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和諧觀在古希臘哲學中的理論演進
從整個哲學思想上,柏拉圖表現出古希臘人的宇宙整體和諧的思想。那么,和諧觀在古希臘哲學中的理論演進是?
和諧是一個起源古老、影響深遠的哲學范疇和美學范疇。早在畢達哥拉斯學派提出“和諧”概念以前,古希臘時代的藝術實踐就非常強調規則和比例的重要性,“希臘工藝和藝術的基本特征是和諧、莊嚴和恬靜。” 上升到認識層面,英國哲學家鮑桑葵對古希臘美學曾有一個著名的論述:“在古代人中間,美的基本理論是和節奏、對稱、各部分的和諧等觀念分不開的,一句話說,是和多樣性的統一這一總公式分不開的。”
一、關注自然——和諧觀的開啟
(一)從“物質始基”到數——畢達哥拉斯學派
最早的希臘哲學家是自然哲學派,他們試圖在無限多樣的存在中尋找世界的統一性,即“本原”,也稱為“始基”。 作為“古代希臘最早的哲學學派”,米利都學派在哲學基本問題上提出了“物質本原”說,認為“水”、“阿派朗”、“氣”等就是萬物的本原,強調本原的“無定形性”。
另一方面,南意大利學派的創始者畢達哥拉斯對具體本原物質的看法和米利都學派有所不同。他及其追隨者們對數學投之以巨大的關注,認為“數”是萬物的本原或原則,“數目的基本元素就是一切存在物的基本元素”,數的原則統治宇宙萬物,“你不僅可以在超自然的和神的存在中看到數的本性和力量在起作用,而且可以在人的各種活動和語言中看到它們在起作用。它們不僅貫穿于一切技術生產,而且也存在于音樂之中。數與和諧的本質不容許虛假。”他們認為宇宙萬物中都存在著某種數量關系。畢達哥拉斯學派還進一步在宇宙天體的層面上說,“星體的圓周運動所發出的聲音是和諧的”,在此“宇宙諧音論”的基礎上,認為“整個的天是一個和諧,一個數目”。
畢達哥拉斯學派在數的基礎上,在希臘哲學史中最早提出“和諧”這一范疇,并認為適當的比例就是和諧。盡管該派的學說及推證過程帶有神秘的形而上學色彩,但他們的理論基點 “數”實際上是與米利都學派看法相類的某種具體物質。無疑,和諧美從誕生之日起就具有了客體的外在特質。而這一符合希臘人自然氣質的信念,奠定了以后希臘美學的基礎,并成為它的根本特征。
(二)相反相成的素樸辨證——赫拉克利特
畢達哥拉斯學派中另有一些人,不僅認為數是萬物的本原,而且認為對立也是萬物的本原。亞里士多德記載到,這些人擬定了十對本原,并明確規定他們之間是對立的東西,“對立是存在物的始基”。但這仍然只是一種相對協調、相對靜止的觀點。與此類似,活躍在公元前五世紀初的赫拉克利特也看到了事物之間的對立,并且進一步地看到了在世界的多樣性和變化中的統一和和諧,認為和諧來自斗爭。他說“互相排斥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調造成最美的和諧;一切都是斗爭所產生的。”由于赫拉克利特提出萬物皆流,萬物都是處于運動、變化、發展生滅的過程中,因此其和諧觀也不同于畢達哥拉斯學派所說的由數構成的相對靜止的天然狀態,而是經過對立斗爭轉化而來的“流動”的和諧觀,具有一種素樸的辯證色彩。
二、審美主體——內涵及方法論的轉向
(一)主體力量的覺醒——智者學派
古希臘社會進入公元前五世紀以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奴隸主民主政制的成長,人們愈來愈擺脫對自然和神的依附,意識到人自身的力量和存在。這種觀念集中反映到哲學上,由以研究自然為主的自然哲學,向研究人和人類社會轉變,“趨向哲學的人類化”⑥黑格爾也指出,在智者到蘇格拉底期間,希臘哲學思想從早期思考抽象的自然形式的階段,進入了主觀反思的階段。
智者學派的代表人物普羅泰戈拉首先揭開了人本主義的序幕。他的“人是萬物的尺度”這一“偉大的命題”,標志著審美主體的覺醒,意味著作為審美主體的人和審美客體對象的分離。和畢達哥拉斯哲學所傳達的客觀和理性互相對立,智者學派強調感覺主義、相對主義和主觀主義的觀點。由于種種原因,他們的新思想在當時沒有能立即產生影響。⑧而自智者學派之后的古希臘哲學家們,大多在與他們觀點有所區別的基礎上,進一步闡發自己的哲學觀點。
(二)追尋理性新方法——蘇格拉底
和智者學派同時代的蘇格拉底也提出人本主義問題,但是采取的態度和方法不同,由早期自然哲學家的直觀轉向憑借理性,并將辯證法貫注到這種理性的探討上去。
蘇格拉底確立人在認識領域的中心地位,認為人應該掌握知識,并且可以憑借理性得到確定不移的絕對的知識。在對美的追尋中,蘇格拉底提出同一個事物可以既美又丑,區別在于它是否包含合適和合目的性。 他“把有目的的美稱作和諧(harmotton)(它和[harmonia]一詞同源),而后來的希臘人稱它作適當(prepon),羅馬人在翻譯這個詞時分別用了得體(decorum)和適合(aptum),并區別兩種類型的美:pulchrum和decorum,即事物因其形式而美和因其目的和功用而美。” “因其形式而美”便是純粹客體對象的和諧,“因其目的和功用而美”則與人及人的生活相聯系,走向審美主體相聯論文聯盟http://系的方向。
三、內外與整一——學理綜合及提升
(一)從理性認識到身心和諧——柏拉圖
柏拉圖在方法論上繼承了蘇格拉底,認為人可以通過理性認識真理,并對智者學派主觀地解釋美的行為持否定態度。他說自己“不關心對于人們來說什么顯得美,而只關心美是什么”。在柏拉圖的追問中,美是不限于感覺對象的一種客觀屬性,其檢驗標準是一種天生的美感。最后,柏拉圖采用了畢達哥拉斯學派的觀點,認為美的本質在于秩序、尺寸、比例均稱和和諧,并將和諧與人的境界、人的德行等聯系起來論述:“尺寸和比例是與美和德行同一的”。在《蒂邁歐篇》中,他解釋說比例之所以決定事物的美是因為它賦予他們整一性。而在《理想國》里,柏拉圖指出最理想的人生美就是“心靈的優美與身體的優美諧和一致,融成一個整體”。
從整個哲學思想上,柏拉圖表現出古希臘人的宇宙整體和諧的思想。他的哲學觀念結合了畢達哥拉斯學派和赫拉克利特的理論,并在畢達哥拉斯學派比例和諧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涉及了比較廣泛的領域。值得注意的是,從早期希臘哲學中客體的和諧,經心靈的和諧,再到柏拉圖首倡的身心兩方面的和諧,這是自智者運動以來和諧觀演進的必然結果,對后來者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整一性的普遍和特殊——亞里士多德
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亞里士多德繼承了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事業,在對哲學的探索上走得更遠。他同前輩們一樣,認為存在普遍的必然的理性知識,但不同于柏拉圖只承認普遍的理念而忽視世界中的個別事物,亞里士多德強調普遍的知識只能從個別事物中獲得,所以他重視個別事物,重視經驗事實。
亞里士多德在赫拉克利特的宇宙和諧思想基礎上提出自己的和諧觀點:“單一的和諧秩序是由最相反的本原混合成的”,這些本原“彼此諧和的聚在一起,……保證了整體的穩定” .顯然,亞里士多德認為和諧是由部分與整體、一與多、對立與統一所構成的。
這種對立與統一的觀念嚴格地體現在亞里士多德哲學體系的本體說即形式—質料說中。在著作《形而上學》中,他把事物分為形式與質料兩部分,兩部分彼此對立。這種對立不是絕對而是相對的,質料僅作為一種可能性,是潛在的能力,它要使自己得到實現,必須獲得形式,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形式是運動,是主動的能力,它要實現自己,才能完成自己的目的。因此就整個世界來說,從質料與形式,是一個不斷運動變化的發展過程。當論及美的本質時,亞里士多德明顯受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影響,認為“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對稱和明確”。這一觀點也在其討論悲劇情節的完整與規模時得到具體的明確。在《詩學》中,亞里士多強調情節“各部分應有一定的安排,并且它的體積也應有一定的大小。”從本體意義上質料與形式的動態統一,再到具體領域中美的形式,顯然,在亞里士多德那里,整一被作為美的本質與和諧的規律而受到推崇。
亞里士多德的整一說,意味著個別性與普遍性的統一,偶然性與必然性的統一,現實性與理想性的統一。這諸多方面的統一,涵蓋了和諧的理念。而其中的哲學概括性和辯證法因素,更是對原始的和諧論的理論提升。
在亞里士多德之后的古羅馬哲學,或有斯多噶學派、賀拉斯等對前人學說的承繼,或有普羅丁在主觀精神上探討的轉向,都在古希臘時期和諧思想的基礎上繼續向前發展。自從濫觴于古希臘哲學,和諧美論隨著時代的演變和學說的演進,不斷地生成新的美學意義。
【談和諧觀在古希臘哲學中的理論演進】相關文章:
和諧觀在古希臘哲學中的理論演進的論文02-16
語言哲學視閾談言語行為理論中的意向性問題02-20
談立體幾何教學中哲學認識觀的策略論文11-16
關于談康德哲學中的理性秩序的論文11-01
和諧共生 素質教育的哲學觀的論文11-19
談建設先進文化必須創新哲學理論和哲學觀念01-17
科學哲學中的幾種定律觀12-09
語言哲學視野中的言語行為理論發展11-15
談康德哲學中的道德準則與道德法則12-03
談對中國傳統哲學理論體系的重構01-18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