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55章 上下相制-《風雨大宋》


    第(3/3)頁

    以前的印象,凡是古代社會都是人治,凡事由當官的說了算,實際遠不是如此。以現在來論,中書有中書條例,樞密院有樞密院條例,三司有三司條例,一州一縣還有自己的條例,朝廷匯總稱之為州縣條例,實際上就是地方法規。手下一堆官員大字不識,營田務怎么編自己的條例。

    軍營里面,文書之類的工作是由吏人負責的,長官只要會簽字畫押就行了。朝廷對官員的定位,是能帶兵打仗。甚至有的一路之帥,都大字不識。便如后世大名鼎鼎的楊延昭,楊家將的傳奇人物,據說就不識字。后果就是手中不少權力交給親信吏人,當然也少不了被他們坑。

    現在地方,難道還要給村長里長配吏人伺候著?那樣營田務的很多工作都推行不下去。既然工作由吏人來做,為什么不直接讓吏人管?干嗎要疊床架屋呢?隨著一切走上正軌,基層官員要大量撤換,這是不得不做的事。杜中宵想讓這些人自己離開,把官位讓出來,鄉保之類的職位吏人化。可偏偏就有不少營都兩級的官員,舍不得手中的權力,不肯離開,杜中宵怎么可能幫他們和稀泥。

    上級怎么奪下級的權?直接用事權財權硬壓,搞得劍拔弩張,這樣做太低級了,對自己也不利。最簡單的做法,是讓更下一級把人趕走。這是權術,杜中宵不喜歡用,現在卻不得不用。

    龐都頭信心起來,發展到跟上司硬抗,本就是杜中宵希望看到的。自己人在這里,不說話就是一種態度。孫指揮使和秦副指揮使這些人,做不了這份職事,拿不了這份錢糧,趕緊走了好換人。

    用中下層官員把上層官員架空奪權,是太宗時候控制禁軍兵權的手段,即所謂的上下相制。幾十年過去,禁軍的軍官升遷,低到指揮使這種基層軍官,都是皇帝本人直接決定的。大宋皇權控制軍權,并不是靠樞密院和三衙,而是直接控制軍官。這種模式,有些類似于后世某位用校長身份掌軍權,從基層軍官起,就是由最高統治者直接提拔,一直保留有溝通渠道。

    進士是天子門生,其實只是名義上,真正的天子門生是禁軍的各級軍官。他們被選入禁軍,再逐級挑選,到上四軍,到諸班直,最后圍繞在皇帝身邊。最后引對演武,被挑選出來做基層軍官,派到外面帶兵打仗。如果立了軍功,有皇帝本人做他們的后盾,升遷飛速。大宋最高級別的統軍大將,就是這么兩類人,一是外戚和武將世家勛貴,二是從小兵被皇帝選出來,親手一步一步提起來的。

    這種做法對軍隊的危害很大,會直接侵蝕軍隊的戰斗力,典型的就是勝者不賞,敗者不罰,賞罰不均。前線軍令不行,見功就搶,有難就退,前線帥臣指揮不易。

    杜中宵熟悉的兩個人,張岊是地方出身,靠著勇武軍功而升,現在做到鈐轄。狄青與他類似,西北軍功實際比不過張岊,現在已是一路帥臣,估摸著快要做到樞密使了。王凱則位于兩人之間,出身將門勛貴,但由地方系統升起來,做到管軍大將。

    狄青是后來證明了能打的,還有一大堆跟他類似不能打的呢。

    杜中宵對上下相制的危害一清二楚,他也不想用這種辦法來治理營田務,只是現在非常時期,用非常手段罷了。所以現在龐都頭和孫指揮使鬧矛盾,杜中宵不吭聲,壓著不許指揮使迫害都頭,就是要讓更基層的官員爭取公平,把不稱職的官員逼走。他當然不能直接參與進去,更加不能出面支持龐都頭。那就犯了拉攏基層軍官控制中層軍官的毛病,成了奪權而不是為了隊伍建設。


    第(3/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竹北市| 吕梁市| 鞍山市| 岳阳市| 肥乡县| 张家港市| 宾川县| 平凉市| 荃湾区| 左云县| 宁国市| 南充市| 五华县| 寿光市| 湄潭县| 汝阳县| 年辖:市辖区| 纳雍县| 肥城市| 沈丘县| 白山市| 双江| 巴东县| 平陆县| 佛冈县| 辛集市| 饶河县| 神池县| 合山市| 巫山县| 腾冲县| 乳山市| 保亭| 安丘市| 永春县| 高陵县| 呼伦贝尔市| 阿坝县| 彭山县| 丽江市| 扎兰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