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時代變了,不是李遠空口說說,而是事實。 即便現在才2019年。 吹噓島國軸承鋼多么牛,可卻不知道島國軸承鋼都是從國內進口過去貼牌的。 比如島國的椿中島,專注機械領域八十年,全球一半的軸承鋼珠都是他們生產的,但是去年就被曝出他們采購的軸承鋼是來自洛陽軸承,并且已經連續采購了三年。 真正從事這個行業的都知道,國內出口這些產品,都會打上鋼印,惟獨出口到島國,人家不讓打標識。 為啥? 方便他們貼牌唄。 國內很多產品質量絕對是頂級的,只是缺乏品牌力,只能給國外那些大品牌代工,然后就被人說成是什么國產質量不行。 拿著拼夕夕幾十塊買的東西跟幾千幾萬塊進口的東西比,那質量能一樣嗎? 如果華夏那么弱,就不會被制裁。 在李遠的準則里面,但凡拿進口當做賣點的,無論是任何產品,直接pass。 即便被公認的光學鏡片巨頭蔡司,都要依賴國內原材料供應…… 李遠不是討厭跟國外貿易,而是討厭那些媒體人,廣告人瘋狂往國人內心植入進口就是好的概念。 大家掙點錢都不容易,白白為所謂的‘進口’買單是不劃算的。 而且華夏想要真正的發達,得讓進口商品的價格降下來。 讓他們把所謂的品牌力給去掉,僅僅為產品自身買單。 否則消費那些品牌奢侈稅產品越多,自家越窮。 很簡單的一個例子,同樣的產品,國產五百,進口一千五,即便去掉關稅,國外在單件商品上,也要賺超過八百塊錢。 而國產同樣的單品利潤不足一百。 不算公司拿下的利潤,別人同樣的員工可以分享八百塊錢工資,而國內同樣的員工只能分享一百塊工資。 這并不僅僅針對個人,而是針對全部經濟體。 畢竟那些員工工資高了,就會拿去別的地方消費,別的地方賺錢了,還會去別的地方……經過幾次或者幾十次流通,這筆利潤能夠落入每個人手里。 這就是經濟結構,國外通過高附加值產品獲取暴利,幾乎不怎么靠努力,就能掙到很多錢。 即便我們連續好幾年是貿易順差,但貿易順差的紅利還不夠大,還不夠所有人都吃飽。 偏偏目前又處于全球下行的節點,才好了幾年的經濟,馬上要面臨危機。 同質量買國產,就是促進國內經濟內循環。 而李遠肯定是為了內循環服務的。 否則他將來攤子鋪開的越大,死的就越慘。 …… 李遠送了顧東升一程,把他送到了機場。 然后又投入到了工作當中。 作息很正常,無論是擎天資本的qdii基金還是陳潔那邊負責的賬戶,他都是白天下指令,夜里不管。 肯定不可能利益最大化,但能讓他個人舒適度最大化。 在這個股市上行周期,他只需要操盤a股的四支基金就行。 沒有人鬧幺蛾子,他反而不適應起來,在這個周期,他很想有人過來找他麻煩,那樣就能賺取更多的利益。 就連華爾街那群人也很老實,都在努力賺自己的錢,對于別人不管不顧。 他們比誰都清楚,如果不能在這種行情下賺錢,就代表虧了。 因為美元在放水,手里的錢變得不值錢了。 李遠每天都要看一眼于越那邊的匯報。 幾乎每天都會有新的情況,新的投資。 擎天集團找銀行借貸的錢也越來越多。 銀行是喜聞樂見的,根本不怕擎天集團還不起,這屬于優質信貸。 銀行不把錢貸出去,錢就只能存在那邊,一堆數字而已。 李遠督促著項目進度,同時也在關注顧東升那邊的情況。 再過兩個月,他就要讓顧東升弄貨回來了。 不多,三千噸而已。 目前這玩意的價格是一萬三一噸。 明年會暴漲到七十萬一噸。 不過沒什么意思,李遠也沒想過靠這玩意掙錢,只是不想讓太多冤大頭瘋狂高價從國外拿貨了。 最后形成了擠兌,導致國內熔噴布過剩,白送都沒人要。 這東西保質期很短,即便儲存條件再好,兩年也沒用了,通常都是半年到一年的保質期。 防護服的材料,國內就很多,不需要進口,所以李遠準備直接在國內采購。 一直到六月底,所有的事情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加上李遠為人低調,比心也沒暴露自己的真實意圖,所以一切都有條不紊的在進行著。 一直到江一凌的畢業典禮這一天…… ……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