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539章 峰路山下-《明末最強釘子戶》


    第(1/3)頁

    長嶺山防線因其堅固,而受到廣泛贊譽。

    無論是文官員還是武將,均對其堅不可摧的地位給予高度評價,視其為保衛后方安全的關鍵屏障。

    因此,五道嶺等地亦可借鑒長嶺山的防御策略,建立類似的城寨防線。

    在十九日這一天。

    馬世龍與滿桂的新軍被留駐于五道嶺。

    與此同時,總兵劉繼虎、游擊都獵城、副將鄭林義等人,連同兩萬余名官軍,駐扎在杏山堡、大興堡、東青堡及其周邊地區。

    與長嶺山的青牙軍輜兵,共同守護著大軍的退路。

    馬世龍和滿桂兩位總兵,在五道嶺積極動員民夫軍壯挖掘壕溝、修筑城墻。

    他們模仿長嶺山的做法,充分利用地形地勢。

    為了支持他們,青牙軍輜重營提供了專業人才,協助進行地形勘測和圖紙繪制等事宜。

    隨著大量民夫軍壯的到來,五道嶺各地開始了一系列的建設工程。

    不過這時,清軍似乎已經察覺到了明軍的行動。

    頻繁派遣偵騎進行干擾。

    雙方陷入了一場偵察與反偵察的較量。

    明軍的哨探報告稱,建虜在距離五道嶺十幾里遠的女兒河北岸,似乎也在進行大規模建設,可能隱藏著重大的戰略意圖。

    但由于敵方哨探遍布河岸兩側,己方哨探難以接近,因此無法獲取確切的情報。

    ……

    崇禎三年,七月二十二日。

    后方穩妥。

    這日,北上明軍,步騎炮軍交加,浩浩蕩蕩逼向松山。

    明軍軍容極盛,大軍數量超過十五萬之多。

    人馬聲勢,望不到頭。

    而在明軍從杏山出發,向松山挺進的那一天。

    錦州南面,峰路山。

    峰路山由眾多高低不一的丘陵和山嶺組成,面向錦州的一側地勢較為平坦,而面向松山的一側則是連綿不斷的丘陵和山嶺。

    在接近主峰的地方,山勢變得陡峭起來,且嶺前遍布荒草和山石。

    這樣的地形只適合精銳步兵通行,不適合騎兵和戰車通過。

    在峰路山東側數百米的山脊上,有三塊險峻的巨石巍峨聳立。

    宛如擎天之柱,屹立不倒。

    在這些巨石旁邊,一頂高大的大傘被高高撐起。

    傘下站立著一個肥胖的清朝男子,正是清朝的皇帝皇太極。

    明朝人稱他為黃臺吉,或者洪太。

    此刻的皇太極正凝視著山下的松山堡,沉思著。

    在他的周圍,聚集了許多清國的王公貴族、旗主額真、貝勒等重要人物。

    盡管烈日炎炎,眾人汗流浹背。

    但他們都不敢有絲毫懈怠,都像他們的皇帝,一起凝視著山下的景象。

    沿著山脊,清國精銳的白甲兵和葛布什嚴陣以待。

    旌旗招展,氣勢磅礴。

    長時間的凝視后,皇太極冷冷地問道:“溫越,洪承疇他們開始從杏山進軍了?”

    鑲紅旗主岳托從人群中走出,跪在皇太極身邊,回答道:“回稟皇上,確實如此。”

    他繼續說道:“據哨探所報,明朝軍隊陣容強大,步騎炮兵交織,人數有十數萬人。”

    “終于是來了。”

    皇太極的眼中閃過一絲寒光。

    片刻之后,他又淡淡地說道:“回去吧,商討下該如何對付他們。”

    在激昂的鼓聲伴隨下,皇太極起程前往峰路山的東側。

    在這里,有一個原明軍的軍事屯堡,名叫山城。

    其完全由石頭建造,巧妙地順應了山勢。

    內部平坦開闊,外部則是陡峭的山崖。

    站在山城之上,北望可見錦州,南眺松山。

    附近的松山堡和杏山堡,以及各個瞭望臺都一覽無余。

    峰路山作為錦州的天然屏障,而這座屯堡又是峰路山的防線,其地理位置極為關鍵。

    然而,這座城池有一個弱點。

    如果敵軍從峰路山北面發起攻擊,堡壘將難以堅守。

    由于清國軍隊圍困住了錦州,這座山城早已落入清軍手中。

    現在成為清軍的戰略要地。

    數日前,皇太極率領精銳部隊迅速抵達錦州。

    在巡視錦州和松山地區后。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泗水县| 都匀市| 安陆市| 南和县| 平顶山市| 独山县| 岳池县| 阿坝县| 岗巴县| 昭通市| 铜川市| 四川省| 涪陵区| 凭祥市| 莲花县| 精河县| 赤城县| 河北省| 确山县| 延津县| 塔河县| 曲水县| 嘉兴市| 凉山| 宜丰县| 普兰店市| 泰来县| 双辽市| 哈巴河县| 连云港市| 宾阳县| 阿鲁科尔沁旗| 永济市| 乌苏市| 阿克陶县| 庆阳市| 岳普湖县| 嘉义市| 扎兰屯市| 湖州市| 诸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