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老人的心理如何護理
人在老年期間心理會發生變化,有積極地有消極的,其中消極心理占大多數,老人的心理如何護理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老人的心理如何護理,歡迎閱讀!
一、老人的心理如何護理
你了解你家的父母在想什么嗎?老人的心理需求是什么?老人心理如何護理呢?
1、確立生存意義、正確對待身體的變化
人貴有自知之明,老年人也一樣。老年人應客觀地意識到歲月不饒人,要正確地對待身體的變化,要定期體檢,發現疾病及早治療。不要抱僥幸心理,麻痹大意,欺人自欺,延誤治療;也不要被疾病嚇倒,要坦然面對死亡,認為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要認真地過好每一天,不僅應老有所養,還要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
2、保持與外界環境的接觸
即與自然、社會和人的接觸。這既可以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愉悅心情,又可以及時的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便更好地適應環境。在退休之前先做好思想上的準備工作,認識到退休是將工作崗位讓給青壯年,有利于提高工作質量及工作效率,從而有利于社會發展,避免“養老金死亡”。退休后多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會公益活動,發揮余熱。多培養一些興趣愛好,使生活豐富多彩。
3、生活規律、適度腦體勞動
讓老年人學會安排規律的生活與合理的作息時間,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體質狀況有選擇性、有規律地進行運動。
包括跑步、打球、爬山、太極拳等體力運動,下棋、打牌等腦力運動,不僅能增強體質,還能延緩大腦功能的衰退,有效地延緩記憶力的減退,思維能力和精力等高級心理功能的減退。
4、家庭的和睦是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基礎
老年人常會感到孤獨,希望得到家人的關心、愛護和照顧,因此子女應經常與老人溝通,遇事與老人商量,使老人得到應有的尊重,喪偶的老人獨自生活,會感到寂寞,因此子女應理解老年人求偶需求,支持老年人的求偶行為,滿足老年人的愿望。
二、老年人最常見心理疾病有哪些
對當今各種生活方式病,預防勝過治療,促進老上人心理健康,就成為預防各種慢性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然而,老年人對自身心理健康關注意識并不強,研究發現,老年期常見的心理精神疾病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無價值感:對退休后的無所事事不能適應,認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會的累贅,失去存在的價值,對自己評價過低。
2、黃昏心理:因為喪偶、子女離家工作、自身年老體弱或罹患疾病,感到生活失去樂趣,對未來喪失信心,甚至對生活前景感到悲觀等,對任何人和事都懷有一種消極,否定的灰色心理。
3、自卑心理:由于退休后經濟收入減少,社會地位下降,感到不再受人尊敬和重視,而產生失落感和自卑心理,可表現為發牢騷、埋怨,指責子女或過去的同事和下屬,或是自暴自棄。
4、老年性精神病:近年來,老年性精神病發病率也有增加趨勢,常見的有:老年性情感性精神病,老年性癡呆,老年性精神分裂癥,由于某些慢性疾病引起的大腦衰退和心理變態等。
5、不安全感:有些老年人對外界社會反感,有偏見,從而封閉自己,很少與人效,同時,也產生孤獨無助的感覺,變得恐懼外面的世界。
6、老年性精神障礙:有些老年人,如果缺少規律的生活,又很少參加群體活動,或是家庭中夫妻關系,親子關系不和,生活沒有愉悅感,就可能誘發各種精神障礙,如神經衰弱、焦慮癥、抑郁癥、疑病癥、恐懼癥、強迫癥、癔癥等。總的看來,老年期的精神障礙發病率略高于其他年齡里。
三、老年心理保健的幾個重要因素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由許多因素所決定的。大致說來有四個方面。
1、“動”,就是多運動。“生命在于運動。”實踐證明,運動不僅延緩衰老,生物學家的研究已經證明人的肌體“用進廢退”,古人也早就提出“不動則衰”。日本一位研究老人問題的專家指出“君欲延年壽,動中度晚年。”因此,老年人要注意加強身體的適度鍛煉,循序漸進,持之以恒。俗話說,“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就是這個道理。
2、“仁”,就是心地善良,待人寬厚。“仁者壽”為無數長壽老人的實踐所證實。在生活中可以看到,長壽老人幾乎個個慈祥善良。美國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同情與幫助他人,也有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
人常說:“心底無私天地寬”、“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就是說,對人寬厚、幫助別人,不僅有益于別人,也有利于自身。
3、“智”,就是勤于學習,科學用腦,尤其要善于用科學的知識指導養生保健。老年人步入第二人生,最主要的心理準備就是重新學習,豐富精神生活,延緩大腦衰老。“樹老怕空,人老怕松。”要“活到老,學到老”。進入老年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如老年自我保健,老年社會學、老年心理學、家政學等。同時還要了解國內外大事,了解社會變更,學習新知識,更新觀念,緊跟時代的步伐。另外,還應該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學兩手具有新時代特征的技術,如打電腦、上網等。“網上的世界真精彩”,因特網上有很多值得老年人驚喜的東西。
4、“樂”,就是保持樂觀情緒,保持好奇心,時刻保持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只要每個人都能樂觀豁達,與時俱進,保持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那么其生活質量和人生價值將具有更大的社會意義。馬克思曾經說過一句名言:“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藥更能解決生理的疲憊和痛苦。”快樂與豁達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不僅要會享用,更要善于發掘。
拓展閱讀:
關于單身老人的心理問題
1、自責
與老伴灑淚告別之后,總覺得對不起逝者,甚至認為對方死自己負有主要責任,于是精神恍惚,心理負擔沉重,吃不下飯睡不好覺,在言行上還會出現一系列反常現象。
2、懷念
老伴逝世后,生者在劇烈的情感波濤稍稍平息之后,會進入一個深沉的回憶和思念階段,在頭腦中經常出現老伴的身影,時而感到失去他(她)之后,自己是多么的凄涼和孤寂。
3、黃昏心理
因喪偶、子女離家工作或自身疾病等,老年人心理會感覺生活失去意義,對未來喪失信心,對任何人或事都有一種消極,否定的灰色心理。
4、無價值感
對喪偶后的無所事事不能適應,認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會的累贅,失去存在的價值,對自己評價過低。
5、抑郁
抑郁是常見的情緒表現,癥狀是壓抑、沮喪、悲觀、厭世等,這與老年人腦內生物胺代謝改變有關。長期存在焦慮心理會使老年人變得心胸狹窄、吝嗇、固執、急躁,久則會引起神經內分泌失調,促使疾病發生。
6、恐懼
因喪偶老年人情感不穩定,易傷感,易激怒,不僅對當前事情易怒,而且容易引發對以往情緒壓抑的怒火爆發。發火以后又常常感覺到如果按自己以前的性格,是不會對這點小事發火的,從而產生懊悔心理。恐懼也是老年人常見的一種心理狀態,表現為害怕,有受驚的感覺,當恐懼感嚴重時,還會出現血壓升高、心悸、呼吸加快、尿頻、厭食等癥狀。
7、孤獨
孤獨是指老年人喪偶后不能自覺適應周圍環境,缺少或不能進行有意義的思想和感情交流。孤獨心理最易產生憂郁感,長期憂郁就會焦慮不安,心神不定。
8、恢復
在親朋的關懷和幫助下,自己終于領悟了“生老病死乃無法抗拒的自然規律”這個道理。于是,理智戰勝了感情,身心漸漸恢復了常態,從而以堅強的毅力面對現實,又開始了全新的生活。
怎樣解決老人的心理問題
1、讓老人重新參與工作
剛退休或病休的老年人多數尚有工作能力和學習要求,驟然間離開工作崗位肯定會產生許多想法。對這樣的老年人如不給以工作和學習的機會,自己又不能創造這方面的條件,將會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
2、讓老人入讀老年大學
老年大學可以讓老人不再害怕孤獨和衰老,不再封閉自己。在學習交流和眾多的活動中,老人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品質得到提高,能夠找到自己的價值和舞臺,在享受快樂的同時也創造了快樂。
3、對老年人多多付出關愛
人到老年會感到孤獨,希望得到社會的關心、單位的照顧、子女的孝順、朋友的交往、老伴的體貼,從而使他們感到老有所依、老有所靠,不會感到孤獨寂寞。
4、鼓勵老人加入社區社團
很多老年人都有一門手藝,動手能力可能不如以前,但是教一兩個學生綽綽有余,這樣既可以發揮余熱,報效社會,也可以減輕無所事事的孤獨感。加入社區團體,可以結交新的朋友,做一些休閑娛樂的活動,有利于改善孤獨感。
5、建議老人多運動身體
老年人可以多參加一些健身運動,比如慢跑、快走、太極拳、健身舞等。通過對身體的鍛煉,增加心肺功能,自然會消除不良的心理情緒。
6、維持和睦的家庭環境
老年人都希望有個和睦的家庭和融洽的生活環境,不管家庭經濟條件如何只要年輕人尊敬、孝順老人,家庭成員間和睦相處,鄰里關系融洽,彼此互敬互愛、互幫互助,老年人就會感到溫暖和幸福。
7、向老人宣傳健康知識
老人因體能衰退而表現出對健康的自信心下降。一旦身體不適或罹患疾病便會惴惴不安,加上行動不便、就醫困難,更會加重憂慮,擔心病情發展,甚至不治。重病臥床或住院的老人往往還會產生瀕死的恐懼感。有的老年病人擔心給家庭帶來經濟負擔而寡言少語、憂慮。因此,對于患病老人除了關愛體貼之外,進行及時而有針對性的衛生保健知識宣傳,對康復十分有利。
8、支持喪偶老人求偶
喪偶的老年人獨自生活更會感到寂寞。子女都有自己的事業和家庭,完全依靠子女照顧也非長久之計,而且在某些意義上任何人都代替不了老伴的關心和照顧,所以子女應該支持老年人的求偶需求。
【老人的心理如何護理】相關文章:
如何提升護理質量10-26
護理老人要注意的問題04-10
臥床老人的食譜和護理方法07-20
患癲癇應該如何護理03-16
種眉毛后如何護理10-09
油性頭發該如何護理08-18
兒童癲癇發作如何護理08-22
骨折后發燒如何護理09-07
小孩發燒晚上如何護理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