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暑節氣的習俗有哪些
大暑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太陽位于黃經120°。大暑期間,中國民間有飲伏茶,曬伏姜,燒伏香等習俗。那么大暑節氣的具體習俗有哪些呢?快來和小編一起了解大暑節氣的習俗有哪些吧。
【1】大暑節氣的習俗 |
【2】送大暑船習俗傳說 |
【3】大暑節氣的由來傳說 |
【4】大暑的養生妙招 |
【5】大暑的養生注意事項 |
大暑節氣的習俗
送大暑船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區,特別是臺州好多漁村都有的民間傳統習俗,其意義是把“五圣”送出海,送暑保平安民。送“大暑船”時,伴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藝表演。
吃仙草
廣東很多地方在大暑時節有“吃仙草”的習俗。仙草又名涼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屬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藥食兩用植物資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譽為“仙草”。莖葉曬干后可以做成燒仙草,廣東一帶叫涼粉,是一種消暑的甜品。
吃鳳梨
大暑期間,臺灣有吃鳳梨的習俗,民間百姓認為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加上鳳梨的閩南語發音和“旺來”相同,所以也被用來作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興隆的象征。
斗蟋蟀
大暑是鄉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節,中國有些地區的人們茶余飯后有以斗蟋蟀為樂的風俗。
吃荔枝
福建莆田人在大暑時節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習俗,叫做“過大暑”。荔枝含有葡萄糖和多種維生素,富有營養價值,所以吃鮮荔枝可以滋補身體。先將鮮荔枝浸于冷井水之中,大暑時刻一到便取出品嘗。這一時刻吃荔枝,最愜意、最滋補。
曬伏姜
伏姜源自中國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時人們會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與紅糖攪拌在一起,裝入容器中蒙上紗布,于太陽下晾曬。充分融合后食用,對老寒胃,傷風咳嗽等有奇效,并有溫暖保健的功效。
伏姜中的姜辣素能有效地治療吃寒涼食物過多而引起的腹脹、腹痛、腹瀉、嘔吐等。喝過伏姜后,人會有身體發熱的感覺,這是因為它能使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快,促使身上的毛孔張開,這樣不但能把多余的`熱帶走,同時還把體內的病菌、寒氣一同帶出。當身體吃了寒涼之物,受了雨淋或在空調房間里呆久后,喝杯伏姜能及時消除因肌體寒重造成的各種不適。
喝伏茶
伏茶,顧名思義,是三伏天喝的茶。免費供應伏茶時間一般從農歷六月初到八月末。這種由金銀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藥煮成的茶水,有清涼祛暑的作用。 古時候,很多地方的農村都有個習俗,就是村里人會在村口的涼亭里放些茶水,免費給來往路人喝。如今,這樣的涼亭很少見到了,不過在溫州,這個幾百年前的習俗卻被一直保留了下來。每個涼亭里都有專人全天煮茶,保證供應。這種茶在溫州有個專門的稱呼,叫做“伏茶”。
燒伏香
伏香,大暑節氣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大部分地區的旱、澇、風災也最為頻繁,搶收搶種,抗旱排澇防臺和田間管理等任務很重;因此百姓燒香祈福,祈求風調雨順,百谷豐登;還有一種說法接近于中醫的灸,在伏天里用藥香熏烤特定的穴位,可以治療多種頑固的疾病。
喝暑羊
華北地區有在大暑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湯)的習俗。經過緊張的夏收勞動,人們非常疲倦,應該好好休息一下了。于是,全家聚在一起,每人吃一個香噴噴的新麥饃饃,喝一碗味道鮮美的羊肉湯。
半年節
農歷六月十五日為全年的一半,正值大暑節氣,叫“半年節”。一家人在這一天拜完神明后,會聚在一起吃“半年圓”。半年圓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紅面搓成的,大多會煮成甜食來品嘗,象征著團圓與甜蜜。
送大暑船習俗傳說
送大暑船的這一民間習俗那是由來已久。在清朝同治年間,葭址一帶常有病疫流行,尤其是到了大暑時期更加地厲害。當地的居民認為是五位瘟神所致,于是,便在江邊建起了一座五圣廟,時常進行祈求許愿,希望祛病消災。而由于葭芷處于椒江口附近,沿岸的漁民也是特別的多,為了祈求出海捕魚平安,漁民便決定在大暑這一天集體供奉他們,并將載有供品的船只送至椒江口外。這也就是今天的“漁休節”送大暑船習俗的由來。對于當地漁民來說,這個習俗也許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
雖說大暑船的由來是伴隨著五位“瘟神”的傳說,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傳說也在逐漸發生著變化,五位“瘟神”也成了“五圣”,民間也流傳著許多關于“五圣”在海上幫助漁民解除險情、送水送糧的'傳說。
傳得最廣的一個說法是這樣的:五圣分別姓張、劉、趙、史、鐘,生前同科中進士,結果最后卻被皇帝冤殺,死后冤魂不散,常要作祟,皇帝便封他們為五方行災使者,民間稱作“五圣”。由于五圣被視作兇神,人們既要供奉它,又要送走它,故此才誕生了“送大暑船”這一形式。
送“大暑船”活動介紹:
送“大暑船”活動整個組織工作歷來都是由當地德高望重的老人牽頭并分工負責進行。大暑節前一天的主要活動是“迎圣”,所謂“迎圣”,就是迎圣隊伍從五圣廟出發,邊敲鑼打鼓放鞭炮,邊去當地本保廟、鄉主廟、揚府廟分別請出所供奉的本保爺、鄉主爺、楊府爺這3位神爺的牌位,用小轎抬回到五圣廟,這就是“迎圣”。
“大暑船”與普通漁船中的大捕船差不多大小,長約15米,寬約3米余,船內設有神龕、香案,載著豬、羊、雞、魚、蝦、米、酒等食品,水缸、缸灶、火刀、桌、椅、床、榻、枕頭、棉被等生活用品一應俱全,以備供奉。“大暑船”船身通體呈蘭色,上頭紅色的花紋特別引人注目。
到了大暑節那一天,先由十幾個青壯年人將飄紅掛綠的大暑船從五圣廟抬往江邊,隨后,參加廟會的全體隊伍便計算著時間從五圣廟出發了,他們沿葭沚主要街道逶迤而行,最后來到江畔。此時一般正是潮水漲滿的時刻,至大暑船被拖出椒江口外白沙洋時,正好開始退潮,借助著潮水的力量,大暑船順江而下,越漂越遠,也帶走了人們美好的祝愿。
而后,沿線的漁民們又進行了相關的娛樂、慶賀節目,包括走高蹺、舞龍、抬閣等。活動一直持續到中午退潮時,中午12點左右歡樂的人群才漸漸散去。
具體詳解:
送大暑船是椒江葭芷一帶的民間習俗。清同治年間,葭芷一帶常有病疫流行,尤以大暑節前后為甚。士人以為五圣所致(相傳五圣為張元伯、劉元達、趙公明、史文業、鐘仕貴等五位,均系兇神),于是在葭沚江邊建有五圣廟,鄉人有病向五圣祈禱,許以心愿,祈求驅病消災,事后以豬羊等供奉還愿。葭沚地處椒江口附近,沿江漁民居多,為保一方平安,遂決定在大暑節集體供奉五圣,并用漁船將供品沿江送至椒江口外,為五圣享用,以表虔誠之心。此為送大暑船之初衷。
大暑船與普通漁船中的大捕船等大,長約15米,寬約3米余,船內設有神龕、香案,以備供奉。船內載有豬、羊、雞、魚、蝦、米、酒等食品,與水缸、缸灶、火刀、桌、椅、床、榻、枕頭、棉被等一應俱全的船上生活用品,并備有刀、矛、槍、炮等自衛武器,唯米俱用小袋,每袋一升,為千家萬戶所施。
大暑船須在大暑節之前趕造成功。大暑節前數日,于五圣廟建道場,延請和尚做佛事,還愿者紛紛將禮品送到廟內,以備大暑節裝船。船須由一二名老大駕駛到椒江口處,然后老大改乘所帶之小舢板回來,讓大暑船趁落潮大水,漸漸遠離海岸,飄向茫茫大海。船只飄得無影無蹤,才算真正被五圣接受,稱得上大吉大利,如果船遇東風無法東進,漲潮時飄回海門關,乃是不吉利的征兆。駕船老大須挑選駕船技術高,且享有較高威信之人,并于五圣像前跪拜三叩頭之后方可上船。放船時,眾求神還愿者雙手捧香,于江岸向船跪拜遙祝,口念佛號送船,一時誦聲雷動,蔚為壯觀。
首送之后,年年造船送船,漸成習俗。傳說有一年大暑船出海后,因船上之燭火使海盜誤以為商船,追趕就近喝令停船,可船行依舊,毫不理睬。盜船遂開槍射擊以逼令停船,前船竟也開槍還擊,令盜船無法接近。追了一夜,至天明時追上,跳上一看,竟是空無一人的大暑船。嚇得海盜驚慌萬狀,連忙俯伏甲板,朝船上神龕連連磕頭,請求饒恕。
送大暑船活動以后逐漸演變成葭沚附近一帶的節日盛會。大暑節到來之前,各方人士就開始準備,組織者請木工趕造船只燒香求神。還愿謝罪者,做買賣的生意人、民間藝人、戲班演員等從四面八方來葭沚。一時葭沚街頭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煞是熱鬧。
送大暑船時,先要舉行迎圣會,迎圣會分大迎、小迎。大年為大迎,小年為小迎,三年一大迎。迎圣會隊伍前面有四人鳴鑼開道,隨后是八壯漢手執鋼叉護持,然后是五名少年扮成的五圣,各跨駿馬,由馬保牽馬侍候(有時亦坐彩轎)。五圣之后有四人抬的香亭或臺閣,上點香燭,供兩旁百姓參拜。此是主隊伍。主隊伍后面則是走高蹺、賣水果、賣梨膏糖、唱桃街、補缸、舞龍、打花鼓、摔小球、拋瓷瓶等民間藝人化裝,作各式即興表演。最后是身穿紅衣裳,頸上套白線(象征鐵鏈鎖身),手執香燭還愿的“罪人”隊伍,他們都是曾經患重病,因祈禱五圣而病愈者,現在趁送大暑船時前來“謝罪”的。
迎圣會隊伍從五圣廟出發,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浩浩蕩蕩,煞是壯觀。此時觀者人山人海,萬人空巷。隊伍先緩緩兩行去柵浦,然后折回向東,行至前周、東岸、閘頭等地,進入葭沚大街,返回五圣廟。
迎圣會以后是送大暑船,此時迎圣會隊伍自動散開,一字兒排列在江堤上。時辰一到,為首者一聲號令,鞭炮齊鳴,江堤上善男信女,手握香燭,口念佛號,磕頭遙拜,目送大暑船起航,順江直下海門關口。
送走大暑船后,五圣廟戲臺即開始演戲,少則三五天,多則七天、十天甚至半月,以示喜慶。葭沚街上上下下,喜氣洋洋,熱鬧非凡。
大暑節氣的由來傳說
大暑的傳說故事
我國古代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第二候是說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濕;第三候是說時常有大的雷雨會出現,這大雨使暑濕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記的在孩提時代,盛夏村外的玉米地里,有很多一閃一滅的光亮,猶如一盞盞神秘莫測的明燈,那就是螢火蟲發出的光亮。東晉時代,南平新洲(今湖南津市)有一個叫人車胤的,字武子,自幼聰穎好學,勤奮不倦,博學多通。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余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時間背誦詩文。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
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自此學識與日俱增。《三字經》說:“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及至年長,風姿美妙,聰明機靈,敏捷有智慧,在鄉里之間很有聲望。后來步入仕途,官至吏部尚書。他為人公正,不畏強權,因向皇帝舉報驕矜放蕩的會稽王世子司馬元顯,被元顯逼令車胤自殺而死,他臨死前大怒道:“吾豈懼死哉?吾求一死以露權奸耳!”死后朝廷非常痛惜。
“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這首七言絕句是《水滸傳》中綽號為“白日鼠”的白勝所吟唱的一首詩,由此而引發了一件驚天大案——智取生辰綱。
綱,指成批運輸貨物的組織,如茶綱﹑鹽綱﹑花石綱。北宋權相蔡京假公濟私,在朝中大興花石綱,鑄九鼎,建明堂,修方澤,立道觀,大興土木徭役,修建華麗的艮岳。天下百姓窮不聊生,怨聲載道。北京大名府(今河北邯鄲大名縣)知府梁中書搜刮民脂民膏,孝敬其岳父蔡京生日禮物,價值十萬貫的金銀財寶,名曰“生辰綱”。命令麾下的提轄楊志押運十萬貫生日禮物,于六月十五日蔡京生辰之時,送到東京汴梁慶壽。陰歷的六月十五日正值大暑時節。這一情況被山東好漢晁蓋、吳用等獲知,決定在山東省菏澤市鄆城縣東南16里處的黃泥岡截取這批寶物。
押送生辰綱正是中伏天氣,烈日炎炎,酷暑難當。《水滸傳》載:“天氣未及晌午,一輪紅日當天,沒半點云彩,其日十分大熱。古人有八句詩道:“祝融南來鞭火龍,火旗焰焰燒天紅。日輪當午凝不去,萬國如在紅爐中。五岳翠干云彩滅,陽侯海底愁波竭。何當一夕金風起,為我掃除天下熱。”楊志為了順利完成任務,一路上可以說是處處小心,事事留意。開始還是趁涼行路,后來到了“人家漸少,行客又稀”的.山路地帶,為安全起見,改為天正熱時趕路。這本是順應地勢的防范之策,怎耐天氣酷熱、擔子沉重、山路難行,他又不講究方式方法,“輕則痛罵,重則藤條便打”,軍漢們“雨汗通流”,苦不堪言,怨聲載道。楊志與老都管、虞侯及眾軍士的矛盾日益加深。
眾人不顧楊志的阻攔,強行在黃泥崗的松樹林里歇息。而對面的樹林里,晁蓋等人扮作一伙棗販子也在那里休息。若是真的真槍真刀的干,晁蓋未必能勝楊志,怎奈吳用有妙計。此時,白勝挑著兩桶酒,嘴里唱著那首著名的歌謠出現了。楊志手下的軍漢們口渴難耐,垂涎欲滴,欲買酒解渴,但是當即被警惕性極高的楊志阻攔。白勝欲擒故縱,立刻表示不賣了。然后由晁蓋等人過來先吃掉一桶,一則表明此酒無藥,讓楊志放松警惕,二則借舀酒作掩護,前一瓢裝做要占便宜,后一瓢下藥。而白勝追這個,奪那個,竟和平常小販賣酒一樣,毫不露破綻。這樣一做戲,楊志也不由得有點相信這是好酒了,于是同意買。但白勝又一次欲擒故縱,一個勁兒不賣,這就徹底麻痹了楊志的警惕心理,終于全被藥麻倒,眼睜睜看著生辰綱被劫走。
大暑的由來又是怎樣呢?
時值大暑,太陽到達黃經120°,《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
我國古代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世上螢火蟲約有二千多種,分水生與陸生兩種,陸生的螢火蟲產卵于枯草上,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第二候是說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濕;第三候是說時常有大的雷雨會出現,這大雨使暑濕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大暑也是最需注意養生的季節。中醫認為:大暑時節,梅雨剛過,人體容易為暑、濕、邪所侵,故而需吃熱性食物以驅除暑濕,恰合“冬病夏治”、“寒病夏治”之醫理。例如三伏天去拔火罐、貼“伏帖”最容易去除體內的寒,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大暑的由來,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對天文、氣象、物侯進行觀測探索和總結的結果,對農事耕作具有相當重要和深遠的影響。
大暑節氣的天氣特點
大暑節氣正值“三伏”,是我國一年中日照最多、氣溫最高的時期,全國大部分地區干旱少雨,許多地區的氣溫達35度以上,俗稱的“三大火爐”也最旺。
在我國華南以北的長江中下游等地區,如蘇、浙、贛等一帶處于炎熱少雨季節,滴雨似黃金。有“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伏里多雨,囤里多米”,“伏天雨豐,糧豐棉豐”,“伏不受旱,一畝增一擔”的說法。恰如左河水詩云:“日盛三伏暑氣熏,坐閑煩靜在蠅蚊。縱逢戰鼓云中起,箭射荷塘若灑金。”如果大暑前后出現陰雨,則預示以后雨水多。農諺有“大暑有雨多雨,秋水足;大暑無雨少雨,吃水愁”的說法。
而在我國的華南西部地區雖然高溫出現也最頻繁,但雨水卻最豐沛、雷暴最常見,是雷陣雨最多的季節。這里有諺語說:“東閃無半滴,西閃走不及”。意謂在夏天午后,閃電如果出現在東方,雨不會下到這里,若閃電在西方,則雨勢很快就會到來,要想躲避都來不及。
根據大暑的熱與不熱,有不少預測后期天氣的農諺有:如短期預示的有“大暑熱,田頭歇;大暑涼,水滿塘”;中期預示的有“大暑熱,秋后涼”;長期預示的有“大暑熱得慌,四個月無霜”、“大暑不熱,冬天不冷”、“大暑不熱要爛冬”等。
大暑的養生妙招
1、巧用芳香植物消暑化濕。
比如新鮮的藿香葉、薄荷葉、佩蘭等,用來煮湯或熬粥。但要注意不能過度,也不能將其作為治療疾病的方法。
2、趁暑化濕解冬病
不是所有慢性病都能利用暑天來治療,還得依個人體質。比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等陽虛癥疾病,有上述慢性病的人可以利用好大暑這個時節治病,若是一些體質熱的慢性病人就不適合用這種方式來治療了。
3、多飲暖水益消暑
需要提醒的是,為了解渴有人一次性飲水過多,殊不知這樣會增加心臟負擔,使血液濃度快速下降,甚至出現心慌、氣短、出虛汗等現象。所以,炎熱季節,渴極了應先喝少量的水,停一會兒再喝。
4、藥食同粥補氣清暑
在大暑節氣,典型的“度暑粥”可以選擇綠豆百合粥、西瓜翠衣粥、薏米小豆粥,這些食材都具有補氣清暑、健脾養胃的`功效,可以幫助市民安度盛夏。
5、消暑切莫動“肝火”
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一定要避免生氣、著急等極端情緒,應盡量做到“心靜自然涼”。
6、“桑拿天”健身宜散步
大暑養生首先要避開“桑拿天”,悶熱天氣盡量少出門、少活動,即使出門也不能長時間暴露在露天環境中。為了讓體內的濕氣散發出來,應盡量在早晚溫度稍低時進行散步等強度不大的活動。
大暑的養生注意事項
大暑節氣,高濕的“桑拿天”多,公眾要當心中暑,小心防曬。為了預防中暑:建議采用八種大暑養生方法。
1、避免過度勞累,保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2、室內要有良好的通風;
3、積極治療各種原發病,增加抵抗力,減少中暑誘發的'因素;
4、可隨身備有仁丹、十滴水、藿香正氣水、清涼油等;
5、注意多食含鉀食物。
6、中午前后盡量減少戶外活動,多喝水注意防暑降溫;
7、避免在烈日下暴曬,白天出門最好打傘、戴帽子;
8、要充分飲用涼開水、飲料,并加少量鹽,以補充體內鹽分;
大暑養生方法有很多。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內,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這樣的特點給人們的工作、生產、學習、生活各方面都帶來了很多不良影響。因此,這段時間內公眾要注意防暑降溫,小心中暑。一旦發生中暑,應立即將患者移至通風處休息,給其喝些淡鹽水、綠豆湯、西瓜汁、酸梅湯等。
【大暑節氣的習俗有哪些】相關文章:
大暑節氣的由來和習俗05-15
立冬習俗有哪些11-04
冬至的習俗有哪些12-20
處暑有哪些習俗活動07-26
北京冬至習俗有哪些12-21
福州冬至有哪些習俗12-21
大雪節氣的諺語有哪些03-07
大寒節氣的美食有哪些01-05
北方小雪節氣有什么習俗?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