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主義論文
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它包括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學位論文、科技論文、成果論文等,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其中部分組成可有可無。
愛國主義論文1
回憶是一件快樂的事,因為快樂的時候才會回憶,痛苦的時候一般都在現實里徘徊。最近結識了一個朋友,也是一個熱血青年,看得起我,和我談了一些國家歷史和政治什么的,談完以后我很自豪我能說那么多不切實際的話,因為我向來是一個不切實際的人。
我的不切實際從初中開始。初中以后我忙著思想斗爭,我曾經自不量力的談文學,說國際,品歷史,耍文字,這是一個壞毛病,壞毛病通常遵循慣性定律,所以一直到現在,我仍然是一個自不量力的人。
最自不量力的,是說了幾句振奮人心的古文,什么“千古中華”,什么“國家復興之際”,看一看中央新聞資訊,就自定義為愛國了。 我也曾經被說迂腐,被說空談誤國,被說小輩大話滿天飛,但我一直保持熱血地走過我的青春,或者說走過我的初中。
西方人曾經笑話過“愛國主義”,我也曾笑話過西方人。西方人將“個人主義”抬高到國家之上,初中的我是一個不愛西方的人, 不愛,甚至是恨,是鄙視。我自以為,不愛國,無以立,不愛國,毋立于中國。史學界把中國的文化內核歸為群體制度【群體本位主義,群體高于個人】,西方則立足于個人本位主義【個人高于群體】。因而中國盛行愛國主義,有其文化因素。
以前我信仰的是純粹的愛國主義,也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管你美國日本做了多少對的事反正只要中國開口中國一定是對的,仿佛非我族類, 其言必不對。純粹的愛國主義帶給我的,就是瞧不起資本主義,但我也不能說社會主義有什么好的,只不過我認為資本主義國家”非我族類“,所以其制度必低劣,于是我儼然成了納粹德國只具有一個睪丸的希特勒,自以為是高貴民族。當然了這和我們現在說的”我們中華民族是幾千年的偉大民族“這種激勵人的話不一樣,高貴有不平等性,偉大沒有,因為人人都可以說自己偉大。
現如今,我已經不輕易地說自己愛國了,一來口說無憑,二來空談誤國,三來我接受了西方文化。其實我時時刻刻都在接受著,大家都是,誰不是呢。任何一種二元論思想都必須被摒棄,什么是二元論?就是”非此即彼“,”不對就一定錯“,就像說不是男人就一定是女人一樣。事實證明,并不是如此,不是男人,也不一定就是女人,可以是一個陰陽人,也可以是一個女性化的男的。 所以任何一個國家不能存在單一制度,就像現如今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融合一樣,我們有計劃經濟,也有市場,美國有市場,現在也實行國家干預經濟,就是這個道理。
更何況,愛國主義不一定就是國家高于個人的群體本位主義,因為徹底的個人本位主義意味著——每個人都懂得捍衛自己的權利,也就知道個人權利的重要性,也就會關懷別人,體諒別人,而人人友愛,而小康,而社會主義,而共產主義。當然了,共產主義是不可能實現的,但偉大的理想就是如此,探索不可能實現的東西,以無限接近它,就像計算圓周率一樣。
愛國主義論文2
愛國主義是一個婦孺皆知、耳熟能詳的詞語,也是一個內涵極其豐富而又復雜的概念。目前,我國學術界對于愛國主義內涵的理解是多種多樣的。我們認為,正確理解愛國主義的內涵,應該在理性分析現有研究的基礎上,回歸本真,從愛國主義所處的關系和系統中,正確理解愛國主義的內涵。
一、愛國主義內涵的研究現狀
長期以來,學術界對于愛國主義內涵的理解是比較多的,總的說來,主要有以下幾種代表性的觀點。
“情感論”。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一直把列寧在《皮季利姆?索羅金的寶貴自供》一文中對愛國主義的闡述作為愛國主義的“精辟定義”, [1]本文把這種對于愛國主義內涵的理解概括為“情感論”。
“主客體論”。所謂“主客體論”,就是從主客體視角對愛國主義的內涵進行理解和概括。有學者認為“愛國主義既有主體又有對象,主體就是愛國者,對象就是祖國。我們既要從主體的角度,又要從對象的角度,來共同解釋愛國主義的豐富內涵。”
“詞語解釋論”。對于關鍵詞語進行逐一的解釋,往往是解釋內涵的一種比較常見的方法。同樣,也有學者從詞源學的角度,對于愛國主義的內涵進行了概括。我們把這種觀點,統稱為“詞語解釋論”。
“序列質論”。還有學者從“序列質”的角度,理解愛國主義的內涵,這種觀點稱之為“序列質論”。有學者認為“愛國主義具有由低到高、由隱到顯的三級序列質的內涵,這就是一級情感質、二級意識質,三級行為質。這三級序列質通過實踐反過來凝聚為愛國主義的根本質。”
總之,上述幾種愛國主義內涵的概括都有一定的長處,同時又存在著一些缺陷與不足。我們認為,應該從愛國主義所處的關系和系統中正確理解愛國主義的內涵。
二、愛國主義是一個關系范疇
愛國主義是只有人類和人類社會才具有的一種社會意識和社會現象。因此,愛國主義首先是一個關系范疇。理解愛國主義的內涵,應該從愛國主義的關系項入手。
愛國主義的關系項,就是“誰愛”和“愛什么”的問題。“誰愛”,就是愛國主義的主體;“愛什么”,就是愛國主義的客體,即愛國主義的對象。
很顯然,愛國主義的主體是人,通常主要指個體(團體)。愛國主義的主體具有一定的主體性,主要通過“愛”體現出來,并且具有依次遞進的三個層次:愛國情感、愛國覺悟和愛國行為愛國主義之“愛”的三個層次又是一個緊密聯系的系統。愛國情感,是產生愛國覺悟和愛國行為最基本的前提條件。愛國覺悟,是愛國情感轉化為理性愛國行為的紐帶和橋梁。愛國主義之“愛”的最高層次也是最終歸宿,就是愛國行為。愛國情感、愛國覺悟都是為愛國行為所做的準備和鋪墊。
愛國主義的客體,就是愛國主義的對象——祖國。祖國與國家是兩個既相互區別又緊密聯系的概念。祖國具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祖國”包含三個層面的相互聯系的涵義。一是指一定區域內的土地、山河、海洋等自然風貌和礦產、森林、物產等自然資源所構成的國土;二是指由共同的經濟生活、語言文化、社會心理、歷史傳統等縱橫交織的社會關系緊密聯成一體的國民,以及由這些國民所創造的文化;三是指國家,即實施階級統治的強力政治機構。而狹義的“祖國”僅包括前兩方面的涵義,即由自然風貌和自然資源所構成的國土和在這片國土上世世代代生存的國民及其所創造的文化。
愛國主義的主客體還是相互依存的關系。一方面,祖國的安全穩定、繁榮發展離不開每一個國民的愛國行動。只有每一個國民都自覺、自愿、積極地為祖國的安全穩定、和平統一、繁榮富強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祖國才能長治久安并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另一方面,作為社會共同體的祖國,也應該積極為每一個國民的生存發展創造一切有利條件,從而吸引每一個國民“愛”它,并愿意為之奉獻一切,包括最寶貴的生命。目前,我們在對國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比較強調國民對祖國的忠誠和貢獻,而對于祖國也是愛公民的這一點則強調得不夠,這一點在以后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三、愛國主義是一個復雜的系統
正確理解愛國主義的內涵,還應該全面把握愛國主義的系統。愛國主義之“愛”、愛國主義之“國”以及愛國主義之“主義”都充分體現了愛國主義內涵的系統思想。
愛國主義之“愛”的系統質,前文已有較為詳細的論述,此處不再贅述。本部分主要論述愛國主義之“國”的系統質和愛國主義整體的系統質。
愛國主義之“國”的系統質。具有 廣義、狹義之別。愛國主義之“國”的廣義的系統質,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這段歷史時期,并且主要表現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就是熱愛祖國的自然風貌和自然資源所構成的國土;第二個層次,就是熱愛生活在祖國這片國土上的世世代代的國民及其所創造的文化。第三個層次,就是愛國家。 愛國主義整體的系統質。不僅愛國主義之“愛”是一個系統,愛國主義之“國”是一個系統,而且愛國主義作為一個整體仍然是一個系統。愛國主義之“愛”與愛國主義之“國”這兩個子系統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愛國主義之“愛”的系統運行直接影響愛國主義之“國”的運行。一個沒有愛國情感、愛國覺悟的人,是不會產生愛國土、愛國民和愛社會主義國家的愛國行為的。同時,愛國主義之“主義”也具有“系統”之意。“主義”的初始意義是指對客觀世界、社會生活及學術問題等所持有的系統的理論和主張。“愛國”與“主義”組成了“愛國主義”這個新概念,這個概念本身也是一個系統。
綜上所述,愛國主義是一個極其復雜的概念。愛國主義是處理個體(團體)與祖國關系的一種范疇。從主體來看,愛國主義是個體(團體)的愛國情感、愛國覺悟和愛國行為的有機統一。從客體來看(特指社會主義時期,針對祖國大陸的公民而言),愛國主義還是愛祖國的自然風貌和自然資源所構成的國土、愛祖國的國民及其所創造的文化和愛社會主義國家的有機統一。簡言之,愛國主義是個體(團體)對于祖國所形成的一種積極的、主動的、始終如一的高尚的思想或精神。愛國主義者高于愛國者。
愛國主義論文3
【摘要】校園文化是全體師生員工在特定的校園環境及長期的工作中共同創造的,即與社會和時代發展密切聯系又獨具特色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及其過程,其中主流文化占主導地位,非主流文化屬從屬地位,非主流文化中有優有劣,必須用愛國主義教育加以引導,使非主流文化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校園文化;非主流文化;愛國主義教育オ
校園文化是全體師生員工在特定的校園環境及長期的工作中共同創造的、即與社會和時代發展密切聯系又獨具特色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及其過程。它在特定的歷史階段可分成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兩部分。主流文化即: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大學生文化。主流文化在校園文化中占主導地位,它影響并支配著大學生的思維方式、行為標準和行為方式。非主流文化則在校園文化中處于一種非主導的地位,相對于主流文化而言的一種易于流行的次文化或亞文化。它同樣影響并支配著大學生的思維方式、行為標準和行為方式。
一、校園非主流文化的表現形式
1、非主流宿舍文化
宿舍文化既是校園文化的折射,又是家庭文化的反映,更是社會文化的縮影。健康向上的宿舍氛圍有益于學生的身心發展。宿舍是學生們平均一天呆最長時間的地方。宿舍是學生近距離交流思想的場所。但因宿舍本身還具有一定的隱私性,也有一部分學生把它擴大成自己的領地,不講衛生、打麻將、喝酒、大聲喧嘩不顧及其它同學,破壞了宿舍文化。
2、非主流網絡文化
隨著社會信息化的不斷發展、網絡已成為人們快速、便捷獲取信息的通道。網絡文化也隨之產生。據中國互聯網絡中心發布的統計布告,在校大學生上網的比例接近50%,現今的大學校園可謂是“無人不網”,給學生提供了查閱資料、抒發情感的平臺,網絡文化在此孕育而生,但也帶來了一些網絡的毒害,如:互聯網游戲、網絡色情、聊天貼吧無聊頹廢的貼子。
3、非主流手機文化
在當今社會,大學生要想擁有一部手機已不是什么難事。手機原是遠距離人與人交流的工具,但自從手機開通短信服務后,手機文化也悄然而生,在學校課堂上、馬路邊到處都可見一些埋頭做“拇指運動”的學生,手機已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4、非主流音樂文化
音樂是一門具有教育作用的藝術,好的作品能帶動人、鼓舞人、激勵人、教育人。而當今的校園里較少聽到弘揚愛國的、積極向上的、傳統和主流的歌曲。充斥在校園內的都是一些如《背叛》、《親親》、《今天我要嫁給你》等流行歌曲。這些宣揚情愛的歌曲對于大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是不利的,影響著大學生自身的健康成長。
5、非主流商業文化
廣告業迅猛發展的今天,各種商業活動充斥著城市的各個角落,這股風也刮進了校園。各種晚會、活動拉贊助,企業紛紛來冠名、宣傳,學校的墻上常看到小紙條,招合租、尋“槍手”、租“鐘點房”。“商機”不斷在學校里出現。
6、非主流校園戀愛文化
現在校園戀愛已不是什么罕見的事,“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有許多大學生從大一起就開始了自己的戀愛旅途。對于他們來說“大學是戀愛的天堂而不是學習的樂園”。戀愛本身無可厚非,如果雙方在學業上能相互促進、相互監督也不是壞事,但現在校園常看到,食堂里,你喂我一口,我喂你一口的情侶,學校主干道上也有熱情擁抱的戀人。
二、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它在各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基礎上產生,隨著歷史的發展,又反過來給予各民族的歷史發展以更大影響。列寧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深厚感情。”這種感情集中表現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表現為人們為爭取自己祖國的獨立富強而英勇獻身的奮斗精神。它是一種偉大的凝結力和向心力,是推動各民族向前發展的巨大精神力量。
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項基礎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時也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這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的。該《意見》強調要“深入開展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和中國革命傳統教育,開展各民族平等團結教育,培養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樹立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要把民族精神教育與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結合起來,引導大學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中,在時代和社會發展進步中汲取營養,培養愛國情懷、改革精神和創新精神,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和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因此,加強和改進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就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愛國主義教育對非主流文化的滲透
如果說校園文化是一道菜肴的話,主流文化就是校園文化的主菜,那么非主流文化則是佐料,它對主流文化起到一個補充、添色彩的作用。非主流文化雖然有優有劣,但豐富了校園文化,使之與社會聯系的更加緊密。如何用愛國主義教育加以引導、滲透,使非主流文化向正確的方向發展,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1、弘揚民族精神,融入校園非主流文化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動力和精神支撐,是民族文化的最本質、最深刻的體現。五千年華夏文明鑄就了璀燦的中華文化,也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它是維系著中華民族長期統一和延續,它激勵著全民族奮發有為,促進中華民族前進和發展。作為高校的政治工作者,要把民族精神帶入校園非主流文化中,如在校電臺多播放一些富有時代、民族精神的歌曲,經常開展一些宣揚民族傳統、民族文化的活動,更大力度的弘揚民族精神。
2、加強愛國思想品德教育,竭力控制劣性校園非主流文化的自由蔓延
(1)加強“兩課”教育,為校園非主流文化確立正確方向。教師在“兩課”教授過程中結合學校工作實際,研究當前學生的思想和心理特點,不斷的改進“兩課”教學,拓寬教學的模式,不再是單一灌輸式教學,而是多層面、互動式教學。發揮“兩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作用,用馬列主義來武裝學生的頭腦,特別加強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培養和教育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只有這樣,學生在非主流文化的影響下,才能分辨是非,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2)愛國主義教育從課堂走入生活,走入校園非主流文化。愛國主義教育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傳授,將愛國主義教育帶入學生的生活中,使愛國主義不再是單純的理論,而是實實在在的、摸得著看得見的東西。
在校園里廣泛開展愛國主義宣傳,如定期觀看愛國題材的影片;定期組織學生瞻仰烈士陵園;定期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宿舍、班級的形式開展愛國為主體的討論、學習、研究,使愛國主義生活化、平民化、融入校園的非主流文化中,愛國不再是空談。
【參考文獻】
[1]陳慕真,高校非主流校園文化透析.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xx.4.
[2]楊學峰,關于校園非主流文化的思考.湖南商學院學報.20xx.10.
[3]張捍東黃偉良,高校非主流文化對青年大學生的影響與對策.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xx.2.
[4]葉云明,非主流文化對校園文化安全的影響與應對.中國成人教育.20xx.7.
[5]龔世星江立成,論高校校園非主流文化新視野.東南大學學報.20xx.7.
初中美術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滲透的探析的論文
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基本內容之一,是美育的基本途徑之一,同時也是中學美術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根據美術教學以欣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為主的特點,在中學美術課的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途徑主要包括:欣賞課和技法課,即通過欣賞美等審美教育和表現美等課業實踐來實現,開辟一個貫穿愛國主義教育與繼承發揚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相結合的教育新天地。在美術教學中,努力挖掘德育內容,恰當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則會振奮學生的民族精神,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提高學生的愛國主義覺悟。
筆者通過多年的美術教學研究,認為要想在初中美術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滲透,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了解美術史,培養民族自豪感
我國美術有著悠久、輝煌的歷史,它的每一發展歷程都閃耀著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光輝。中國美術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無論是繪畫、雕塑,還是工藝美術,都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和青睞,受到各國人民的高度贊揚與評價。
在美術作品欣賞的教學中,可通過參觀、講解美術作品,讓學生了解美術的歷史,并認識到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對人類的'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和建筑藝術做出的偉大貢獻和杰出成就,借此來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從而產生學好美術的強烈動機,樹立為人類文明做貢獻的理想。
二、利用我國著名畫家的事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在美術欣賞課中,結合欣賞革命歷史名畫,可適當介紹畫家的故事,介紹他們為追回國寶而不惜重金、傾囊借債的愛國行為,不為高官厚祿而移其志的民族精神,扎根生活、反映工農火熱斗爭的革命熱情及推陳出新的創造精神等。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掌握美術知識,而且還能激發學生對人民藝術家的敬仰和愛戴,進而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情感的熏陶。可供美術欣賞課選擇、介紹的藝術家主要有任伯年、高奇峰、徐悲鴻、齊白石、張大千、劉海粟、黃賓虹、潘天壽、豐子愷、華君武、廖冰兄、丁聰、古元、王式廓、董希文、羅中立、周思聰、關山月、傅抱石、葉淺予等。除了在課堂教學中恰當滲透德育內容外,還可以利用第二課堂,通過召開故事會、搞知識競賽等課外活動形式進行。
愛國主義教育論文
【論文摘要】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精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讓學生從傳統文化中學習憂患意識,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本文認為,增強中學文言文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需要從提升教師的文言文素養、在文言文中培養學生的憂患愛國意識以及把握正確的策略方法三個方面著手,才能達到人文素質教育的要求。
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制定,為中學語文人文精神的提升奠定了基調:“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情感、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而實現的基本途徑在于“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利用傳統文化特別是課本中的文言文,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已是當今中學語文教育的重中之重。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要求,放在首位的是愛國主義情感。愛國主義,作為人類的一種高尚情感和精神品格,常常表現在許多愛國詩人、文人的作品之中。憂患是表,愛國是本,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正是愛國愛民的愛國精神。教師應該在文言文教學的過程之中,引導學生體會作品中的憂患愛國意識,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1.提升教師的文言文素養
教學是一門藝術,而語文教學則更加具有藝術特性。通常而言,教師自身人文素養不高,是制約語文人文教育改進提高的瓶頸。在語文教學課堂上,教師應該是主導者,去激發、調動學生的審美熱情和獨創沖動。實現這一要求的前提條件是教師自身應該充分理解文言文中作者要表達的愛國精神的實質性內容,才有可能在教學過程中感染學生。比如,在講授杜甫《春望》這首詩的時候,教師應當了解,杜甫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一直堅守著“仕不可不弘毅”的傳統的士人精神。而“安史之亂”的時代背景,使得他對國家的命運充滿了憂患,并以安定國家為己任。因此,當國家危亂的時候,他會“濟時敢愛死”,立志“再使風俗純”。教師只有在這樣深刻理解作者愛國意識的前提下,才能明白杜甫與三春花、鳥移情共感的人文背景,感動自己,從而引導學生領會“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驚心動魄,凄嗆銷魂。而在講授這一文本的同時,也可以引導學生回憶《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劍外忽聞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的詩句,體會作者既因國事而憂,亦為國事而樂的完整愛國情懷。在古文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中,一切教學活動的實施,都離不開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一旦缺乏對人文精神的體悟,教師的教學就會常常易帶匠氣,難以迸發出創造的激情,也無從感染學生,領會課程教學中的人文精神。語文教師的人文修養包括知識的積累程度、審美的感受力度、創造力的提升程度等,加強文言文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全面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勢在必行。
愛國主義教育美術教學論文參考
一、在向學生傳授美術技法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學習美術不僅僅停留在欣賞的層面,還要讓學生懂得基本的技法,進行創作的實踐活動。只有學生參與了課堂實踐,或者是走出了教室,走向了生活,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臨摹,進行創作,才能掌握中國傳統美術的技法,形成基本的技能。讓學生對美術作品物象的理解,必須培養學生對美術的興趣和愛好。興趣和愛好是學習好美術的基礎,有了這興趣和愛好,學生就會跟著教師去臨摹,去感悟,去體會。這個過程就是培養學生熱愛民族傳統文化的過程,也是激發學生愛國之情的過程。讓學生臨摹,教師必須根據教材安排好學生的實踐活動。每一次的活動都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時機,教師要把握好時機結合教材的內容,或者學生的作業,適時的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其實,繪畫的題材、用料和技法都有民族的特點。它表現了我們民族非凡的創造力,是任何一個民族所無法比擬的,僅憑這一點,就足以引起我們的自豪,讓我們為之驕傲。在布置作業時,我們可以讓學生了解中國畫。
中國畫歷史悠久,流傳至今,依然是中國繪畫的主要內容,保持著恒久的魅力。教師可以抓住材料的特點重點介紹,就題材的多樣性重點展示,就技法的獨特性當堂演示。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愛國主義思想,是一個好辦法。如在輔導某一作品臨摹或某一實景寫生時,教師可圍繞作品外在形式的美,圍繞其寫生場景,結合直觀演示向學生講解中國畫藝術特色及其技法特點,著重指出中國畫十分重視對事物本質的表現,講究形式美;塑造形象以線條為主,尤其重視用筆用墨;構圖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也不受焦點透視的'束縛,并十分注意畫面空白的運用;同時強調文學、書法、篆刻與繪畫的有機結合;在創作過程中,從觀察生活、研究事物到表現形式上都有它獨特之處等要點。通過這樣的講解,使學生對中國畫藝術特點有較深的認識,便于學生從藝術角度來加深理解、掌握傳統繪畫的表現手法及技能技巧。中國畫技美妙多姿,學生一定會為此而感染,為它的藝術魅力而折服。學生熱愛的藝術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就會主動地去欣賞優秀的作品,臨摹優秀的作品,從中受到愛國主義的教育。
淺析音樂課堂中的愛國主義教育的論文
論文摘要:音樂是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和智慧的結晶,音樂最能體現的是民族自身最寶貴的財富。一個民族的音樂所涵蓋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這個民族的靈魂和思想,是這個民族智慧的發源地。學校是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精神教育的主要陣地,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的基本任務之一。音樂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教學目標之一,貫穿于音樂教育之中,以音樂來陶冶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
論文關鍵詞:音樂陶冶學生愛國主義情操愛國主義教育
偉大的革命導師列寧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下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愛國主義不僅體現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凝聚力,而且是鼓舞人們建設祖國、保衛祖國,為祖國貢獻一切的強大的精神力量。
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我應該責無旁貸地把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中,使他們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
1用音樂來陶冶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
音樂是歷史的產物,跳動著時代的脈搏,記錄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歷史。欣賞音樂,可以準確地讓我們去理解作品,在音樂課的教學中,注入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是新課改的要求。
中華民族素來就有熱愛祖國的優良傳統。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表現愛國主義的音樂作品真象滿天的繁星一樣,數不勝數。如何利用這些豐富的文化瑰寶,來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是擺在每一位音樂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課題。一方面選擇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同時又有很強的思想性,能培養學生美感的優秀作品。另一方面教師要精心挖掘教材的內涵,并充分揭示作品中豐富的內容及藝術形象,才能使以音樂之美來陶冶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的目的得以實現。
教學課堂與愛國主義教育的論文
眾所周知,德育工作貫穿于中學時期的整個教學與管理中,并且滲透到各門學科的實踐應用中。教師通過課堂不僅向學生傳播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傳播知識向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大家都知道,我們教育是為社會主義的中國培養人才,因此,愛國主義教育在品德教育中占首位。那么數學課怎樣和愛國主義教育聯系呢?我認為可以從了解祖國從古至今的數學成就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以及數學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應用,激發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思想感情,使學生為國家富強、人民富裕而努力學習。中學數學的主要內容是對初等數學的研究,有許多知識是我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讓學生了解知識的來源,有助于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燦爛文化的情感,更有利于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德才兼備的接班人。那么,怎樣在數學課堂上實施愛國主義教育呢?
(一)在引言課中,給學生介紹有關中國數學史,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人民,愛科學的教育。如在中學《幾何》第一冊的前言部分中,為了幫助學生了解幾何學產生的背景,可以指導學生閱讀課后材料,也可以結合引言課的教學,補充介紹一些有關數學歷史。我國是世界上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我國勞動人民積累了內容豐富別具特色的幾何知識,這些在《墨經》、《周髀算經》、《九章算術》等數學典籍中均有記載,且在世界數學史上處于領先地位。通過閱讀和講解,學生不但了解到幾何是一門怎樣的學科也使他們為我國人民在世界幾何學上的貢獻感到振奮和自豪,從而更加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科學。
中美合作辦學模式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研究論文
一、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在中美合作辦學模式下的現狀
1.基本狀況
多數大學生在對國內社會熱點問題保持著較高的關注度;對貼近生活的電視節目或者紀錄節目的關注度也不曾減退;對有關國家政治、經濟的問題,大學生也時常關心;對于“愛國途徑”“國籍選擇”等問題,部分大學生會持觀望、遲疑態度,此時,大學生的原則和觀點具有不確定性。首先,愛國主義教育受經濟全球化沖擊較為嚴重,在此背景下,中美合作辦學模式下的大學生愛國主義意識逐漸弱化,民族觀念逐漸模糊,甚至少數大學生還會全盤否定我國傳統文化。其次,學校對愛國主義教育不夠重視。大學生在中國校區接受政治課程教育時,教師講授傳統課程的時間遠遠多于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時間,致使學生的愛國思想未能得到有效升華。最后,學生個體問題明顯。由于這一階段的大學生正處于“三觀”形成期,學生在這一階段思想極易被影響和改變。此外,還有一些媒體借助網絡平臺歪曲事實和主觀報道,甚至傳播歷史虛無主義,如果愛國主義教育仍以傳統方式進行,那么教育效果會遠遠達不到預期。
2.存在問題
一方面,教育脫節現象嚴重。愛國主義內涵具有明顯的時代性,我國愛國主義教育缺乏時代性,尤其是和平時代愛國主義教育不夠系統和深入,這對中美合作辦學模式下大學生的影響較大,強化這類大學生愛國教育觀念迫在眉睫。另一方面,缺乏教育實效性。學生能否獲得中美合作院校的入學資格,受語言、專業成績等條件制約。為了獲取入學資格,學校特意設置了針對性較強的語言和專業課程,過度重視學生的理論知識,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最終導致出現愛國主義理念和知識發展不均衡的現象。此外,學生來到美國后,需要花費較多時間適應環境、教育模式以及生活方式,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愛國主義教育中斷。
博物館如何做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的項目管理論文
一、前言
博物館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是培養國人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陣地。新時期,如何進一步解放思想、挖掘內涵、創新載體、拓寬渠道,使教育基地在弘揚民族精神、時代精神中真正發揮作用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也是博物館工作的中心。
二、博物館做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重要意義
中華民族之所以能源遠流長,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人具有愛國情懷,且千百年來從未改變。愛國主義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的發展,振奮了民族精神,所以宣揚愛國主義有一定深遠的意義。而博物館作為愛國主義的載體,歷史的載體,在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
(一)有利于提升公眾的民族自豪感
博物館做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首個重要意義就是能夠幫助公眾提高民族自豪感。博物館對社會免費開放,是非營利性社會機構,具備為社會發展服務的特性,容易被人民群眾接受和認可。人們在參觀博物館研究收存的能體現歷史發展的文物時,博物館不僅為人們提供了體驗學習和欣賞歷史的良好機會,也幫助人們激發容易被忽視掉的民族自豪心和自信心。博物館內的歷史文物不但有助于宣傳國家意識形態的作用,還有助于促進城市的文明與文化的發展,更重要的是使人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不斷增強。
(二)有利于加強國家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
博物館在不斷發展過程中被賦予了新的內涵,面對歷史變化發展的要求,博物館要進一步地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幫助引導大眾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科學觀,不斷改革與創新教育的發展方式,積極利用自身陣地優勢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用,才能最終實現國家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
用音樂欣賞點亮愛國主義的新火苗論文
這是一個真實的課程故事,它就發生在我今天的一節校本課程《音樂鑒賞》課中。
鑒賞課,我一直將它看成是真正的音樂素質教育課(因為沒有大范圍的考核要求),所以我們音樂組教師在這樣的課上,一般都是一個階段以一個體裁的音樂為主展開多角度的聆聽,幾乎可以將一個音樂類型的大部分作品都進行分析和了解。這樣聽賞下來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這個階段我們欣賞的是“進行曲”風格的音樂。而今天這節課我是在復習的基礎上,讓學生將自己課余時間聽過的一首“進行曲”和同學、老師進行交流,并從中選出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義勇軍進行曲》、也就是《國歌》讓學生在筆記本上自己做作品分析。
意想不到的,卻又好象是意料之中的事發生了:只見孩子們在音樂聲中閉目聆聽、寫寫畫畫、也有些學生在做輕聲的交流,我竟找不到一個象模象樣聽國歌的人。按照平時欣賞音樂的常規來說,他們沒有“犯規”,因為我對他們在音樂播放時的要求就是“聽”,至于擺成什么姿勢“聽”、怎么“聽”?基本就是:你愛咋的就咋的。可我現在的心里可真不是個滋味啊。我的腦海里立刻就浮現出了以前看過的一則報道:上海有所小學一年級的班里來了一位美國男孩,這個男孩在星期一的早晨總是在自己的課桌上擺一面美國國旗,邊唱國歌邊自己升國旗,有時還激動得邊哭邊唱。這段文字一直都在震撼著我的心靈!
音樂放完了很久我都默默無語,其實在我的心里正掙扎著一種矛盾,這好象不是我音樂教師的事,我只需引導學生從音樂的角度對旋律進行分析就OK了。但我卻又實在不能坐視不管。無論他們的家庭教育是怎樣對待這件事的(也可能有些家庭根本就沒拿這事當回事),我終于對著我喜愛的這些孩子們,舉起了我手中的教鞭(實話實說,我平時還真不經常拿這玩意兒,我總覺得對學生揮舞起教鞭是老師最無奈也是最無能的表現。但我不是排除教鞭的真正的用途)。學生們驚訝地看著發怒的老師,不知所措!
淺述中學圖書室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作用的論文
摘 要:由于學生對在上閱讀課時挑選的書看了收效不大,筆者對此問題進行查證,總結了解決問題的辦法,以此起到中學圖書室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作用。
關鍵詞:中學圖書室;愛國主義教育;作用
“愛國主義教育”作為一個經久不衰的教育內容,在世界各國都受到了極大的重視,其教育的方式、方法也是紛呈多樣。其中我們最為熟悉、感知也最為強烈的就是:站在自己的國旗下、聽著雄壯的國歌聲、看著飄揚的國旗冉冉升起。不由自主的一種民族的豪邁之情就會油然而生,并且為生為自己祖國的人民而感到驕傲、自豪,并愿為自己國家的強大、富裕貢獻自己的一切、包括人生最寶貴的——生命。
可是,愛國主義教育僅有這些感性的現象還遠遠不夠,我們還必須在深層次的學習上去認識他、體現他。因此,愛國主義教育在中小學的課堂教學中體現的尤為突出。而我,作為一個基層中學圖書室的館員,更感到肩上責任的'重大。我們學校在語文教學中有專門的語文閱讀課,課堂內容基本上來自圖書室的書籍。以前語文老師利用閱讀課主要是為了擴大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因此,上閱讀課時學生自己選書、自行閱讀,沒有一定的步驟,也沒有一定的方法。這樣過了一段時間以后,筆者發現效果不是太好。一是因為我們是一所很普通的初中學校,學生的年齡結構偏小,大都在12~15歲之間,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可以說自控力很差,并且在信息、網絡如此普及的時代,他們對紙質的書籍興趣不大。上閱讀課時總是挑一些故事性強的書籍去看,看過就忘。還有一些同學雖然也挑一些科學性、知識性強的書籍去閱讀,但是,一節課時間有限,并且初中生的邏輯思維、空間想象能力較弱,因此,書是看了但收效不大。為此,筆者在學生上閱讀課這個問題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并付諸實施,其效果很好。為此,筆者總結了一下:
愛國主義教育在學校德育工作的滲透論文
我國經濟有了較快的發展,隨之也產生了一些影響學生健康成長的消極因素,使學生德育工作面臨新的形式。具體表現為:在行為習慣方面,表現出懶散,守時守紀差,不講禮貌、不講衛生的外顯行為;在意志品格方面,表現為獨立意識差,依賴性強,缺乏持久精神;在道德認識方面,表現出自私,缺乏自尊和尊人意識;在思想觀念上,表現對過獎觀念淡漠,民族意識減弱等。更有甚者出現了講吃、講穿、比闊、孝順顛倒,“小皇帝”等令人憂慮的現象。針對這些問題,在中小學生身上表現出來的各種現象,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憂思。學生的弱點說到底是民族的弱點,學生的隱患自然也是民族的隱患。現在的中小學生是跨世紀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振興中華的重任歷史的落在他們身上。他們的科學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質如何,是關系到民族命運和國家前途的'大事。
為此,我們應結合學校德育工作實際,采取相應對策,不斷優化教育內容,明確提出學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內容是愛國主義教育,扎扎實實抓好落實使德育工作具有針對性。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在統一學校班子成員思想認識的同時,如何把這種認識轉化為學校共同的認識,首先,用理論武裝頭腦。我們要堅持每學期召開三次班主任工作會議,學習“三育”工作理論,研究“三育”課題,交流“三育”工作經驗。通過理論灌輸,實踐操作,統一領導和教師的認識。其次,通過強化學校“三育”工作的地位提高認識,提高學校對其工作的認識。第三,通過檢查評估工作提高認識自上而下堅持開展工作,法規文件貫徹和落實情況的檢查和評估,通過評價手段,發揮導向功能,強化學校領導和教師認識教育工作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