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渤海使者找到張燕,要求就苦哂撕毀協議襲擊飛魚領一事,給出解釋。 張燕表示會徹查此事,待調查清楚后會給渤海太守府一個明確的說法。這個要求合情合理,渤海使者遂回來復命,等待張燕所謂的“明確說法”。 結果事情遲遲沒有下文。 倒不是張燕存心不管,苦哂部的私下行動,給平難中郎將出了個難題。張燕對苦哂私下搞事情也很惱怒,可他雖然是黑山軍名義上的共主,對各部實際控制力卻相當有限,這件事如何收場,對張燕也是一個考驗。 該做不該做的事情,苦哂都已經做了。 從情理道義上講,黑山軍理虧,需要給袁紹一個交代。 事情是苦哂做的,禍也是苦哂闖的,責任當然也應該苦哂來負,可如果張燕就這樣把苦哂推出去,黑山軍面子上也掛不住。黑山軍大多是起義農民,造反派的江湖氣難免會重一些,這時候讓苦哂自己負責,難免會被大家視為無情,張燕不得不考慮各部部眾的感受。 苦哂部的糟糕現狀,也讓張燕不忍對他們更多苛責。 連番受挫于一個玩家領地,部眾戰死者高達數千人,部眾們心氣全無,一片悲聲。張燕派去苦哂部的使者回來說,一些部眾因為對苦哂極度失望,已經離開據點另覓他處,導致該部人心惶惶,苦哂焦頭爛額,正全力安撫部眾,沒有心情理會如何收場的問題。 使者本想請苦哂去見張燕,見此情形,也不好堅持。 苦哂顯得很消沉,告訴使者:如何處置,中郎將自決便是。 苦哂部如此凄慘,張燕更不可能落井下石,讓苦哂出來負責。考慮到苦哂部與飛魚領的舊怨,以及苦哂慘敗后,一直被其他黑山部奚落和嘲諷,該部鋌而走險跑去襲擊飛魚領的附屬領地,也有其內部不得已的原因,值得同情。 如此一來,張燕萌生出庇護苦哂之意。 張燕是黑山軍共主,苦哂事情做得再不對,也是黑山軍一部,部下出了事情,當老大的說什么都得幫忙兜著。保住苦哂部,不僅是在維護整個黑山軍的尊嚴,也能收服人心,提升黑山內部團結,起碼苦哂會感激他。 于是乎,張燕開始拖。 袁紹那邊沒收到回音,大概也看出張燕的心思。 以黑山軍的組織模式,張燕的確不太好處理,應該是打算拖一段時間,讓時間淡化沖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同是諸侯,袁紹理解張燕的做法。 換作他處在張燕的位置上,部下做了丟人現眼的事情,肯定也不希望鬧大,先拖上一段時間,然后輕描淡寫地給個內部處罰,象征性給個交代。最后大家再補上一個協議,消除隱患,彼此面子都過得去,事情也就結了。 袁紹理解張燕,魚不智卻不是那么好講話。 逐鹿領主的憤怒,似乎并沒有隨著時間減弱,隔三差五便派人到渤海太守府詢問進展,負責此事的逢紀不堪其擾。鑒于逐鹿領主一直喊打喊殺,要求嚴懲肇事者,情緒激動,渤海太守府不便把話說得太直白,只好以“張燕尚未回話”打發,希望逐鹿領能早日悟出其中門道。 逢紀想不通,逐鹿領為何在這件事情上態度如此強硬。 跟黑山軍開戰? 渤海太守府都不敢放這話,逐鹿領主哪來的自信? 或許對一位執拗又好戰的渾人來說,打黑山軍跟挑戰山賊沒區別…… 逐鹿領的徐元直和荀休若都是智者,領主認知出現嚴重偏差,他們兩個作為領主信任的智囊,難道不應該及時出言提醒嗎?哪能這個樣子,過幾天就派人過來追問進展,搞得渤海太守府沒有喘息的機會。 一直追問渤海太守府,難道不覺得失禮嗎? 總覺得有哪里不對勁…… 逢紀若有所悟。 有徐庶和荀衍兩人在,逐鹿領不會不知道,苦哂部襲擊附屬領地事件,最終還是得靠外交途徑解決,外交解決需要時間。喊打喊殺不僅于事無補,反而可能讓局勢更加復雜,而且一直催渤海太守府,明顯有失禮數。 逐鹿領不應該犯這樣的低級錯誤。 故意為之! 他們這樣做,真的是想和黑山軍開戰嗎? 不可能! 任何稍有理智的人都知道,與黑山軍開戰是什么后果,飛魚領難保。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