈送的那份盤纏,而是在他推行均田令后,左手掌握民心,右手把持軍權,就連李、趙、程這種興盛上百年的本地高門,都要避其鋒芒,又何況是別的家族。
征虜將軍府送走一批人,桓熙效仿魏武帝,頒布求賢令,聲稱,只求才能,不問出身。
如今的東晉,選官、用官都在遵循曹魏大臣陳群提出的九品官人法,更看重出身,而非才能,因此,民間又有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說法。
此舉在民間引起熱議,每天都有許多寒門學子前來將軍府毛遂自薦。
其中,當然包括有士族中的庶出子弟。
士族之間同樣有三六九等,例如南鄭李氏就不能與瑯琊王氏這樣的門閥相比較,而家族內部的嫡庶之別,則更為明顯。
桓熙不用梁州派系,并非是單純的防備本地人,而是他清楚,既然要改革,就不能讓那些既得利益者去執(zhí)行。
如今庶出、寒門子弟來投,桓熙對此極為重視,他親自把關,嚴加考核,倒也篩選出一批稱職的佐吏,對他們信任有加。
隨著新鮮血液的加入,征虜將軍府的派系之分,已經(jīng)不能再簡單的區(qū)分為荊州系與梁州系。
應該稱作改革派與頑固派更為貼切。
趙歙回到漢中的時候,幕府的派系斗爭終于有所緩和。
說到底,征虜幕府的派系斗爭,其實是梁州士族與桓熙之間的角力。
當他們發(fā)現(xiàn),就連撂挑子不干,都無法使桓熙回心轉意的時候,已經(jīng)清楚,自己并沒有能力可以迫使桓熙讓步。
與其維持毫無意義的對立,倒不如主動緩和關系,等著桓熙將來離開梁州。
高貴的士族,在殘酷的現(xiàn)實面前,也只能低下他們的頭顱,忍氣吞聲。
漢中,征虜將軍府。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晋中市|
汝城县|
明光市|
会泽县|
林芝县|
东乡|
广元市|
杭州市|
五莲县|
罗甸县|
赞皇县|
阿克陶县|
遂宁市|
加查县|
石景山区|
延津县|
崇左市|
加查县|
岚皋县|
余姚市|
肇源县|
阳城县|
兴安县|
通化县|
连平县|
新蔡县|
泽普县|
石台县|
乌兰县|
内黄县|
邹平县|
灵山县|
新竹县|
马鞍山市|
肥乡县|
乾安县|
资中县|
清原|
礼泉县|
西宁市|
车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