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說完,示意一個工人,操作給畢文忠看看。 那工人拿起工作臺上的刻筆,抓起旁邊的一根粗索,小心翼翼地裝了上去。就聽見筆上發(fā)出嗡嗡的聲音,筆微微有些震動。那工人拿筆在手,小心地湊到鋼板上,就聽見嗞嗞的聲音傳來,鋼板上出現(xiàn)許多細細的鐵屑。刻筆移動,不費多少力氣,就刻了一個筆劃出來。 畢文忠看得目瞪口呆,想不到世上竟有如此神奇之事。有了這種刻筆,鋼板上刻字還有什么難度? 杜中宵看著鋼板上的字,口中道:“練了這許多日子,現(xiàn)在刻出來的字已經(jīng)筆劃清楚。只是這字體總是看著不太順眼,印出來的書籍,讀著有些費眼睛。你是家傳的刻字技藝,以后就在這里做事,與這幾位技工一起,試一種新的適合活字的字體出來。要清晰,筆劃不粘連,利于排版,還要讓印出來書讀著的時候非常順眼。印刷書籍,與寫字不同,不需要名家字體,最好是讀書是根本就不會注意到字好字壞。” 畢文忠拱手:“官人的話,小人省得。印書用的字,最好就是讀書人完全忽略字,只記內(nèi)容。” 杜中宵連連點頭,果然是刻字的世家,對這些道理一點就通。 印出來的書籍不是書法作品,不是讓讀者欣賞字好字壞的,僅僅是傳遞信息。所以與手寫的字體要求是不同的,最好字形統(tǒng)一,不管什么字,看起來都差不多,但讀起來卻非常容易分辨。讀書的時候,能夠?qū)W⒂趦?nèi)容,不受字體的影響。這就是印刷體,后世所稱的宋體字和仿宋字。字體以宋為名,就是因為發(fā)端于宋朝印書的字體,后世一點一點完善起來的。 以前的木制雕版書,字體較大,一般是仿名家楷書。名家字體,用來書寫的時候,自然會讓人賞心悅目。但用到印刷上,其實有些不合適。字大的時候還無謂,字越小越密,就會顯得不和諧。 印刷字體的宋體字,此時剛剛有苗頭,遠還沒有完善。銅制的活字不適合太大,現(xiàn)在所有的字體都不合適,必須根據(jù)實踐研究出一種新的字體。現(xiàn)在活字印刷的技術(shù)條件已經(jīng)具備了,就卡在這里。至于后世傳說宋體字創(chuàng)制于秦檜,完全就是附會的無稽之談,宰相大臣寫這種字不被人笑死。 畢昇初創(chuàng)活字,曾經(jīng)對字體做了一些改變,畢文忠自然知道。心中明白杜中宵為什么會讓自己到這里來,這里的刻字工人,雖然也是熟手,對活字的理解卻不深。畢昇的家鄉(xiāng)蘄州,因為歷史原因,是盛產(chǎn)刻字工人的地方。手藝世代相傳,練得好的,可以沿水路到下游的宣州、杭州一帶憑手藝謀生。畢昇的青壯年,也是在杭州一帶刻字,晚年才回到家鄉(xiāng)。印刷字體的原理,他們家的人比別人理解得更深一些。 叫過主管來吩咐過了,讓畢文忠以后在此處做事,錢糧從優(yōu),在外面安排住處。如果愿意,他也可以把家人接來。反正家里人都是以刻字為生,在這里不愁生計。 讓畢文忠留在那里,杜中宵和蘇舜到了一個角落里的工作臺。 這里有三個工人,見到杜中家兩人過來,急忙拱手行禮。 到了工作臺旁邊,杜中宵問這里管事的楊主管道:“新制的版,刻得怎么樣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