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电子游戏软件,类似车行168的软件,单机游戏内购破解平台,今日打牌财神方位查询老黄历

職業教育研究論文

針對現有中等職業教育中創新創業課程的教學所出現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旨在通過將智慧平臺構建的“智慧課堂”與創新創業課程的TBL教學模式相結合,創建新的教學模式,在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的同時提供智慧學習途徑和智慧評價體系。

職業教育研究論文1

  學生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根本,理應被高度重視。然而事實上,學生走向“被發現”卻頗多周折。之前,筆者曾從“成長”到“成人”的培育視角對職教學生研究做過粗淺探討,現在,出于對該研究視域的關注,再做進一步探討。

  我們知道,在普通教育研究中,學習論、課程論、教學論可謂是三者并立,其大致意蘊是在學習者、學習內容、教授者之間形成一個三角互動的內部系統。盡管后期又有多種教育元素的納入與補充,但也多是基于上述三要素。然而,在上述三論中, “學習論”研究至今仍較為薄弱。當下學習科學、兒童科學、神經科學等的興起與繁榮,體現了我們對學生研究的重視,但至今依舊缺乏教育學本身視角的學科關照與系統培育,這一點在職業教育內部尤甚——我國職業教育正處于從外延發展朝內涵提升的轉型期,在教育內外因素兼顧之時,我們多偏重從宏觀的、外在因素論及;在教育內部因素的選擇、研究和實踐中,我們多關懷教師的教(什么樣的教師,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關懷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關懷課程的設置與編排,等等。無疑,以上內容至關重要,但卻缺少了學生領域的內容,說明我們的教育還不成熟、不完善。

  如果說職業教育研究中完全沒有學生,這也有夸大之嫌。單就現有文獻進行簡單分析可見,對于職教學生的評價、(綜合)職業能力(關鍵能力)、管理、學習等方面的探討已經不斷深入。此外,從培養模式、教學模式、職教理念中延伸出的對于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思考與總結也具有參考意義。但是,在筆者看來,以上有關學生的研究還過于雜亂,經驗化傾向較重,得出的經驗也不具有廣泛適用性,難以推廣。

  那么,針對學生領域我們應當做哪些方面的研究呢?

  首先,要做學生系統的理論研究。我們知道,對于學生的研究不可能脫離職業教育體系的心理學、課程論、技術學、市場學以及其他內容,但研究者應依據職業教育特性,建立職業教育學體系的學生系統研究。一要思考“我們要培養什么樣的人”之核心命題;二要思考“職業教育要如何選擇合適的學生及其原因”;三要思考“如果既有篩選系統不變,目前被選拔進入職業教育體系的學生有何特點,我們要為他們提供怎樣的教育及其原因”;四要思考“如何促進學生學習,發展職業教育理論體系的學習理論及學習科學”;五要思考“如何建立以學生發展為基點的職業教育學科邏輯體系”;六要思考“如何發展職業教育學生系統的理論建設、補充、完善,所需保障及補償機制是什么”,等等。以上擇要羅列,并未盡其善美,他們是復雜體系內的子問題,又內外關聯。

  其次,要做學生的經驗研究。基于學校層面、教師工作層面,需開展合乎問題情境的經驗研究。該研究與理論研究的不同在于:它是人們面向實踐領域中的學生領域的真問題,教師、教育工作者、研究者需獨立或聯合針對實際問題展開研究,以期改進實踐、解決問題、提煉經驗。除了研究常見的學生管理問題,還需要面對“學生怎么學,如何促進學生學,學生對于學習的認知、感受”等問題;需要面對“學生對現有學習內容的感知判斷、動力及其評價”;需要面對“如何進行以學生自發的經驗學習為基礎的學習引領”;需要面對“如何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參與性與實踐性”等問題進行針對性研究。該類研究要求在實踐情境里增強對問題的敏銳性,從“常識”中產生新意,從“平常”之處見“無常”,從對問題“視而不見”到對問題“不依不饒”,最終找出解決實際問題普遍適用的辦法。

  最后,要做轉化研究。如果第一類理論研究稱之為從抽象到具體、從理念到實踐、從上至下的話,第二類研究則是反其道而行之。職業教育的學生研究,離不開以上任何一種。但兩者之間的相互滲透與發展都亟待進行轉化研究。理論是相對抽象的、有邏輯的,實踐是具體的、有情境依附的,兩者如不進行相應的轉化,勢必將影響著其研究范圍及學術生命。如此,前者便需轉化為理論的實踐化,后者需轉化為經驗的概括化、實踐的理論化。這里需要澄清三點:轉化并不意味著理論高于實踐,不意味著實踐要屈從于理論,也不意味著只有提升才有價值。那么,依附于文本的符號化的理論探索與蘊含著行為導向的實踐邏輯就需要對話、轉化與交融,這需要人們思考:如何使學生理論研究變成實踐者頭腦、行為中的表達?是什么困難、障礙影響著雙向轉化?如何排除這些困難?對于學生的經驗研究,可不可以提煉化、概括化加以分享?理論與實踐者如何合作才可以促進學生研究品質的提升與現實問題的改進?等等。

  可見,只要有發現問題的眼睛,探究問題的意向,思考問題的合理方法,必然對理論或者實踐的建設有所裨益。而且,學生研究的問題不只是某一群體的專利或主要功課,而是牽涉到整個職業教育體系內的每一個人。每個人都可以從自身專長、工作處境生發對于具體問題的追問。結合觀察、調研與文獻,有關學生研究中幾個焦點的問題,或與上面提及的一致,或是從有關問題延伸而來的,它們一直縈繞于筆者的腦海,期待和同人們一起探索。

  其一,職教需要選拔什么樣的人?

  目前,高等職業院校的招生與普通高校的招生都采取統一的高考體制。盡管一些高職院校具備了與本科高校類似的“單招”制度,但一樣備受詬病與質疑。由于受教育政策等因素的影響,“重普輕職”的教育文化給職業教育增加了教育內部之外的社會壓力。依據經驗,學生選擇職業學校,有被動選擇之可能。那么,目前他們所學學科是否有利于發揮他們偏好學科的優勢?由于基礎教育缺乏職業教育的滲入,我們如何補充職業指導與生涯規劃,讓學生在缺乏自我了解、職業規劃以及發展自我優勢的情況下獲取職業發展定位?職業教育體系如何增加自身吸引力,如何變被動選擇為學生的主動選擇?我們要選拔什么樣的人進入職校,如何選拔,標準是什么?如果只簡單按照目前的高考統一招生制度,按照分數從高到低依次錄取,對學校與學生進行篩選的同時分流、分等,這不科學,也不合理。

  其二,面對現有學生,我們需要提供什么樣的教育?

  職業院校的學生,雖然帶著家庭教育、基礎教育、社會教育的“塑形”,但依然擁有一定的“可塑”空間。那么,選擇合適的職業教育模式及培養方式則成了職教當前面對的首要問題。我們往往以服務于當地經濟發展的“適應論”談及職業教育,但職業教育的超越性與內涵式發展仍需轉向以學生為邏輯起點的系統重構。在“生計取向”基礎上,職業教育走向學生發展與實現取向,既能激活學生發展的內部動力,明晰他們自我實現的空間與路徑,又能滿足職業教育的“職”與“教”的雙重性,在個體實現的基礎上,完成社會性價值的需求。以學生為基點的職業教育系統內部的體系建構還需要進一步細化,從點到面,從面到體,獲以系統性、理論性、邏輯性、政策性審思。

  其三,職業教育是再生產社會結構還是重塑個人命運?

  按照“知識改變命運”和人力資本、社會資本相關理論,以及有關的就業研究成果,職校學生可能承擔著家庭實現社會轉型的希望。職教生正面臨著這樣一種困境,如果他們能夠獲取優勢資源與發展機遇,也許他們將有不同的人生;否則,他們或會被社會階層固化,完全依靠代際之間各種資本的“再生產”,走不出“先輩”的人生。由此,職業教育有涉階層流動,有涉社會公平,這些處于資本弱勢地位的職業院校的學生,需要更多的社會扶持與關注。除強大職業教育體系本身,積極為這些學生贏取“社會地位”與“流動空間”的機遇外,職業教育還需要面對如此的追問:職業教育體系,在其中扮演的是促進教育公平還是實現社會再生產的角色?處于社會轉型與城鎮化發展的當下,除了緩沖和篩選作用,職業教育還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這樣的追問不但具有教育意義,還具有更為宏大的社會意義。

  綜上所述,有時候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意義不亞于回答問題、解決問題。我們從來不缺少問題,但除了等待我們去發現,還確實需要我們凝神而思、聚力而研、群力而策、盡力而為。問題是研究的起點,也是進步的契機,所以筆者以問題探尋的形式論述了一個關乎“學生研究”的問題及其相關的系列問題群和子問題。期待那些沒有被關注的問題能夠引起注視,引起注視的可以吸引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共同研究。可以說,誰早日細思重構該系統,誰將早日開辟一片新土。而我,等待著這方園地的勃勃生機。

  陳玉華,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職業教育。陳玉華具有多年職業教育科研和工作實踐經驗,曾參與教育部組織的校企合作和集團化辦學專題調研以及河南省教育廳組織的職教攻堅、全民振興工程等專題調研,主持、參與各級課題多個,在CSSCI、中文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多篇。

職業教育研究論文2

  從不同學者對職業教育制度的解釋來看,關于職業教育制度目前還缺乏較為規范統一的認識,對其概念理解還有待進一步深化。與此同時,要對統籌城鄉職業教育制度形成較為清晰的認識,就必須對職業教育制度進行規范化界定。筆者認為,職業教育制度是指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為了更好地協調職業學校在辦學過程中與各方利益相關者(學生、教師、教育行政機構以及社會其他組織或機構)的關系,以保障職業院校的正常運行和發展,人們所制定的社會各方成員共同遵守的職業教育活動行為準則以及道德規范體系。根據這一理解,統籌城鄉職業教育制度就是指在城鄉統籌發展戰略的指導下,為實現城鄉職業教育的統籌發展,以及保障城鄉居民公平享有受教育權利,所制定的協調城鄉職業院校利益關系的政策和制度體系。理解這一制度還要明確兩點:一方面,統籌城鄉職業教育制度是為解放和發展城鄉職教生產力服務的;另一方面,是為促進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服務的,以推進城鄉職教資源的交叉互動,實現城鄉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

  我國城鄉職業教育制度供給現狀

  (一)制度固態化嚴重

  1.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滯后,不利于實現城鄉統籌發展

  城鄉統籌發展要求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解決好“三農”問題。農村職業教育關系著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關系著農民的增收,關系著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具有重大理論和現實意義。而當前的職業教育制度與城鄉統籌發展脫節,脫離農村、農民、農業發展的實際需要,嚴重背離統籌城鄉發展的核心思想。統籌城鄉發展,要求加快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這就要求職業教育擔負起對農村剩余勞動力培訓的職責,使其掌握一定職業技術,順利轉移就業;此外,職業教育還要擔負起傳授現代農業知識,使農民具有現代農業技能,進而促進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職責。但是,目前農村職業教育發展嚴重滯后,辦學機制和教育經費投入機制不夠完善,導致城鄉統籌發展缺乏來自農民自身的推動力。

  2.職業教育制度僵化,缺乏靈活性

  制度的存在就是為了分配利益,維持和穩定現有秩序,協調各方利益,調解沖突[6]。職業教育制度的存在就是為了更好地分配教育資源,促進城鄉職業教育的統籌發展,實現社會公平。國家制定統一標準化的職業教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動職業教育整體水平的提高。我國不同地區的城市和農村不管是在資源條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還是在社會環境、發展戰略機遇上都存在差異,不能適應統一的制度要求。但是當前我國城鄉職業教育制度供給沒有考慮各地的實際情況,整齊劃一的制度供給模式不利于在實質上推進城鄉統籌均衡發展。發展較快較好的地區想要更進一步發展,但受到舊有制度的約束,致使當地的優勢得不到切實發揮;而發展相對較慢的地區則達不到制度要求的發展水平,辦學條件落后,“雙師型”教師嚴重缺乏,實踐操作基地和實習設備匱乏等一系列問題仍普遍存在。因此,增強制度的靈活性已經成為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迫在眉睫的問題。

  (二)制度供給不足

  教育發展離不開教育制度的保駕護航,職業教育發展自然也離不開職業教育制度的保障。并且制度具有一定的時效性,其制定是與當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代表當時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較快,GDP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經濟發展結構也在不斷調整,對職業技術人才,特別是高、精、尖職業技術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職業教育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新機遇。然而,當前我國的職業教育制度供給不足,各級政府相關部門也未能根據經濟社會發展變化情況及時制定相適應的制度。從目前來看,我國職業教育在立法制度、教育經費投入制度、辦學制度等方面都還存在供給不足的問題。具體來說,我國職業教育制度在市場調節機制方面不夠健全,企業參與辦學較少,辦學制度不夠靈活,缺乏職業教育特色,教育經費投入制度不夠合理,缺乏有效合理的投入監督機制。這些關鍵領域的制度缺失嚴重阻礙了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需要強調的是,我國職業教育制度在農村職業教育供給方面尤為欠缺。作為科學發展觀“五個統籌”之一的統籌城鄉發展,農村的發展就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關鍵所在。“三農”問題的解決就是促進農村各項事業發展的關鍵,而職業教育在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培養具備現代農業知識的新型農民中發揮著巨大作用。當前,農村職業教育制度供給不足,沒有制度保障的農村職業教育發展舉步維艱。因此,要實現城鄉職業教育的統籌發展,就需要在農村職業教育辦學條件、教育經費投入、師資配備以及企業參與辦學等各方面加強制度供給。

  (三)制度供給不平衡

  1.職業教育制度供給存在城鄉差別

  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深受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影響,職業教育制度的供給也帶有城鄉二元特色。與農村職業教育相比,城市職業教育發展具備更多的優勢條件,首先,辦學條件方面,城市職業教育在優勢制度的保障下,擁有先進的實踐操作基地,與企業聯系也更為緊密,教師具備較高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操作技能水平;而在廣大農村地區,職業院校嚴重缺乏“雙師型”教師和實踐操作基地,參與辦學的企業也很少。其次,教育經費投入方面,城市職業教育經費投入明顯多于農村,城市職業教育經費來源廣泛,主要有政府對職業教育的撥款、參與辦學的企業投資、社會民間組織的贊助等;而農村職業教育經費絕大多數是靠政府的教育撥款,其他方面的來源則很少,再加上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本來就起點低,需要教育經費開支的地方很多,有限的教育經費不能滿足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由于職業教育制度的城鄉供給不平衡,導致農村職業教育和城市職業教育相差甚遠,也就談不上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的發展。

  2.職業教育制度供給的城市偏向性

  經濟學家厲以寧認為:“一切不平等的根源在教育的不平等。教育不平等,就業就不平等;就業不平等,收入就不平等;收入不平等,生活就不平等;生活不平等,下一代就不平等,依次循環往復,形成了一個閉環的環路。”羅伯特達爾也認為:“不平等來源于制度的偏狹,一種是制度排斥,另一種是利用制度來制造不平等。”[7]當前我國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教育制度的建立存在一定的城市偏向,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也深刻影響著國人的思想觀念,優先發展城市,農村支持城市發展,集中農村資源支持城市工業發展等觀念根深蒂固。職業教育制度供給的城市偏向性主要表現為各級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門在制度設計時忽略了城鄉之間在教育發展環境、教育資源、辦學條件上的差異,基本上以城市教育和工業發展需求作為制定政策、建立制度標準,難以發展出具有農村特色的職業教育,更難以推動“三農問題”的解決。城市偏向型的職業教育制度供給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統籌城鄉發展的需要,不能滿足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要改變這一現狀,需要政府在統籌城鄉職業教育制度的供給或設計中發揮作用,加快建立健全城鄉統籌發展的職業教育制度,進而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發展制度設計的建議

  (一)制度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要扭轉我國城鄉職業教育制度建設不均衡、農村職業教育制度滯后的局面,有效的制度設計非常必要。制度作為一門科學,在其設計過程中要遵循自身的規律和原則,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發展的制度設計同樣也要依照這一原則。“政府本質上是一個安排者或提供者,是一種社會工具”,其主要職能是“決定什么應該通過集體去做,為誰而做,做到什么程度或什么水平,怎樣付費等問題”[8]。這就要求政府必須秉承公平正義、和諧的原則,并通過建立一套系統、合理的制度體系,對公共資源進行統一規劃和合理安排。

  1.公平原則

  任何制度的設計都承載著一定的道德和倫理價值,美國著名政治哲學家、倫理學家羅爾斯在其著作《正義論》中寫道:“在制度設計中首要價值就是公平正義,猶如真理是思想折射的首要價值一樣。”[9]眾所周知,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起點,沒有教育公平,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社會公平。然而,我國城鄉在發展過程中長期受到效率優先政策的影響,并且這種效率優先政策逐步被放大,其影響不僅體現在經濟領域,教育領域也深受影響,使得原本就薄弱的農村職業教育與城市職業教育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要改善這一局面,對職業教育的制度變革勢在必行。一方面,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發展能夠保障城鄉居民平等接受教育,保證公民的受教育權益和自我發展機會;另一方面,統籌城鄉職業教育也能為農村居民以及婦女等弱勢群體提供繼續學習和接受教育的機會。從國外的教育和社會發展經驗來看,職業教育在促進教育公平以及給予人們受教育權利和機會方面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發展制度設計時,要牢牢抓住制度設計的公平性,把公平原則作為教育制度設計的邏輯起點和最終落腳點,保證城鄉職業教育的統籌發展。

  2.和諧原則

  根據辯證唯物主義和諧觀,和諧是對立事物之間在一定條件下的辯證統一,是不同事物之間相輔相成以及共同發展的關系。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發展制度必須遵守和諧原則,這不僅是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也是構建城鄉職業教育統籌發展制度環境的基本準則。在制度建設過程中,應以和諧社會的價值理念為指導,積極推進城鄉職業教育交叉融合和均衡協調發展,增強城鄉職業教育的區域服務能力。與此同時,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發展制度設計的目的還在于盡快改變我國城鄉教育之間的制度性落差[10],加快和諧教育制度格局的構建。

  3.系統原則

  設計并建立統籌城鄉發展的制度體系是一個系統性工程,不僅要求政府與職業學校之間的溝通配合,還要充分把握城鄉一體化建設背景下職業教育統籌發展的歷史節點。統籌城鄉職業教育制度的設計不是孤立存在的,關起門搞制度設計不僅是不科學的,也是不現實的。因此,在城鄉職業教育制度設計時要從系統論的觀點出發,進行綜合分析,切實將城鄉的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以及內外部條件結合起來[11]。同時,也要求在理論視野上充分認識到職業教育制度的系統性,并且在實踐層面遵循系統性原則進行制度設計。制度系統涵蓋理念、對象、規則和載體四大部分,每一部分在制度設計過程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缺一不可[12]。制度設計中的理念要素代表的是對所設計出的制度進行的價值期許和定位,不同價值理念定位下所創設的制度體現出不同的性質。對象是指在制度設計過程中對制度進行的范圍指向,也是對制度所涉及的范圍、領域進行界定和劃分。規則代表的是制度的具體內容,由一系列的準則、標準和規范等組成。載體指的是制度的實現形式,其形式主要有法律條文、規章以及正式制度。這四個要素在制度設計中是相互聯系的一體化系統,各要素環環相扣、緊密聯系。因此,為了更好地建設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發展的制度,需要對制度要素進行系統性把握,以保證制度設計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二)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發展的制度設計著力點

  1.制度設計要注重城鄉職業教育發展目標的一致性

  法國啟蒙思想家讓雅克盧梭在其巨著《社會契約論》中寫道:“基本公約不僅沒有摧毀自然的平等,反而以道德的法律的平等來代替自然所造成的人與人之間身體上的不平等。”[13]制度作為公約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保證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比擬的作用。因此,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發展制度設計,最根本的目的是保證城鄉居民平等享受職業教育服務的機會和權利,改變我國職業教育城鄉失衡現狀,實現資源的最大利用,最終達到城鄉一體化的發展目標。在對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發展制度進行設計時,要明確城鄉職業教育目標的一致性,著眼于為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培養服務,為城鄉一體化建設服務[14]。明確了制度設計的目標方向后,就要以區域統籌為重點,著手建立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發展的制度框架結構。首先,國家相關教育行政部門應根據我國城鄉統籌發展目標以及城鄉職業教育發展現狀,樹立城鄉職業教育發展的全域理念,在統籌城鄉職教資源配置的基礎上,全面、綜合地對城鄉職業教育發展進行統籌規劃。其次,在市域范圍內,要切實根據中央教育部門制定的制度建設架構,由當地教育行政部門對城鄉職業教育進行統籌管理,落實對城鄉職業教育管理的政策一致性。最后,在縣域范圍內,要暢通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發展的互動通道,以農村職業教育為重點,完善補償性政策所對應的制度安排,實現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發展的基層制度設計目標。

  2.制度設計要注重城鄉職業教育發展中的利益協調性

  在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發展制度的設計過程中,要注意不同利益間的協調性,這里所說利益協調性主要是指設計出的制度在實際運用過程中要能夠很好地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之間的關系。眾所周知,社會制度是各種利益的集合體,同時也是調節各方利益關系的準繩,職業教育制度也不例外,其設計也包含了一定利益階層的利益,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是其中的兩大組成部分。因此,在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發展制度設計中,在強調公共教育利益的同時,還應協調各方利益關系。這里的各方利益關系主要包括城鄉之間、城鄉職業院校之間、職業院校與師生之間以及職業院校與社會之間的利益關系。具體來說,城鄉之間以及城鄉職業院校之間的利益關系主要涉及到國家對教育投資以及公共教育資源的分配問題;職業院校與師生間的利益關系主要是學校內部教學管理和教學運行過程中各種利益的協調;職業院校和社會之間的利益關系包括學校的人才培養供給與社會所需之間的關系。總而言之,如果這些基本利益關系在制度設計中處理不好,必將影響制度的有效性和權威性,也不利于我國統籌城鄉發展戰略的順利推進。因此,在統籌城鄉職業教育制度設計中必須注重利益主體間的協調性,同時也要加強職業教育制度設計能力建設。

  3.制度設計要注重城鄉職業教育發展過程的雙向性

  這里的雙向性是指職業教育資源在城鄉之間的自由流動,具體包括師資、教學資源、信息以及資金等要素在城鄉職校間的流動。目前,城鄉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城鄉教育資源的二元化,即城市與農村教育基礎設施配置以及師資資源的不均等化。具體到教育類別角度,城鄉職業教育資源在城鄉教育資源分布中也表現出不公平性,主要體現在城市職業教育學校規模優于農村,城市職業教育師資配備以及教學基礎設施優于農村,使得城市職業教育教學資源整體上都優于農村。而要改變這一現狀,地方各級政府必須堅持城市與農村統一協調發展,在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發展的制度設計中,要注重城鄉職業教育發展過程的雙向性,在這個過程中,要增強城鄉職業教育資源的雙向流動,可以適當對農村職業教育進行制度傾斜。在前期階段,職業教育要素的流動以從城市到農村為主,當城鄉差距縮小到一定程度時,雙向交流就進入正常、有序、均衡、互補的質態,使城鄉職業教育發展形成有機的統一體,真正實現“城鄉共建、城鄉互補、城鄉共享”。

  4.制度設計要注重城鄉職業教育發展速度的協同性

  我國城鄉職業教育發展存在很大差距是一個公認的事實,由于長期受到原有重城輕農政策的影響,城鄉職業教育在發展速度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城市職業教育發展速度遠快于農村,如在制度層面不加以干涉,這種差距還會持續加大。因此,在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發展的制度設計中要注重二者發展的協同性,推進城鄉職業教育協同化發展。這里所說的協同化發展,不是暫停城市職業教育的發展,等待農村職業教育的追趕,當然也不是單一地理解為城市支持農村或者說農村依附于城市。相反,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發展追求的是一種協調的發展和動態的均衡,是城鄉職校攜手共同發展、共生共榮。同時,也要認識到城鄉職業院校在原來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一些不平衡,這就要求在發展中還需要適當的差別對待。當前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緩慢,很大原因是過去幾十年間重城輕農的歷史“欠賬”問題,所以要加快完善對農村職業教育的補償性制度,彌合城鄉職業教育的發展差距。

  總之,職業教育作為準公共產品,是政府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實現城鄉職業教育統籌發展,政策制度設計是價值層面最為根本的保障。與此同時,充足的公共財政資金投入是實現城鄉職業教育協調統一發展的重要物質手段。為了更好地實現城鄉職業教育的統籌發展,在制度設計向農村傾斜的基礎上,還要適當加大對農村職業教育的公共財政資金投入力度。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發展的制度設計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實現城鄉職業教育的協調發展,要逐步消除阻礙其發展的制度和體制壁壘,構建一個城鄉職業教育和諧共生的制度環境。

職業教育研究論文3

  [論文關鍵詞]高職高專 社會服務模式 創新

  [論文摘要]在新型醫療體制改革背景下,高等醫學院校利用資源優勢開展多渠道社會服務,從人才培養、專業設置、職教集團引領、社區衛生人員培訓、社區衛生服務到康復養老項目開展,尤其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要承擔起責任和義務,把學校的發展與國家、地方經濟發展要求結合起來,推動高等醫學職業教育社會服務模式的創新。

  一、高等醫學院校社會服務模式改革的背景

  1 新型醫療體系改革的要求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的全面改革,中國的醫療體系發生巨大變化。原有單一公有制體系解體,形成多種所有制并存狀態,私人醫療機構迅速擴張,許多原來的公有制服務機構分化轉變成私人所有或其他所有制形式。管理體制從嚴格控制到逐步放權、放開,藥品價格不再由政府全面控制,凸顯商業化、市場化特征,醫療服務開始以追求經濟效益為主要目的。雖然醫療體系建設在特定范圍內有其成效,但卻帶來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中發[20xx]6號)頒發后,國家開始從基層衛生機構建設、全科醫生培訓、公共衛生項目要求、公共衛生均等化等方面進行醫療體制改革,以期從根本上解決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構建新型醫療服務體系。

  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對醫學院校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深入了解我國及高校所在地區醫療發展需求,在學校專業設置、人才培養、社會培訓和對外服務等方面與之相適應,才能發揮高等醫學院校應有的功能,才能找準其的生存空間。要發揮醫學院校特有的專業技術優勢,提供高質量的預防保健、醫療康復、在職衛生人員培訓、社區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務,拓寬醫學院校的職能,這既是國家的需要,也體現了高校的社會功能和社會價值。

  2 醫學院校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高等學校不僅是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和發展科學文化的基地,也是知識型企業和高科技產業的重要支撐。能否把科學技術與生產實踐結合起來,把提高學術水平與創造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結合起來,已經成為衡量大學辦學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之一。開展社會服務,豐富社會服務內涵,提高社會服務質量,是高校生存與發展的根本依據。高校只有找到符合發展需求的社會服務途徑,從辦學定位、人才培訓、專業設置等諸多方面適應社會發展變化需求,才能找到高校可持續發展的動力。開展社會服務有助于激發高校改革發展的活力和動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社會服務中尋找到創新點,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積極推動產學研結合,建立專業領域的學科特色。強化高校的社會服務職能,可以使高校的教學和科研更加貼近社會生活的實際,改變高等教育與社會實際相脫離的弊端,推動高等學校實現跨越式發展。

  二、醫學院校服務社會的特點與意義

  高校是知識生產和傳播的中心,高校提供的社會服務具有學術性、社會性和廣泛性。應充分利用人才和科技優勢能更好服務社會,增強社會服務能力,創新社會服務方式,滿足社會現實的需求,同時在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廣泛為社會服務。在新醫改形式下,醫學院校可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在職教集團引領、社區衛生人員培訓、社區衛生服務、康復養老項目開展,尤其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發揮醫學院校的重要功能,增強高校社會服務的能力及水平,實現教學與培訓并舉、教育與服務同行。

  同時,通過高校的社會服務與社會參與,將高校人文精神傳遞到社會,使高校厚重的文化沉淀通過社會服務的具體實施得以體現和傳播。通過社會服務,高校豐富的文化內涵得以外化,并對社會有深遠的影響;通過文化傳播,可提升人民素養,改變生活方式甚至是價值觀,更加深化高校服務社會的重要意義。

  三、長春醫學高專的社會服務模式創新

  多年來,長春醫學高專以提高服務吉林省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為目標,依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職教集團、成教部、培訓中心,開展多層次、多角度的社會服務功能,在完成社會服務的同時,也擴大了學校社會影響力,增強了辦學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1 服務于社區衛生工作

  近年來,長春醫學高專發揮其專業及人員優勢,承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于區域衛生工作。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形成緣于學校前瞻性設計,順應了國家新型醫療體系的發展,也與教育部對高校醫院發展前景設計相吻合。學校“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要建設成國家級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國家級社區衛生人員技能培訓基地,形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品牌;同時充分發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資源優勢,進一步拓展醫療服務項目,為社區居民提供健康保障,同時也為學生實習、在職社區衛生人員培訓等提供基地保障。這些都為社區衛生服務拓寬了道路。

  2 依托職教集團和成教部,擴大培訓能力

  20xx年,長春醫學高專為區域衛生行業培訓更多的實用性基層醫務工作者,建立了全國最大的模擬教學醫院,為各種培訓的開展提供了先進的教學環境。作為吉林省全科醫學培訓基地,近兩年來完成吉林省社區衛生人員崗位培訓、鄉鎮衛生院管理及業務人員培訓等總量達5000余人次,切實發揮了學校的服務社會功能。20xx年,民政部批準長春醫學高專為“國家級緊急救援培訓基地”,吉林省衛生廳批準學校為“國家基本藥物實施培訓基地”。為加強基地建設,學校積極開展與職教集團成員單位的交流,發揮行業職業技能培訓基地作用,建立醫學行業省級職業技能大賽制度,每年開展一次護理職業技能大賽。各種基地培訓工作的開展,為吉林省衛生行業乃至全國培訓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時也鍛煉了教師隊伍,提升了學校整體教學質量和辦學特色。

  3 加大對外交流與合作力度

  近年來,長春醫學高專舉辦多期針對省內醫療單位的醫護英語培訓項目,培養國際化醫護人才。同時擴展國際友好院校合作,積極構建多層次的交流、合作模式,鞏固和加深與澳大利亞、新西蘭等院校的合作交流,開展與美國大峽谷大學教師學生短期培訓互換,落實相關醫療單位優秀護理人員海外培訓等項目,為吉林省衛生行業培養了一批國際化醫務人才,提升了學校教育對吉林省衛生行業發展的貢獻力。

  4 創新醫學院校多渠道服務社會模式

  20xx年,學校籌建了一所以“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學、老有所樂”為宗旨,居家情境下的新型養老機構,將康復、養老、基本醫療、學生實習實訓有機融合,在解決日益嚴重的人口老齡化的社會問題的同時,也努力提高學生專業技能,實現了教學與崗位需求的零距離,可有效增加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通過多渠道的社會服務模式的開展,學校的辦學層面更加立體化,同時學校的社會影響力日益提升,學校的整體實力迅速增強。

  參考文獻:

  [1]程軍,共建高校的社會服務職能探析[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xx

  [2]張影,鄧傳德,地方高校辦學特色建構的誤區及基本對策[J],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xx,(1)

  [3]姚紅,高等職業教育的社會適應性探析[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xx,(19)

  [4]成丙炎,朱紅,對高校社會服務職能內涵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xx,(5)

法學專業學生職業教育研究論文(精選10篇)

標簽:法學畢業論文 時間:2022-07-27
【yjbys.com - 法學畢業論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寫過論文,肯定對各類論文都很熟悉吧,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寫論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法學專業學生職業教育研究論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法學專業學生職業教育研究論文 篇1

  摘要:

  近年來我校法學專業學生就業率持續走低,就業專業對口率低,法學專業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不夠。這主要是法律人才培養目標未能與社會需求和民航發展相對接,民航特色不突出等原因造成的。本文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探討加強法學專業學生職業教育的主要途徑。

  關鍵詞:

  民航;法學專業;就業;職業教育

  一、我校法學專業學生就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正處于由民航大國向民航強國發展的過程中,對民航人才需求不斷加強,但從目前民航大學法學院本科生就業狀況來看,并不是很理想。主要暴露出三個問題:一是總體就業率低;二是行業內就業率低;三是行業內就業專業對口率低。從2016屆法學專業本科生就業數據來看,截至2016年6月底,總體的就業率為41.77%,而行業內就業率僅達到34.17%,行業內就業專業對口率更是低至3.8%。近三年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民航大學法學專業學生在民航行業就業情況總體呈下降趨勢,今年更是跌至不足40%。例如:法學院2014年畢業總人數72人,一次就業率55.6%,行業內就業率40.8%。2015年畢業總人數75人,一次就業率57.4%,行業內就業率24.7%。2016年畢業總人數80人,一次就業率41.77%%,行業內就業率34.17%。就業問題直接導致了法學專業學生對于專業自信心不足,自主學習動力不足等學業問題。甚至有一部分學生對本專業抱有懷疑甚至抵觸的情緒,這集中體現在入學教育滿意度低、轉專業申請人數多等方面,因此更需要加強對學生職業規劃的教育和引導,幫助他們找準方向,樹立目標。

我國職業教育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研究論文

標簽:教育畢業論文 時間:2021-08-14
【yjbys.com - 教育畢業論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很是熟悉吧,論文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那么一般論文是怎么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我國職業教育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研究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摘要:

  隨著時代發展,我國對于教育事業越來越重視,其中就目前現狀上講,我國對中職職業教育財政事權跟支出責任方面都是免費的。而對于這些學費的免除都是主要依靠國家財政上的撥款,對于教育行業,國家也出臺相關措施,比如高等職業教育經費以獎代補,對于貧困家庭也提供助學貸款、助學金、獎學金等制度。

  就目前來講我國教育體系還不完善,與西方等國家教育體制投入不同,西方很大一部分依靠企業資助,而我國在職業教育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上還存在很多不合理不規范等問題,尤其對于某一些貧困地區在教育支出上存在分配不均等問題。這些都需要有關部門履行職能調控好政府與學校以及市場三者之間的關系,這樣才能最合理分配資源做好教育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

  職業教育;財政事權;國家財政;教育事業;

  引言:

  在我國教育教系中,對于職業教育占了很重要的'位置,它對于國家培養技能型人才,推動國家發展進步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在職業教育中就詳細劃分出初等、中等,以及高等職業教育。而對于這些劃分的體系也有著明確職能屬性,就比如初等教育則側重于文化程度不高的群體,主要以小學文化程度為主的人才培養。這樣有目的有方向的去培養運用型人才,其主要也是教育事業的目的所在:就是讓受教者能夠獲得基本的生活技能與工作技能。要如何依照現有經濟體制教育制度來調整教育與社會經濟之間的矛盾,這將會是我國發展要解決的必要問題。

淺析就業導向的職業教育課程設置研究論文

標簽:職場動態 時間:2021-03-22
【yjbys.com - 職場動態】

  論文摘要:近十年來,我國職業教育的研究與實踐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一些基本問題仍未完全解決,其中最根本的問題之一是人才培養的實際效果與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因此,就業導向的職業教育課程設置研究仍然是職業教育的重點和難點,也是目前我國職業教育面臨的核心任務。本文對職業教育課程設置與證書、就業及學生今后的職業發展進行研究,從大量的調查數據中找出目前課程設置上的問題和不足,并針對其提出了一些方案,將課程與就業通過校企合作有效的連接起來,從而使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效果與市場需求相吻合。·

  近十年來,我國職業教育的研究與實踐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一些基本問題仍未完全解決,一方面大批畢業生感嘆就業艱難、工作難找。另一方面,企業界對難于招聘到合適人才的抱怨也日漸強烈,分析這種人才培養中供需之間的矛盾,以滿足企業界對人才的要求、學校的辦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的職業發展,達到“三盈”成為當務之急。本文通過對一些學校的應屆畢業生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對職業教育課程與證書、就業及學生今后的職業發展進行研究。調查選擇2所職業中專、1所職業高中和2所高等職業院校的1700名應屆畢業生為調查對象,涉及機械、會計、計算機、電子、土木、外語、工商管理、文秘等專業,共發放問卷1700份,回收有效問卷1508份。這些學生中的大多數都已經有了求職或就業的經歷,對于研究就業導向的職業教育課程很有價值。

  1.課程與證書

  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用人單位基本上都提出了“有工作經驗”和“有相關職業證書”的要求。實行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并重的“雙證書”是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落實“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面向社會、面向市場辦學”的重要舉措。對于應屆畢業生而言,為了滿足就業的需求,具有相關職業證書就成了獲取就業機會十分重要的一個砝碼。那么職業學校的課程設置是否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獲取相關證書呢?

淺論高等職業教育中知識管理問題研究高職課程與教育論文

標簽:其他類論文 時間:2021-03-13
【yjbys.com - 其他類論文】

  摘要:該文試結合現代知識管理的一般理論,就我國目前高職教學改革,尤其是課程核式和教學模式改革問題提出相關的改革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知識管理:課程根式;教學模式

  獲取知識和發展能力構成了現代高校教學的兩項最基本的認知任務。高等職業教育的特定培養目標和規格決定了高職教學對知識傳授的內容和模式的選擇性。筆者認為,將現代知識管理理論應用于高職教學中,在確保傳授知識效率和效益的前提下,可以更好地研究有利于知識選擇和轉化的高職課程與教學模式。

  一、現代知識管理理論

  知識管理是包括知識的生產、加工、傳播和運用的過程,其作用就是幫助人們分享信息與知識,并運用知識改善自我或組織的行為績效。

  在當代知識理論中,把知識分為顯性知識(expilcitknowledge)和默會知識(tacitknowledge).顯性知識是指能夠反思和陳述的知識,指那些經過編撰的能夠以正規化、系統化的語言明確表達的知識,其表示方式可以是書面、數字表達、列舉、手冊、報告等正式媒介;默會知識是指存在于人們頭腦的某個特定環境中的、難以正規化,難以溝通的知識,它不能清晰地反思和陳述,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獨占性和排它性,難以與他人共享。

  現代知識管理,即對上述兩種知識進行管理,其核心是兩類知識的轉化過程,知識創新的全過程包括兩類知識形成的下述四種轉化模式。

  (一)社會化:從默會知識到默會知識

  社會化是個體之間共同分享各自經歷、經驗、決竅和心智模式并創造新的默會知識的過程。默會知識傳授的關鍵是經驗的形成,沒有個體之間經驗的共享,一個人很難從另一個人那里獲得默會知識。社會化產生的是一種“意會”的知識。

關于職業教育高等數學教學法研究的論文

標簽:數學畢業論文 時間:2021-02-20
【yjbys.com - 數學畢業論文】

  【摘要】目前我國的高職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普遍缺乏專業性,上手慢,就業難,鑒于這些問題的存在,高職院校需要變革現有的教學方法,創新教育形式,從根本上提高教學的水平,提高學生的專業性,方便學生就業。

  【關鍵詞】高等數學;職業教育;教學方法

  一、前言

  現在加強高等職業教育數學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主要有這樣幾個必要性,首先,是現在的高校擴招、生源不足、高等教育進入買方市場,這時候生源的整體質量就會下降,生源本身的水平不高、基礎不好為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難處,所以有必要革新教學方法;其次,學生缺乏學習自主性,尤其是數學這樣一門學科邏輯性比較強,很難勾起學生的興趣,這時候如果教學方法再那么死板、沒有新意,就更難開展教學工作了;再次,從高等數學的重要作用來分析,一方面高等數學可以鍛煉學生縝密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它是一門基礎性很強的學科,另一方面在數學長期的發展中,體系已經比較完善,教育操作性比較強。從這些必要性來看,提高高等數學教育刻不容緩。

  二、目前高職院校學生高等數學的學習現狀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們會發現學生在高等數學的學習中,容易出現的問題無非就那么幾方面,下面我們來一一梳理。一是學生的數學基礎不牢固。高職院校的很多學生數學基礎一般都比較差,因為在以前的學習中沒有重視相關知識的學習,很多學生是因為考試成績低才選擇就讀高職院校,所以他們的基礎普遍不好。數學這門學科是比較重基礎的,基礎不好會嚴重影響以后的學習提高。二是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差。很多學生都思維不集中,貪玩,對學習的興趣不大,不能夠自己自主的學習數學知識,僅僅是為了應付開始,只要能夠及格就行,完全不會考慮數學知識有什么實際的用處。三是學生的學習效果差。很多學生也是很刻苦的研究了數學知識,但是效果不明顯,學習效率低,甚至很長時間也沒有看出數學成績的提高。四是學生的學習方法存在問題。這一點也是學習效果差的一個原因,因為掌握不了科學的學習方法,很多時間的刻苦研究都是無用功,完全沒有效果,加之數學本身的枯燥性,學生就更不愿意學習數學了。五是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嚴重。這是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尤其是在高職教育中,因為高職教育主要是培養實踐人才的,如果知識對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規劃沒有契合點的話,學生不愿意接受也是理所當然的。

企業工商管理發展方向研究職業教育論文

標簽:工商管理畢業論文 時間:2020-12-10
【yjbys.com - 工商管理畢業論文】

  一、現階段,我國企業工商管理的現實情況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我國經濟高速發展,企業數量快速增加、企業規模迅速擴大。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國際化水平的提高,一些先進的企業管理理念逐漸被重視,企業工商管理的概念普遍被接受。多數企業都意識到提高自身企業管理水平、增強自身的內在競爭力才是促進企業發展的有效途徑。隨著一些先進理念的引進和工商管理學科自身的發展研究,我國企業或多或少嘗試進行一些企業工商管理的嘗試,也從實踐經驗中吸取經驗、進行總結,提出適合中國國情的管理理念。這些企業工商管理事件活動也造就了一批優秀的企業。但如果就此認為我們企業已經達到現代化管理水平,處于較高的管理層級,這將是一個誤解。我國企業還是處在一個轉型期,還處在較低的企業工商管理階段,還存在不少問題。

  (一)企業自身對企業的定位存在問題

  長期以來,我們不少企業尤其是生產型企業多數依賴外貿訂單,企業處于一個代加工、貼牌加工的層次。這是產業鏈中最底層,價值取向最少的一個層次,很難得到快速發展。有些企業基于這樣的定位會嚴重影響企業工商管理的水平。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也讓一些企業短時間內迅速膨脹發展,一些企業就認為自身是先進企業、自身的管理很先進,這樣的企業定位,會忽略很多問題,影響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整個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企業追求利益最大化無可厚非,可應該清醒的認識到自身的社會責任,這包括自覺遵守國家法律法規、最大限度的利用資源、杜絕浪費、重視環境保護,關注社會福利和社會影響。關于社會責任在轉型期的我國企業做的并不好。

高等職業教育課堂教學方式的現狀研究論文

標簽:教育畢業論文 時間:2020-12-02
【yjbys.com - 教育畢業論文】

  論文摘要: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方式應該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特點,繼承傳統的教學方式的優點,摒棄傳統教學方式的弊端,構建實現高職教育教學目標及教學要求需要的新型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論文關鍵詞:高職學生,學習特點,高職教學目標,高職教學要求,教學方式

  黑龍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以教學相長和師生互動為特色的課堂教學方式改革研究》課題組的全體成員對我院2008、2009級在校學生進行了歷時近兩年的學生學習心理、學習方式、學習行為特點及樂于接受的教學方式等內容進行了調查研究,本次研究對象為我院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性的專業學生,包括廣告、市場營銷、工商企業管理、機械制造與自動化、焊接技術及自動化等專業,研究方式主要采取現場觀察、問卷抽樣調查、心理訪談、集體座談、個別談話、主題討論等形式。調查樣本批量達到了90%以上。此次調查研究,力圖通過對高等職業教育課堂教學方式的現狀分析,尋找有效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教學策略。

  一、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特點

  高職院校是區別于普通高等教育與傳統專科教育院校,以接收高中以上層次,面向國家經濟建設一線工作崗位的高級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教育機構,具有鮮明的職業教育特色。其生源結構主要為來自普通高考招收的、高科分數不及國家本科錄取分數段的普通高中畢業生,還有部分是來自中等職業學校的畢業生,他們具有較為鮮明的學習特點。

  (一)高職院校學生的智力類型特征

淺析職業教育課程改革與提升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研究論文

標簽:教育學 時間:2020-11-25
【yjbys.com - 教育學】

  論文摘 要:長期以來,職業教育的實際培養效果與社會需求之間的脫節,說明只有貫徹就業導向原則,才能進一步推進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本文結合唐山職業技術學院的具體情況,提出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思路與設想。

  在高職教育教學改革中,課程改革是核心。因此,我們應以就業創業為導向,以社會需求為基礎,設計課程結構體系,確定能力培養目標,最終實現學生就業的目的。

  論文關鍵詞:職業教育 課程改革 創業能力研究

  一、以就業創業為導向,構建高職教育課程體系

  (一)校企合作共同開發課程

  根據課程開發的要求,我們與行業企業合作共同開發了《初級會計實務》、《成本會計實務》、《企業納稅實務》、《會計電算化實務》等課程。根據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量身訂制”培養計劃和課程教學內容,發揮行業、企業專家在課程開發和建設中的作用。

  (二)實現課程結構模塊化和立體化

  按照就業導向原則,我們設計了職業基礎模塊、職業技能模塊、職業延展模塊和創業就業模塊課程體系。這種模塊化的課程體系,不僅增強了課程的彈性,而且對職業化的課程進行了優化和補充,有利于學生技術應用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三)實行雙證融通,技能培養與職業證書相結合

  按照會計行業的準入制度要求,我們開設的《基礎會計實務》和《財經法規與職業道德》課程就與會計證的取得融為一體;《初級會計實務》、《經濟法》和《中級會計實務》課程與助理會計師和會計師證書的取得融為一體。這種以崗位技能訓練和行業證書培訓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最新論文:高等職業教育社會評價制度研究

標簽:教育學 時間:2020-11-09
【yjbys.com - 教育學】

  摘 要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教育的一種重要類型,對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在素質教育改革的今天,職業教育要不斷地服務社會,與社會接軌,才能培養出滿足社會需要的、多元的高素質人才。總而言之,社會評價機制的構建具有重要意義,高等職業教育只有通過構建健全的社會評價制度才能夠不斷地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條件,為社會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本文將重點研究高等職業教育社會評價制度的確立和實踐,力求為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創造條件。

  關鍵詞 高職教育 社會評價 制度 多元化

  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ocial Evaluation System

  DAI Lihua

  (Yantai Vocational College, Yantai, Shandong 264000)

  Abstract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type of education, training highly skilled personnel for high-qual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ducation Reform Today, vocational education must continue to serve the community, and social standards, in order to meet the social needs of the culture, diverse high-quality personnel. In short,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mechanism is importan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only to be able to continu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school conditions by building a sound social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community to cultivate more talents.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e establishment and practice of social evaluation syst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strive to create conditions for the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的素養開發研究的論文

標簽:教育畢業論文 時間:2020-10-24
【yjbys.com - 教育畢業論文】

  摘要: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的素養開發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素養開發的途徑是多方面的,需要貫徹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的全過程,推動青年教師的全面發展,提升職業院校師資團隊的素養,提升院校的競爭力。文章首先介紹了素養開發的內涵,而后對青年職業教育者素養開發的基本原則進行了分析,并對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素養開發的途徑進行了深入探討。本文的撰寫對于未來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素質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關鍵詞:青年職業教育 素養開發 原則 途徑

  中圖分類號:D432.6;G71 文獻標識碼:A

  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教育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關注和重視。加強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的素質建設,做好素養開發是當前提升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青年職業教育者是高職學校師資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高職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意義重大,將直接影響后續畢業生的質量。本文將對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的素養開發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

  1 素養開發內涵介紹

  素養就是指一個人的修養。素養與素質內涵大致相同,從廣義上來說,素養就是指個體的外表形象、知識水平、能力或者道德素質等等。所謂素養開發就是指通過各種合理的方式,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個體進行培養,從而提升其綜合素質和職業素養,更好地進行自己的本職工作。從總體上來說,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都具有整體性的特征,它由職業素養和綜合素養兩部分構成。第一,職業素養可以分為三部分:教學能力、科研能力和實踐能力。教學能力由教學理論、教學技能和學科知識構成,實踐能力則主要是指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的動手操作能力,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必須具有較高的實踐技能和動手操作技巧,才能夠適應當前職業教育教學工作的實際需求。第二,綜合素養主要是指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的思想道德水平、對工作的認真程度或者服務意識等等。由此可以看出,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的素養開發就是加強對其職業素養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從而使其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教育教學工作。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春市| 麻栗坡县| 治多县| 石景山区| 济宁市| 绥中县| 西安市| 海口市| 长宁区| 山东省| 普宁市| 南华县| 曲阳县| 兖州市| 尉氏县| 三穗县| 肇源县| 若羌县| 如东县| 双峰县| 高要市| 嘉黎县| 白银市| 仲巴县| 石景山区| 酉阳| 屏东市| 祁连县| 沽源县| 延川县| 共和县| 改则县| 陇南市| 丁青县| 太和县| 榆树市| 姚安县| 永康市| 元氏县| 南漳县| 广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