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細辛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細辛,別名:華細辛、盆草細辛,拉丁文名:Asarum sieboldii Miq. 馬兜鈴科、細辛屬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直立或橫走,直徑2-3毫米,節間長1-2厘米,有多條須根。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細辛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的知識,歡迎閱讀。
功效作用
1、細辛對于風濕痹痛,以屬于寒濕者為宜,可與羌活、川烏、草烏等配合應用
2、細辛治咳,消死肌瘡肉,胸中結聚。《日華子本草》
3、細辛又謂溫中下氣,破痰開胸中,除喉痹,下乳結,汗不出,血不行,益肝膽,通精氣,皆升發辛散,開通諸竅之功也。其曰久服明目,利九竅,必無是理,蓋辛散升發之藥,豈可久服哉。細辛,其性升燥發散,即入風藥,亦不可過五分,以其氣味俱厚而性過烈耳。《別錄》
4、細辛主少陰苦頭痛。《珍珠囊》
5、細辛治患口臭者,含之多效,最能除痰明目。(陶弘景)
6、細辛治邪在里之表,故仲景少陰證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也。(李杲)
7、細辛斂降沖逆而止咳,驅寒濕而蕩濁,最清氣道,兼通水源,溫燥開通,利肺胃之壅阻,驅水飲而逐濕寒,潤大腸而行小便,善降沖逆,專止咳嗽。其諸主治,收眼淚、利鼻壅、去口臭、除齒痛、通經脈,皆其行郁破結,下沖降逆之力也。《長沙藥解》
8、細辛治腦風頭痛:細辛(去苗葉)、高良姜、瓜蒂各0.5g、硝石25g,上四味搗研為細散。每用新水滿含一口口畜藥半字入鼻中良久即定。(《圣濟總錄》點頭散)
9、細辛主痰結濕火,鼻塞不利。《本經逢原》
10、細辛又能通鼻竅,療口瘡。用于鼻淵,常配合白芷等應用
11、細辛治上氣不得息臥、喉中如水雞聲、氣欲絕:麻黃(去節)200g、細辛100g、五味子半升、桂心、干姜各50g、半夏八枚(洗去滑),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絞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投杯即臥。令人汗出不得臥 勿怪。亦可從五合,不知升增,日再。(《古今錄驗》沃雪湯)
12、細辛治肺寒卒咳嗽方 :細辛25g(搗為末)、杏仁25g(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研如膏)、上件藥于鐺中熔蠟25g, 次下酥0.5g,入細辛、杏仁,丸如羊棗大。不計時候,以綿裹一丸,含化咽津。(《圣惠方》)
13、細辛用于頭痛、齒痛、風濕痹痛:細辛止痛力強,對于頭痛、齒痛都有較顯著的療效,頭痛可配合羌活、白芷等同用,齒痛可配合白芷、石膏等同用。細辛對于風濕痹痛,以屬于寒濕者為宜,可與羌活、川烏、草烏等配合應用。
14、細辛治因風眉骨痛不止者:川烏、草烏各5克 此二味俱用童便浸二宿、細辛、羌活、片芩(酒拌炒)、甘草(炙) 各2.5g,上為細末,分二服,清茶調下。(《丹溪心法》羌烏散)
15、細辛能溫肺以化痰飲,所以主要用于治療肺寒咳嗽、痰多質稀色白的病癥,常與干姜、半夏等配伍應用
16、細辛用于口舌生瘡,可單用一味細辛,研末敷于臍部。
17、細辛治頭面風痛。《本草衍義》
18、細辛用于痰多咳嗽:細辛能溫肺以化痰飲,所以主要用于治療肺寒咳嗽、痰多質稀色白的病癥,常與干姜、半夏等配伍應用。細辛又能通鼻竅,療口瘡。用于鼻淵,常配合白芷等應用;細辛用于口舌生瘡,可單用一味細辛,研末敷于臍部。
19、細辛風藥也。風性升,升則上行,辛則橫走,溫則發散,故主咳逆,頭痛腦動,百節拘攣,風濕痹痛,死肌。蓋痹及死肌,皆是感地之濕氣,或兼風寒所成,風能除濕,溫能散寒,辛能開竅,故療如上諸風寒濕疾也。《本草經疏》
20、細辛治咳逆上氣,惡風,風頭。手足拘急,安五臟六腑,添膽氣,去皮風濕癢,能止眼風淚下,明目,開胸中滯,除齒痛,主血閉、婦人血瀝腰痛。《藥性論》
21、細辛治卒暴中風、昏塞不省、牙關緊急、藥不得下咽者:細辛(洗去土、葉)、豬牙皂角(去子)各5g,研為細末,每用少許,以紙捻蘸藥入鼻,俟噴嚏,然后進藥。(《濟生續方》)
22、細辛辛溫能散,故諸風寒風濕頭痛、痰飲、胸中滯氣、驚癇者,宜用之。口瘡、喉痹、齒諸病用之者,取其能散浮熱,亦火郁則發之之義也。辛能泄肺,故風寒咳嗽上氣者宜用之。辛能補肝,故膽氣不足,驚癇、眼目諸病宜用之。辛能潤燥,故通少陰及耳竅,便澀者宜用之。《綱目》
23、細辛對于外感風寒、陰寒里盛的病癥,亦可應用,須配合麻黃、附子等同用
24、細辛治口舌生瘡,大使燥結,起目中倒睫。《綱目》
25、細辛用于感冒風寒、發熱惡寒、頭痛身痛、鼻塞等癥:細辛主要能散寒止痛,常與羌活、荊芥、川芎等同用,治療外感風寒頭痛較劇的病癥;對于外感風寒、陰寒里盛的病癥,亦可應用,須配合麻黃、附子等同用。
26、細辛主咳逆,頭痛腦動,百節拘攣,風濕痹痛,死肌。明目,利九竅。《本經》
27、細辛溫中下氣,破痰,利水道,開胸中,除喉痹,癲疾,下乳結。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臟,益肝膽,通精氣。《別錄》
28、細辛治鼻塞、不聞香臭:細辛(去苗葉)、瓜蒂各0.5g、上二味搗,羅為散,以少許吹鼻中。
29、細辛止痛力強,對于頭痛、齒痛都有較顯著的療效,頭痛可配合羌活、白芷等同用,齒痛可配合白芷、石膏等同用
30、細辛以氣為治也。凡藥香者,皆能疏散風邪,細辛氣盛而味烈,其疏散之力更大。且風必挾寒以來,而又本熱而標寒,細辛性溫,又能驅逐寒氣,故其疏散上下之風邪,能無微不入,無處不到也。《本草經百種錄》
31、細辛治脾胃虛弱、嘔噦寒痰、飲食不下:細辛(去苗葉)25g、丁香0.5g,上二味搗,羅為細散。每服10g,煎柿蒂湯調下,不拘時候服。(《圣濟總錄》辛香散)
32、細辛治風寒在腦或感濕邪頭痛頭暈及眉棱眼眶痛者:川芎15克 細辛(洗去土)、白術各15g、甘草5g,水二盅 姜三片, 煎八分,食遠服。(《婦人良方》小芎辛湯)
33、細辛若寒邪入里,而在陰經者,以此從內托出。佐九味羌活湯,發散寒邪快捷,因其氣味辛香,故能上升。入芎辛湯,療目痛后羞明畏日,隱澀難開。合通竅湯,散肺氣而通鼻竅。佐清胃湯,祛胃熱而止牙疼。此熱藥入寒劑,蓋取反以佐之之義也。《藥品化義》
34、細辛主風寒濕頭疼,痰厥氣壅。《本草通玄》
35、細辛主要能散寒止痛,常與羌活、荊芥、川芎等同用,治療外感風寒頭痛較劇的病癥。
食用方法
細辛散
處方:細辛(去苗,一錢)、白術(去蘆,一錢)、獨活(去蘆,一錢)、附子(炮,去皮臍,一錢)、肉桂(一錢)、防風(去蘆,一錢)、厚樸(姜制,二錢)、麻黃(去節,二錢)、枳實(麩炒,半錢)、甘草(半錢)
用法: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五片,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主治:脾臟中風,肉熱肌膚,淫淫如蟲行;或腠理開,汗大瀉,脾肉色不澤,唇鼻黃色。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細辛散
組成:細辛(去苗葉)1兩、荊芥(去梗)1兩、莽草1兩、升麻1兩、胡桐淚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用法:每用5錢匕,水2盞,加槐枝10數莖,鹽2錢匕,同煎令濃,熱漱冷吐。
主治:牙齒浮動,宣露疼痛。
來源:《圣濟總錄》卷一二一。
細辛散
組成:細辛1兩、芎1兩、赤茯苓1兩半、桑根白皮2兩(銼)、麥門冬1兩半(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銼)、郁李仁1兩(湯浸,去皮尖,微炒)。
制法:上為散。
用法:每服5錢,以水1中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主治:傷寒,發歇寒熱,唇口干焦,毒氣攻四肢浮腫。
來源:《圣惠》卷十二。
細辛散
組成:細辛1兩、肉桂(去皴皮)1兩、獨活1兩、秦艽(去苗)1兩、麻黃(去根節)1兩、菖蒲1兩、紅蘭花1兩、薏苡仁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當歸(銼,微炒)1兩、萆薢(銼)1兩、枳殼(麩炒微黃,去瓤)半兩。
制法:上為散。
用法:每服4錢,以水、酒各半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主治:產后中風,手腳不遂,筋脈拘急,不能言。
來源:《圣惠》卷七十八。
細辛散
組成:細辛1兩、麻黃1兩(去根節)、葛根3分(銼)、荊芥1兩、白術1兩、赤芍藥1兩、紫菀3分(洗去苗土)、桔梗1兩(去蘆頭)、桂心1兩、甘草3分(炙微赤,銼)、五味子3分。
制法:上為粗散。
用法: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主治:傷寒3日,咳嗽,胸膈不利,四肢煩疼,壯熱頭痛。
來源:《圣惠》卷九。
細辛散
組成:細辛(去苗,銼)1分、附子(炮裂,去皮臍)1分。
制法:上為散。
用法:以蔥汁和1錢匕,綿裹塞耳中。
主治:聤耳,耳中痛,膿血出。
來源:《圣濟總錄》卷一一五。
細辛湯
組成:細辛(去苗葉)3分、防風(去叉)3分、白茯苓(去黑皮)3分、柏子仁(研)3分、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3分、山茱萸3分、甘草(炙,銼)3分、蔓荊實半兩、枳殼(去瓤,麩炒)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用法:每服3錢匕,水1盞,加大棗3枚(擘破),同煎數沸,去滓,取7分,溫服,不拘時候。
來源:《圣濟總錄》卷二十。
主治:肝虛氣痹,兩脅脹滿,筋脈拘急,不得喘息,四肢少力,眼目不明。
細辛茶
材料:細辛0.3g、綠茶3g。
用法:用150ml開水沖泡后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效:祛風,散寒,行水,開竅;解熱鎮痛,抑菌。
主治:風寒濕頭痛;風濕痹痛。
來源:《本草通玄》。
細辛粥
組成:綜辛3克,大米100克。
制法:將細辛擇凈,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鐘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為稀粥,每日1-2劑,連續2--3天。
功效:祛風散寒,溫肺化飲,宣通鼻竅。
適應癥:適用于外感風寒頭痛,身痛,牙痛,痰飲咳嗽,痰白清稀,鼻塞等。
提示:
1、氣虛多汗,陰虛陽亢頭痛,陰虛肺熱咳嗽等不宜選用;
2、歷代中醫認為,"辛不過錢",故臨床使用時用量不宜過大。
細辛大黃丸
組成:細辛、大黃、枳實、紫樸、麻仁、青皮、桃仁(去皮尖)各等分。
用法:上為末,水泛為丸。每服1錢,重者2錢,再重3錢,淡姜湯送下,稍冷服之。
主治:痧,大便干結,氣血不通,煩悶壅盛,昏沉者。
來源:《痧脹玉衡》卷下。
細辛五味子湯
組成:北細辛(去苗)1兩、半夏(洗7次)1兩、甘草(炙)1兩半、烏梅(去核)1兩半、五味子3兩、xx殼(去蒂蓋)3兩、桑白皮(炒)2兩。
制法:上為粗散。
用法:每服3錢,水2盞半,加生姜10片,煎至1盞,用紗帛濾去滓,溫服。留2服滓并作1服,再煎。
主治:肺經不足,胃氣怯弱,或冒風邪,或停寒有飲,咳嗽倚息,不得安臥,胸滿迫塞,短氣減食,干嘔作熱,嗽唾結痰,或吐涎沫,頭目昏眩,身體疼重,語聲不出,鼻塞清涕,頭面腳膝時帶虛浮,痰咳不止,痛引胸脅者。
來源:《局方》卷四(續添諸局經驗秘方)。
菟絲細辛粥
材料:菟絲子15克、細辛5克、粳米100克、白糖適量。
做法:將菟絲子洗凈后搗碎和細辛水煎去渣取汁,入米煮粥,粥熟時加白糖即可。
功效:治療過敏性鼻炎腎虛型:鼻流清涕,噴嚏頻頻,鼻癢不適,經常反復發作,早晚為甚;腰膝酸軟,形寒肢冷,夜尿多,舌質淡,苔白,脈濡弱。
杜仲細辛酒
材料:杜仲半斤、丹參半斤、芎勞五兩、桂心四兩、細辛二兩
功效:治療突然腰痛。
用法:隨多少飲服。
制法:上藥切細,用酒一斗,浸五宿。
禁忌:忌生蔥、生菜。
來源:唐·《外臺秘要》、明·《普濟方》
麻黃細辛附子湯
組成:麻黃(去節)6克(二兩)、細辛6克(二兩)、附子(炮,去皮,破八片)15克(一枚)、(根據唐宋度量衡:1兩=41.5克=10錢。)
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溫服)。
功效:助陽解表。
禁忌:若少陰陽虛而見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脈微欲絕等癥,則應遵仲景“先溫其里,乃攻其表”的原則,否則誤發其汗,必致亡陽危候。
方論:方中,麻黃發汗解表,附子溫經助陽,細辛通徹表里,助麻黃發汗解表,協附子內散陰寒。故適用于素體陽虛,復感風寒之證。
方歌:麻黃細辛附子湯,太少兩感用此方,發熱惡寒脈不起,溫經解表有專長。
來源:《傷寒論(第301條):辨少陰病脈證并治》。
獨活細辛湯
組成:獨活、細辛、川芎、秦艽、生地、羌活、防風、甘草
用法:水煎服。
主治:外感頭痛,邪在少陰,頭痛痛連頰部。
加減:有風,加荊芥,倍防風;有寒,加麻黃、桂枝;有暑,加黃芩、石膏;有濕,加蒼術、白芷;有燥,加石膏、竹葉;火旺,加知母、黃柏。
來源:《癥因脈治》卷一。
細辛附子狗肉湯
材料:狗肉150克、細辛6克、熟附子9克、熟地18克、八角、茴香6克
做法:
1、狗肉洗凈、切塊;細辛、熟附子、熟地、八角、茴香分別用清水洗凈。
2、起油鍋,下狗肉爆香,與其它用料一起放入砂煲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煲2--3小時,調味供用。
功效:補腎助陽、化濁開竅
主治:老年耳聾屬于腎陽不足、痰濁蒙竅者。癥見聽力減退,對語言的理解力亦日見下降,伴有神志呆滯,腰酸膝冷,夜尿清長,形體虛胖,舌胖淡,苔白濁,脈遲弱。
牛膝細辛酒
組成:牛膝一兩、秦艽一兩、天門冬(去心)一兩、薏苡仁二兩、獨活一兩、細辛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一兩、五加皮一兩、桂心一兩、丹參一兩、杜仲(去粗皮)一兩、酸棗仁一兩、仙靈脾一兩、晚蠶沙(微炒)二兩。
制法:上藥細銼,用生絹袋盛,好酒一斗五升,浸七日。
用法:每日不計時候溫飲一小盞,常令有酒氣為佳。
主治:婦人中風偏枯,一邊手足不收、頑麻不仁、筋脈拘急、不能運動。
來源:宋·《太平圣惠方》
吳萸細辛理中湯
組成:黨參、白術、生姜各9克,細辛1.5克,吳茱萸、炮姜各6克。
制法:上藥加水適量煎煮,連煎2次,取藥汁300毫升。
用法:每日1劑,早、晚溫服。
功效:益補腎氣。適用于腎虛作瀉,消化不良性腹瀉者。
當歸細辛湯
組成:當歸12g、桂枝(去皮)9g、芍藥12g、細辛3g、炙甘草6g、木通6g、大棗9枚。
用法:水煎服。
功效:溫經散寒,養血通脈。
主治:陽氣不足而又血虛,、外受寒邪,癥見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脈細欲絕或沉細者;寒入經絡,腰、股、腿、足疼痛者。
來源:《傷寒論》
細辛天麻鹿肉湯
材料:鹿肉120克、細辛3克、天麻24克、熟地30克、砂仁6克、生姜少許。
做法:
1、將鹿肉洗凈,切塊;砂仁洗凈,打碎;天麻、熟地、生姜洗凈。
2、把全部用料(除砂仁外)一起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文火煮2小時,加人砂仁,再煮半小時,調味即可。隨量飲用。
功效:細辛性味辛溫,人腎經,長于止痛,兼能開竅,對于少陰(腎寒或腎虛)頭痛,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天麻性味甘平,熄風止痙,助細辛之止痛;熟地性味甘而微溫,補腎滋陰,益精填髓,與細辛共用,有標本兼顧之效;鹿肉性昧甘溫,善于補腎益精,腎精足,腦海得養則頭痛可愈;生姜助天麻之祛風,并可調味。
用藥禁忌
1、氣虛多汗,血虛頭痛,陰虛咳嗽等忌服細辛。
2、風熱陰虛禁用細辛。《得配本草》
3、凡病內熱及火生炎上,上盛下虛,氣虛有汗,血虛頭痛,陰虛咳嗽,法皆禁用細辛。《本草經疏》
4、細辛若單用末,不可過半錢匕,多即氣悶塞,不通者死。《本草別說》
5、水停心下而不行,則腎氣燥。《注解傷寒論》
細辛的美容功效
【美容應用】
1.用于瘡瘍腫痛。本品具有祛風、散寒、止痛之功,尤以止痛見長。與清熱消腫之品同用,能增強消腫止痛之功。《日華子本草》謂其:“消死瘡肉。”治黃水瘡,以本品配五倍子、冰片同用,研末外用,多獲良效。
2.用于口臭、牙齒黃黑。《本草正》言:“口臭,蟲牙,煎湯含漱。”治口臭,《備急千金要方》以本品與豆蔻含之;治牙齒黑黃,以本品與升麻、藁本、川芎同用,如《圣濟總錄》的細辛散。
3.用于面黑皴皺。治面黑皺而無光澤,《外臺秘要》以本品配玉竹、黃芪、白附子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1~3g;散劑每次服0.5~1g。外用適量,研末揩牙或外敷,或煎水含漱。
【使用注意】
陰虛陽亢頭痛,肺燥傷陰干咳者忌用。
【按語】
本品辛溫,功能祛風散寒,止痛,通鼻竅,溫肺化飲。對于風寒感冒之頭身疼痛、咳喘、鼻塞不通,陽虛外感風寒,甚為適用,尤其為治少陰頭痛連及齒痛的要藥。與干姜、五味子同用,可治寒飲咳喘,痰多清稀。細辛因能祛風、止痛、香口潔齒、祛以、為治瘡瘍腫痛、口臭、面黑皴皺、牙齒動搖、黃黑等損容性疾病所常用。
【古今舉例】
(1)祛皯方:細辛、烏賊骨、瓜蔞、干姜、蜀椒各三兩(60g,)切碎,以苦酒漬三日,用煉成牛髓二廳(1000g)煎之,以酒氣盡藥成,作粉以涂面。面黑令白去黯,治面黑皺無光澤。(《外臺秘要》)
(2)香口方:以細辛適量煎濃汁,含之久,乃吐出,三日當愈。治口臭,有除臭辟穢之作用。(《備急千金要方》)
(3)濕疹方:細辛、白芷、荊芥、防風各等份,共研細末,裝瓶備用。使用時取川椒適量,煎水熏洗患處,繼用醋調藥末外敷,每日2次,3次為一療程,治局限性濕疹。
【細辛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相關文章:
白茶的作用與功效及禁忌08-11
天麻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09-13
紅薯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08-18
苦丁茶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05-26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08-18
芋頭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08-26
綠茶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07-26
鬼針草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05-06
蟬蛻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