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鄭玉誠解釋道:“這里的百姓,指的是百官,而不是我們平常以為的黎庶。 “比如前朝唐太宗玄武門弒兄,就是九族不睦,百官又豈能相和啊?必然是分幫別派,各懷心思,國事便都消耗在這些爭斗上了。” “至于為何是九,而不是六七八,是因為九族已經出了五服,嚴格算起來,只能說有稍許血脈,幾乎已經可以忽略不計,連這樣的親族都保持和睦,更說明堯之不凡啊。” 趙承連連點頭,從背著的書篋中拿出筆墨,現場做起記錄來。 “先生辛苦,接下來是下一個問題:我讀到堯帝時人們就已經確定了每年三百六十六天,如此精準,是如何計算的呢?” “這個……” 鄭玉誠猜到趙承的問題會很難,但是沒想到這么難,都是一些旁枝末節,如果他為了備考縣中的解試,把精力都用在這些題上的話,那么很可能要落榜了。 而且趙承這些問題,看似普通,都是生活中的常識,他卻偏偏要刨根問底,一副不搞明白誓不罷休的樣子。 鄭玉誠只好耐著性子解釋道:“前朝的大衍歷已經將一年計算到三百六十五天,余下的累積到閏年中去,可見這些歷法都是由欽天監等官員通過觀察和計算得出的,如果你要學習具體的方法,可能就要去請教欽天監的人了。” 趙承認真記錄下來,接下來又再發問。 鄭玉誠本來抖擻精神準備對答一番,也亮出自己的真才實料,然而可惜的是,趙承的所有問題都非常偏。 耐著性子答了七八道題之后,看到趙承手里那本厚厚的習題集,如果剩下的題全都是這一類,鄭玉誠真的就受不了了。 這些問題都是類似,說難不難,大多都是常識,可背后蘊含的道理卻不簡單,要解釋非得長篇大論不可,要么就得是專業人士才能回答,可謂是刁鉆古怪至極。 而且鄭玉誠看來,趙承問的這些問題,其實與解試無關,解試是不會考這些難點問題的,如果這樣考,幾乎所有的考生都答不上。 不能說趙承不努力備考,只能說他的方向偏了,而且偏得很厲害,這樣下去的話必定會落榜。 鄭玉誠欲言又止。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