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卻說這天打銅巷吳府張燈結彩,夫人精心呵護承恩。吳老爺吩咐下人照顧好夫人月子。 “老爺你就放一百個心,我這就叮囑廚房調整萊譜,同心協力服侍好夫人月子,保證把小少爺養得白白胖胖的。”李管家唯唯諾諾地說道。 “伺候好了,有賞。”吳老爺特地又贅了一句。 “老爺你瞧好吧。” 吳老爺布置好了一切,他又向店里走去。河下大街水巷里的居民,大多經營著巷名中所列的行當,如銷售銅器、鐵件,石灰、衣物等日用商品。 吳家處在這環境之中,也跟著經營著一些小商品。當經商有了余利,生活狀況有所改善,吳家便開始重視教育,希望子孫能夠進入仕途,光宗耀祖。 吳承恩的曾祖吳銘曾做過浙江紹興府余姚縣(今余姚市)的縣學訓導,而他的祖父吳貞則做過浙江杭州府仁和縣(今杭州市)的縣學教諭。教諭實際上就是縣學的校長,訓導則低一級。 訓導和教諭的收入很低,且遠離家鄉,顛沛流離。在吳承恩父親吳銳四歲之時,其母梁氏就曾帶著他一起去仁和縣,而未過數月,吳承恩的祖父吳貞竟病死在仁和縣任上。 梁氏無奈,只得帶著四歲的孤兒吳銳回到淮安。此后,吳家家境越來越窮,以至于吳銳到了上學的年齡也不能上學,只能進入教育條件較差的社學讀書。他母親怎么也沒想到,吳家兩代人讀書為官,到了第三代竟然淪落到如此境地。 但是吳銳聰明懂事,不但課上能專心聽課,而且讀書也很刻苦。吳銳在社學結束學習之后,家庭經濟條件窘迫的他便沒有再繼續讀書,直到二十歲之時,便和小商人徐家的女兒成了親。 徐家世代以賣花邊花線一類小商品為生,婚后吳銳承襲了徐家的產業,也成了小商人維持生計。 今日承恩出世吳老爺自然笑得合不攏嘴,回想著剛才縣令說什么文曲星,實在太可笑了,他不由搖搖頭嘆息道:“大人啊大人,我吳家哪有那個運氣啊?” 可他內心深處當然不甘,吳家到了他這一代時家道中落,與官家無緣了。這也是他給兒子取名承恩的良苦用心,渴望皇恩浩蕩眷顧吳家。可他更知道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 吳老爺當然想不到他這個兒子吳承恩,后來承恩雖飽讀詩書,官樣文章寫得一點也不差,可卻屢試不中,讓他在河下街顏面盡失。這是后話,暫且不提。 話說縣太爺中午多貪了兩杯,加之上午徒步河下古鎮走得累了,故而酒足飯飽之后昏昏而睡。 “卿御淮揚酒家”果然名不虛傳,三層樓賓客如云,平常不提前三天,根本定不到位置。今日縣太爺蒞臨,老板立即打開備用廳,這不得不讓人佩服宋老板的精明。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