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對聯上下聯平仄規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一些耳熟能詳的對聯吧,對聯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于桃符。你所見過的對聯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對聯上下聯平仄規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對聯上下聯平仄介紹
平仄是學聯的第一步,也是我們跨入楹聯藝術殿堂非常關鍵的一步,所以在創作對聯之前熟悉平仄規則很有必要。
怎樣分辨平仄?現在平仄有兩套系統,一是以《平水韻》為標準,簡稱為古聲。一是以普通話為標準,簡稱為新聲。兩套系統同時并存,皆可使用。習慣用新聲或古聲創作對聯都是可以的,不能把自己的用韻習慣作為標準去定是非,以此要求別人。但是,不能混用——即一副聯中只能用一套標準。
一、因為新聲較為簡單在這我先提下:
新聲(現代漢語即普通話)。
普通話分為四個聲調,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在詩歌和對聯的格律應用中,把陰平和陽平(第一、二聲)稱為平聲,上聲和去聲(第三、第四聲)稱為次聲。
二、接下來是:
古(舊)聲
雖說平時我們基本很少提及古聲,更別說使用,然并非可以認為古聲可以完全拋棄,畢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沉淀,況且我們也可以以此了解更多的古代文化,正所謂博古通今嘛。既然我們有心要學習楹聯創作,就應該花些時間,學習、了解一下古韻。
古漢語將漢字分為平、上、去、人四個聲調。平,所指的就是古漢語中的平聲字(包括現在漢語中的第一、二聲中的大多數);仄,所指的是古漢語中的上、去、入聲(現代消息,分入四聲之中)。這是舊韻(古聲)的平仄分法。
“擊、說、積、極、習”在古漢語中均屬入聲字,雖然現在已入陰平、陽平之中,但論及平仄時,按舊韻,仍應屬仄聲。入聲字的特點是讀起來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覺(現在我國江南的一些地方,如湖南方言和閩南方言,仍保持著這種發音方式,他們對入聲字并不難辯認,)。利用不同聲調的意態,交錯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將這種平仄律應用于不同的文學體裁之中,就使文學作品有了抑揚頓挫的音樂感。
《康熙字典》上載一首歌訣,即說明四聲的讀法,其歌曰:
“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收藏,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根據這一原則,人們將所有的漢字統統分成兩大類,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這就形成了漢字的對立和統一。一平一仄,也就是一陰—陽的關系,平揚仄抑,平清仄濁,平長仄降,平悠長仄短促,平和緩仄急劇。平仄相替、節奏方出,節奏出則韻步起,由此形成了漢語的音韻美。
聯語中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句和下句也同樣要交替,就是說上句用了平聲字。下句相對應的位置必須用仄聲字與之相對,反之上聯用仄聲,下句則必須用平聲。這樣,就形成了字音的對立統一,有了字義的對仗,又有了字音的對仗,就形成了聯語結構的參差美,讀起來便瑯瑯上口,抑揚頓挫,鏗鏘有度,韻味和諧。現代詩歌理論家李汝倫說:“宇聲的平仄合乎音樂的配置,使詩詞具有了獨立性。”“可以吟而不唱,可以唱而不吟,也具有音樂美,即使動眼不動口,在眼中出現文字,也能顯示它的鏗鏘揚抑,因為有通感在起作用。”
當然,寬對也如詩歌創作一樣允許一、三、五不論。
以上是我對對聯平仄的簡單介紹,如果大家真感興趣,我建議大家花點時間學習下,畢竟有去看都能懂。
對聯上下聯平仄規則
對聯平仄規則
在對聯中,平仄相諧是很重要的一個特點,他在運用規則方面也有一定的講究。
對聯平仄規則
對聯是中國古老表意文字的一種特殊的文學樣式,那么,平仄又是對聯因素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說要出好聯和對好聯,就必須掌握平仄,沒有平仄,也就沒有對聯一說了:不懂平仄,對聯也無從談起;不講平仄,決不是對聯。說到掌握平仄,還是有規律,有方法的
一、要了解平仄,就要先學習基本功。主要掌握《聲律啟蒙》,這是很有必要的“云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訓蒙駢文》中,“天轉北,日升東。東風淡淡,小日蒙蒙。野橋霜正滑,江路雪初融……”這些是學習對聯者應該掌握的,從中可以得到語音,詞匯,修辭的訓練。特別是《訓蒙駢句》詞語平仄,對仗工整,對于對聯修辭組句有很大的幫助。可能有的文友認為,對聯只要有文字功底,歷史知識,文學知識就可以了。其實這僅僅是學好對聯的必然條件,但還必須真正了解平仄的基礎知識,沒有了平仄制作對聯就無從談起。
二、要運用平仄,就應該掌握平仄的框架。禿筆在1992年《對聯和楹聯異同的探討》一文中,曾談到對聯的平仄源于律詩,而又區別于律詩,因為律詩只有五言,七言,而對聯在長期的發展中吸收了詞曲的長短句逗等格律。律詩成為格式化了,而對聯的句式,音節則比較活,比律詩平仄的運用更加活躍。
一、句中平仄規則(以上聯為例)
一言句:仄
二言句:仄仄
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
四言句:平平仄仄
五言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
七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八言及八言以上的的平仄視節奏而定。
受唐代以來律詩的影響,五言、七言句更多使用括號中的平仄格式。
二、句腳平仄規則(正格,以上聯為例)
(最后兩句句腳平仄不相同為正格)
每邊一句:仄
每邊兩句:平仄
每邊三句:平平仄
每邊四句:仄平平仄
每邊五句:仄仄平平仄
每邊六句:平仄仄平平仄
每邊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每邊八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我們在對聯時長用到的格式基本框架還有:
四字聯: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五字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或者: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六字聯:
仄仄平平平仄
仄平仄仄平平
或者:
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
七字聯:
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或者: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變格:
平平仄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八字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或者: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九字聯: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或者: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十字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三三四句式:
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
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
十一字聯: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或者: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六句式: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十二字聯: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或者: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長一點的對聯,雖無固定的格式,但必須是平仄交錯,互相協調,要不然就不能算作對聯。其實對于平仄掌握熟練的人來說,是可以沖破平仄格式的束縛的但是音節部分必須嚴格。
啟功先生曾用一個分節“竹竿”對對聯平仄基本框架的形容,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各種句式都可以從竿上截出來,這是對聯創作最簡單的框架。
對聯是一種講究格律的文學形式,欣賞與寫作對聯,必須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謂對聯格律(簡稱聯律),是指對聯寫作的一些基本規則和格式,其核心要求是對仗。對聯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和六禁忌。
對聯基本格律六要素,一般認為,即:字數相等,內容相關,詞性相當,結構相稱,節奏相應,平仄相諧。作者認為,這六要素可分別從基礎、語法、聲律三方面來加以理解:
1、字數相等,內容相關
這是對聯格律的兩個基礎要素。字數相等,指的是,若上聯是由幾個分句組成,則下聯也應是由字數上與之一一相等的幾個分句組成。總之,若連字數都不能相等,那無論如何也難以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對聯。
從內容看,上下聯之間,內容要相關,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輔相成的效果。這種關系或者是從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襯、補充,即所謂“正對”;或者是從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襯、對照,即所謂“反對”。如:
覺行圓滿;功德莊嚴。(正對)
心平積福;欲重招殃。(反對)
還有少數對聯上下聯之間屬于互相銜接的關系,即所謂“串對”或“流水對”。如: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澀;
無非柴米油鹽醬醋茶。
如果上下聯內容毫不相關,會使人覺得非常別扭和生硬,則起不到對聯應有的文學效果,難以稱得上是合格的對聯。當然,有一種特殊的對聯形式,即所謂“無情對”。它指的是上下聯形式上(字面)對仗工整,而內容上(意義)卻有意不相關,從而造成一種特殊的效果。無情對主要是利用對聯的形式特征(對仗),來體現一種文學趣味和技巧,其內容是次要的。如:
庭前花始放;
閣下李先生。(常用無情對)
樹已半枯休縱斧;
果然一點不相干。(常用無情對)
總之,字數相等,內容相關,是對聯在形式和內容方面最起碼的要求,體現了最基本的對應性和關聯性,故將二者稱為基礎要素。
2、詞性相當、結構相稱
這是對聯格律的兩個語法要素,也是最關鍵的兩個要素。詞性相當,指上下聯相對的詞語性質應盡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等等。如:
五蘊皆空觀自在;
一心不亂見如來。
此聯中,“五”和“一”都是數詞,“蘊”和“心”都是名詞,“皆”和“不”都是副詞,“空”和“亂”都是形容詞,“觀”和“見”都是動詞,“自在”和“如來”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詞或動詞。一般對虛詞的要求比較寬松,對實詞的要求較為嚴格。在具體的對仗中,除詞性外,還可適當考慮詞語在句中的作用,對修飾詞語的要求較寬松,對中心詞語的要求較嚴格。
結構相稱,指上下聯對應語句的語法結構應盡可能相同。如:
一心常忍辱;
萬事且隨緣。
此聯上下聯皆為主謂賓結構,其中,“一心”對“萬事”皆為偏正結構,“忍辱”對“隨緣”皆為動賓結構。
3、節奏相應,平仄相諧
這是對聯格律的兩個聲律要素。節奏,本是音樂術語,指音樂中交替出現的有規律的強弱、長短等現象。在聯律中,則是指對聯語句中有規律的停頓現象。節奏相應,指上下聯在節奏的停頓上應當盡可能保持一致。如:
漏盡—飛身—去;
心空—及第—歸。
以—神通力—護持—正法;
設—孟蘭盆—超度—慈親。
不過,作者認為,節奏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節奏包括語意節奏和聲律節奏。狹義的節奏則專指語意節奏。語意節奏主要依語句結構去劃分,指根據語意而產生的音節上的停頓或間歇。聲律節奏則是從平仄要求去看,指句中一定位置的聲調要求(平仄安排)。作者認為,為使概念明確,最好將語意節奏和聲律節奏分別用“節奏”和“音步”來表達。舉例如下:
同時—聞—授記;次第—得—菩提。(節奏)
同時—聞授—記;次第—得菩—提。(音步)
當然,節奏和音步還是有密切聯系的,二者經常是一致的。
平仄相諧,又稱平仄協調,狹義地說,是指對聯在音調上的兩大要求:平仄相對與平仄交替。廣義地說,也包含句腳平仄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問題(見六禁忌)。平仄相對,指上下聯各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腳之間,要平聲對仄聲、仄聲對平聲,即上聯是平聲,下聯就要是仄聲,反之亦然。對音步的安排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說,因為,實際上并不一定要求整個音步平仄相對,能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對即可。所謂音步位,就是每個音步的末位字,這是決定整個音步性質的重點聲。由于漢字的絕大多數音步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字。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說。如:
心馳—有外—實迷—有;身處—空中—不見—空。
對聯的禁忌
寫聯時除了必須符合上述格律要求外,還必須注意以下幾種禁忌:
一、忌合掌
合掌是指一副對聯中的部分詞語詞義相似、相近、重復、雷同,或整個上下聯表達同一個意思,就好像左掌和右掌一樣,缺少變化。一副對聯,必須上下聯的詞語異義相配,才算合格。在作聯時,有人誤認為“詞類相對”,上下聯意思相同才是對仗工穩,其實這是犯了合掌的毛病。一副對聯不管長短,字數總是有限的,若在有限的空間里重復一個意思或一件事,還有什么意思?所以,合掌是對聯的大忌。比如,用“靜海”對“崇川”,“旭日”對“朝陽”,“汗青”對“史冊”等等,又如,上下聯合掌的:五湖傳喜訊;四海送佳音。
“五湖”與“四海”同指廣闊的地域,“傳”與“送”意思相似,“喜訊”與“佳音”更是同義詞。這樣的對聯讀起來讓人覺得字乏意寡,味同嚼蠟。
二、忌不規則重字
所謂不規則重字,就是“異位重字”,即同一個字出現在上下聯的不同位置。比如:百鳥鳴春歌盛世;一龍降世兆豐年。
兩個“世”字不在同一個位置上,犯不規則重字。
無規則重字是病聯,有規則重字是巧聯,比如:
室有奇書窮亦富;胸無點墨富也窮
聯中“窮”與“富”屬于同位換字,即異位互重,又稱“換位格”,是合律的。另外,在需要使用“之乎者也”等虛詞時,是允許上下聯重字的。如:“虎賁三千,直掃幽燕之地;龍飛九五,重開堯舜之天。”這里的“之”字相同是允許的,但必須要注意,在第二、四、六位置的字及句尾等處,還是需要考慮平仄的。
三、忌三平尾、三仄尾
三平尾是指下聯最末三個字都是平聲,三仄尾是指上聯最末三個字都是仄聲,都是對聯的大忌,屬于硬傷,在撰聯時很容易被忽視,所以在應用“一三五不論”的規定時要注意,發生這種情況時,就不能“一三五不論”了,而是要論了。例如:爆竹聲聲辭舊歲;梅花朵朵迎新春。
下聯“迎新春”即為三平尾,主要是第五字“迎”是平聲,不能不論了,應改用仄聲字。又如“依法修行可入道”的上聯,就是三仄尾,若將“可”字改為“能”字就避免了三仄尾,治療了硬傷。
四、忌古新聲相混
很多征聯啟事中都有“來稿古聲或新聲均可,但同聯不混”的要求,就是說一副聯中使用古聲或新聲必須統一,要么全聯按新聲寫聯,要么全聯按古聲寫聯,如果這個字按新聲才合律,另一個字按古聲才合律,就是“同聯相混”,請看南通龍文教育征聯中的這副獲獎聯:
但得龍文舒驥足;好將鳳彩占鰲頭。
此聯中就有兩個入聲字:“得”和“足”,按新聲、普通話念,這兩個字都念第二聲,平聲,但按古漢語都是入聲字,都是仄聲,因此,是用平聲“將”對入聲字、仄聲的“得”字,用平聲的“頭”字對入聲字、仄聲的“足”字,是正確的,全聯使用古聲是統一的,這是一副好聯。但如果把該聯改動兩個字,就成了:
但借龍文舒驥足;又得彩鳳占鰲頭。
上聯“足”字必須按古聲是入聲字,為仄聲,才能和下聯平聲字“頭”字對仗,上聯“借”字為仄聲,下聯“得”字必須按新聲、普通話念第二聲、平聲,才能與仄聲“借”字對仗,同樣是入聲字,“足”字按古聲才合律,“得”字卻必須按新聲才合律,這就是同聯相混,這種寫法應該回避。
五、忌上重下輕
一副對聯由上下兩聯組成,一般情況下上下聯應該強弱相當,例如:
家居綠水青山畔;人在春風和氣中。
上下強弱相當。如果是上弱下強,也是可以的,例如:
聞雞起舞;躍馬爭春。
下聯力度更大些,概括面也更廣些。但如果上聯寫得氣勢強盛,而下聯寫得氣勢軟弱,就會給人一種虎頭蛇尾的感覺,這就叫上重下輕,也是對聯的病癥之一。例如:
聽鐵馬聲聲關山入夢;看銀鉤筆筆書畫縈心。
下聯氣勢上就大大減弱了,有損整副對聯的美感,這種寫法也應回避。
只要認真掌握上述基本格律規則,注意有關禁忌,就一定能寫出好的對聯。
四聲
這里指的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字音有聲調,這是漢語的特點。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構成了漢語的聲調,而高低、升降則是主要的因素。
拿普通話的聲調來說,一共有四個:陰平(第一聲)是一個高平調(不升不降叫平),陽平(第二聲)是一個中升調(不高不低叫中),上聲(第三聲)是一個低升調(有轉折,有時是低平調),去聲(第四聲)是一個高降調。
古代漢語也有四個聲調,但是和今天普通話的聲調種類不完全一樣。古代的四聲(每聲都分陰陽,所以共有八聲)是:
⑴平聲。到后代分為陰平和陽平。
⑵上聲。古代為仄聲。到后代有一部分變為去聲。
⑶去聲。古代為仄聲。到后代仍是去聲。
⑷入聲。古代為仄聲。這個聲調的發音特征是:
①是一個短促的調子。例如用杭州話念“休息”、“毛竹”等詞,就會明顯覺得“息”和“竹”的音程要比“休”、“毛”短的多。這叫做“清入(陰入)”。
②既有①的特征,念起來,聲帶還有明顯的震動。例如用杭州話來念“月亮”、“國家”等詞就會感到“月”和“國”音程既短,而且聲帶震動很明顯。這叫做“濁入(陽入)”。
現代江浙、福建、廣東、廣西、江西等處都還保留著入聲。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內蒙古)保留著入聲。這些地方的人寫作古體詩詞的時候,將入聲字入仄聲韻(宋詞中還有一些詞牌規定了要用入聲韻)就會得心應手了。入聲字在北方,變為四聲的都有,普通話里,入聲字變為去聲的最多,其次是陽平,變為上聲的最少。
四聲和韻的關系是很密切的,分為平聲(包括陰平、陽平)和仄聲(包括上聲、去聲和入聲)兩大類。在韻書中,不同聲調的字不能算是同韻。在詩詞中,不同聲調類的字一般不能押韻。辨別四聲,是辨別平仄的基礎。
平仄
知道了什么是四聲,平仄就好懂了。古人們把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平,就是平聲(普通話分為陰平、陽平),仄就是上去入三聲(普通話歸為上聲、去聲,入聲分別歸入各聲)。所謂“仄”,就是“側”,也就是不平的意思。如果讓平仄這兩類聲調在詩詞中交錯使用,就能使聲調多樣化,而不至于單調。
古人所說的“抑揚頓挫”、“聲調鏗鏘”,雖然還有其他講究,但是平仄和諧確實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平仄在詩詞中究竟是怎樣交錯著的呢?概括為兩句話就是:
⑴在同一句中,平仄是交替的;
⑵在對句①中,平仄是與上句相對的。
這種平仄規律在律詩中表現得特別明顯。例如溫庭筠《七律.題李處士幽居》詩的第三、四兩句:
濃陰似帳紅薇晚,細雨如煙碧草新。
這兩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來說,每兩個字一個節奏。平平后面跟著的是仄仄,仄仄的后面跟著的是平平,最后一個字又是仄。這就是交替。
就對句來說,“細雨”對“濃陰”,是仄仄對平平;“如煙”對“似帳”,是平平對仄仄;“碧草”對“紅薇”,又是仄仄對平平,“新”對“晚”是平對仄。這就是相對。
本來只用普通話去辨別平仄是很方便的,可是古音里還有一種入聲(介紹見前),它的發音獨特,這就給現代人帶來了一些麻煩。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聲的(如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華南人),那么這個問題就很容易解決了。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貴州和廣西北部的人,那么入聲字在這些方言里都歸入了普通話的陽平。那么,只要遇到陽平字就應該特別注意辨別,必要時只能或韻書了。如果你是北方人,由入聲變成去聲和由入聲變成上聲的字都不妨礙我們辨別平仄(也都屬于仄聲),只有由入聲變成了平聲(陰平、陽平)的,才會造成辨別平仄的困難。總之,我們遇到詩詞格律上規定用仄聲的地方,而詩人卻用了一個今天讀起來是平聲的字,就應該引起我們的懷疑,可以或韻書來解決(參見作者的另著《詩韻全編.現代漢語語音》)。
注意
凡韻尾是-ng的字,就不會是入聲字。入聲問題是辨別平仄的唯一障礙。這個障礙是、韻書或多練習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國大約還有一半的地方仍然保留著入聲的,在那些地方的人們,辨別平仄更是沒有問題了。
律詩的一、三、五、七句叫出句,二、四、六、八句叫對句。
【對聯上下聯平仄規則】相關文章:
對聯平仄04-07
對聯常識:對聯平仄04-04
對聯平仄常識02-19
對聯大全上聯下聯01-18
對聯怎么分上下聯?02-05
對聯創作:平仄合律12-09
對聯上下聯大全10-24
對聯怎么分上下聯01-18
平仄相對的春節對聯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