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老人心理健康知識講座
在我們平凡無奇的學生時代,說起知識點,應該沒有人不熟悉吧?知識點是傳遞信息的基本單位,知識點對提高學習導航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都有哪些知識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老人心理健康知識點,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老年心理學及研究內容
老年心理學,又稱為老人心理學和衰老心理學。是研究老年人心理活動的變化、特點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老年人要使自己身心健康,延緩衰老,首先要認識和掌握本身生理上、心理上的特點,進行自我調節,提高生活質量。幫助老年朋友們做到這一點,也正是我們老年大學開設老年心理保健知識課的目的。
老年人的心理特點
走過人生幾十年的風雨歷程,飽經滄桑的老人既獲得了寶貴的成功經驗,也得到了深刻的失敗教訓,這些就形成了他們心理發展過程中的一些特征。根據心理專家觀察研究發現,一般老年人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現有以下幾點:
(1)腦功能下降,記憶力衰退。這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癥狀,精神易興奮和易疲勞交織。易興奮主要表現為聯想與回憶增多,思維內容雜亂無意義,感到苦惱;注意力不集中,易受無關因素的干擾;對外界的聲光等刺激反應敏感,情緒易激動。精神疲勞是腦功能衰退的主要表現,有時還伴有軀體疲勞。如煩惱、緊張,甚至苦悶、壓抑,休息不好,看書就打呵欠,腦子里雜亂無章,昏沉沉的;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記憶力下降,智力減退,思維缺乏創造性,但是對綜合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影響較小。
(2)情緒不穩定,自控能力差,經常被負面情緒控制。易激怒,動不動便大發雷霆,或易哭泣,經常產生抑郁、焦慮、孤獨感、自閉和對死亡和恐懼等心理。(案例略)對外界的人和事漠不關心,不易被環境激發熱情,還經常出現消極言行。
(3)趨向保守,固執已見
許多老年人在多年的社會實踐中,養成了一定的生活作風和習慣,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作風習慣不斷受到強化。因此,他們在評價處理事物時,往往容易堅持自己的意見,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經常以自我為中心,很難正確認識和適應生活現狀。常常沉湎于舊事,悔恨無法挽回的美好的過去。稍有成就者則變得高傲自大,拒聽逆耳良言。還有部分人變成“老頑童”,言語、行為幼稚。但大多數老年人還是通情達理的,只要經過認真研究、討論,他們也會放棄己見,服從真理。(案例略)
(4)感覺敏銳,判斷準確
大部分老年人都感覺敏銳,他們能夠運用一生中積累的寶貴經驗指導后來的實踐,經過周密考慮,更深刻地認識當前事物,準確判斷,避免失誤,做到“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5)喜安靜、懼孤獨,不耐寂寞
心理專家研究發現,多數老年人由于神經抑制高于興奮,故不喜歡嘈雜、喧鬧的環境,愿意在安靜、清閑的環境中生活,工作和學習。有些老年人當離開他們為之奮斗一生的工作崗位時,往往若有所失,產生孤獨寂寞之感。在家庭中,不少老年人既愿 意享受兒孫繞膝之樂,又對持續喧鬧的環境,感到心煩意亂。(案例略)
(6)希望健康長壽
能夠看到自己從事過的事業蓬勃發展,看到社會的進步與兒孫們的茁壯成長,是老年人的共同心愿。因些他們都希望自己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一旦生了病則希望盡快痊愈,不留后遺癥,不給后輩增加負擔,盡可能達到延年益壽,能夠看到自己愿望的實現。
老年人的八大需求
1、交往需求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老年人特別需要思想感情上的互助和交流,通過交流,能滿足個人認識的發展和新信息的交流。老年人要注意和新、老朋友保持經常的聯系,以利成功的人際交往,一個老年人有眾多的知心朋友,有利于身心健康,歡度晚年。
2、自主需求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老年人沉著穩重,老練大方,閱識豐厚,處世有歷,生活富足,醫保在身,這些都會使老人產生自信和自主,這就是老年人心理上的自主需求。
3、恭敬需求
“尊老敬老傳佳話,傳統美德人弘揚。”老年人希望得到自己原來的下級、現在的領導、晚輩甚至不熟悉的人的尊敬是一種心理需求。老年人得到別人的恭敬后,必會增添老年人對生活的情趣。
4、求助需求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情”。老年人因為身體衰老和健康等原因生活自理能力會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這時求助就是一種需要,是一種愿望,他人若能幫助他們完成日常生活無法獨立完成的活動,則會使老年人感到心情舒暢,獲得心理安慰。
5、變異需求
“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變異需求,是人們適應生理變化和社會角色變化的一種心理現象。我們都要理解和支持老年人的變異需求,以增加老年人的生活情趣。
6、求知需求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人生有限,學海無涯,白首莫悔讀書遲,抓緊學習尚有時。愿老年人的知識更豐富,余生再增輝。
7、健康需求
“留得青山潤春露,為國為家皆是汝”。健康需求是老年人希望生理、心理、社會的有利因素作用下,達到健康的一種心理需求。大家都希望歲月不老,青春長駐,我們更希望老年人生命之樹常綠,長壽之泉常涌。
8、依存需求
是老年人希望互相間保持思想上的溝通和增進感情上的聯系的一種心理需求。一般講,老年人對家庭有一種依存心理,城市中的離退休在老有所養的問題得到基本解決后,精神依存就尤為突出,這時,做晚輩的抽點時間,帶著孩子,常回家看看就顯得十分重要,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十分有益。
“出門一笑江中月,水上輕盈步微月”老人的依存需求也要有度。如今,中青年人有了自己的一方天地和事業,加上現代社會對中年人的各種壓力也很大,也需要工作之余有時間放松自己,以利第二天緊張的工作。因此,老人在理解自己的孩子處境時要做到心理如明鏡秋月,做到依存有度。
除以上敘述的八個需求之外,老年人還有許多需求,例如:安全需求、黃昏戀需求等,我們做晚輩的和單位的老齡工作者都應努力滿足老人們的合理需求。順便說一句,在晚輩對老人不敬、不孝、不助、不管時,老人們可以利用你手上的經濟資源“論功行賞”,這是你們的權力,合情、合理、合法!
老年人常見的心理問題
1、孤獨感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社交圈子可能會逐漸縮小,子女也會因為工作等原因無法經常陪伴在身邊,這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和無助。
2、自尊心變強
老年人可能會因為身體狀況的變化,如行動不便、視力下降、記憶力減退等,而感到自卑和失落。
3、對健康的擔憂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身體狀況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慢性疾病、身體不適等,這讓他們感到擔憂和不安。
4、經濟困擾
老人退休后收入減少。經濟會產生心理壓力,易出現郁悶情緒、自卑心理。與人相處比較小心,甚至不愿與人多交往,常常封閉自己。
5、肢體控制力變差
老年人可能會感到失去了自己的生活控制權,比如不能自己獨立完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活動,如洗澡、穿衣、下樓等,這會讓他們感到無助和沮喪。
6、對未來的不確定感
老年人可能會對自己的未來感到擔憂,比如生病、失去親人、經濟拮據等。這種不確定感會導致老年人感到焦慮和害怕。
7、渴望關愛和被依賴
老年人可能會渴望得到家人、朋友的關愛和關注,這會讓他們感到被重視和有存在感。
8、對生活質量的期望
老年人可能會對自己的生活質量有一定的期望和要求,比如想保持健康、有足夠的社交活動、有足夠的興趣愛好等。如果這些期望無法得到滿足,可能會讓他們感到沮喪和失落。
9、對周圍環境的失望
一些老年人可能會對社會和環境的變化感到失望和不滿,比如對城市化、交通擁堵、空氣污染等問題的不滿,這會讓他們感到無助和憤怒。
10、缺乏精神生活
老年人常感覺生活寂寞、單調、無聊,孤獨和失落總是困擾著他們。電腦不敢碰,手機不敢用,自動取款機不敢操作,短信看不懂,電子支付不會,等等,這些都是很多老人面臨的尷尬局面。
老年人常見的心理變化
年齡增長,體質衰弱,老年人的心理也隨之出現一些變化,據研究發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1)產生衰老感。
我們經常聽見一些老年朋友發這樣的感慨:“我已經老了,不中用了啊!”這是老年人主觀上產生的衰老感,即自己意識到自己老了。老年人產生衰老感原因有很多。
首先是身心狀態的變化,感知能力下降。如,頭發由青絲變成花白,健步如飛變成步履蹣跚,精神飽滿變成氣力衰弱等。
其次是生活、工作及社會環境的改變。如,退休賦閑,與子女分居,親人朋友的離世等。
還有就是周圍的人把自己奉為老人,處處被當作老人看待,衰老感便在他人的“老同志”、“ 老師傅”、“老先生”的叫聲中產生。
衰老感的產生是一個人精神衰老,失去了生活的動力和積極性的開始。因為衰老感無形中使人的意志衰退,情緒消沉,甚至使老人生理衰老、心理功能降低,或是出現新的疾病。
(2)孤獨寂寞。
造成老年人孤獨的最普遍原因是:退休在家,離開了工作崗位和長期相處的同事,終日無所事事,孤寂凄涼之情油然而生。兒女分開居住,寡朋少友,缺少社交活動。喪偶或離婚,老來孑然一生。老年人最怕孤獨。因為孤獨使老人處于孤獨無援的境地,很容易產生一種“被遺棄感”,繼而使老人對自身存在的價值表示懷疑、抑郁、絕望。(案例略)
(3)空虛無聊。
這種問題多見于退休不久或對退休缺乏足夠思想準備的老人。他們從長期緊張、有序的工作與生活狀態突然轉入到松散、無規律的生活狀態,一時很難以適應,可能會像無頭蒼蠅一樣,東碰碰、西撞撞,他們經常感到時間過得很慢,度日如年。伴隨“空虛感”而導致的問題往往是情緒的低沉或煩躁不安,這種惡劣的心境如果長期持續下去,不但會加速衰老,有時還可能使老人產生自殺的念頭,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脅。(案例略)
(4)情緒多變。
老年期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個階段,也是人生的“喪失期”,例如喪失工作、喪失權力和地位、喪失金錢、喪失親人、喪失健康等。一般而言,老年人的情感趨于低沉,這與他們的歷史經歷和現實境遇是分不開的。另外,由于大腦和機體的衰老,老人往往產生不同程度的性情改變,如說話羅嗦、情緒易波動、主觀固執等,少數老人則變得很難接受和適應新事物,懷念過去,甚至對現實抱有對立的情緒。老年人的性情改變,常常加大了他們與后輩、與現實生活的距離,導致社會適應能力的缺陷。
(5)人老健忘。
老年人健忘通常是老年人自然衰老的表現。老年人的健忘主要表現為近事記憶障礙,也叫近事遺忘。也就是說老年人遺忘的主要是近期發生的事情,新接觸的事物或是學習的知識,特別是人名、地名、數字等沒有特殊定義或是難以引起聯想的東西都忘得特別快。但是,對于那些陳年舊事卻往往記憶猶新,說起來繪聲繪色,活靈活現。而對這些遠事記憶的影響只有在發生大腦器質性疾病時,才會發生,即出現遠事遺忘。這是老年人健忘的一個規律。
(6)人老話多。
人到了一定歲數之后,就會變得喜歡嘮叨,總愛懷舊,而且還更加“立場堅定”。老年人由于精力有限,對許多事情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他們只好借助語言來表達自己,以引起他人的注意,求得心理的平衡,有時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而不聽他人之言;老人們歲數大了,能做的事情少了,子女很少在身邊,為了排除寂寞,也只能借助于嘮叨;老年人總是喜歡談論陳年舊事,炫耀以往的輝煌,也是為了得到心理上的慰藉,以填補現實生活的空虛;還有就是老年人雖然都說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規律,但他們還是在不停地嘮叨以向死神證明自己頑強的生命力;老年人的這種嘮叨、言語混亂是其思維方式和思維過程混亂的表現。作為老年人應盡量控制自己,當然年輕人更應該予以諒解。
(7)睡眠不調。
老年人的睡眠不調是老年人腦功能自然衰退的征兆。我們經常聽到老年朋友們說:“我總是夜里兩點就起床看書”、“我一晚上得醒好幾次,不能有一點動靜”、“我晚上總是失眠,白天睡也睡不著”、“睡眠不好干什么都沒精神”、“年輕的時候就沒覺得困過,現在可好,一天睡十幾個小時,還是發困”……這些都是老年人常見的睡眠不調的狀況:睡眠少,睡眠淺,易驚醒,晚上不能入睡,白天沒精神,或者是黑白顛倒,晚上不睡,白天又嗜睡等,老年人的睡眠不調是老年人腦功能自然衰退的征兆。當然老年人睡眠不調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關系。
以下是老年人心理健康標準:
保持個性的完整與和諧。個性中的能力、興趣、性格與氣質等各個心理特征必須和諧而統一,生活中才能體驗出幸福感和滿足感。例如一個人的能力很強,但對其所從事的工作無興趣,也不適合他的性格,所以他未必能夠體驗成功感和滿足感。相反,如果他對自己的工作感興趣,但能力很差,力不從心,也會感到很煩惱。
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在現代社會中,為了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就必須不斷學習。比如:不學習電腦就體會不到上網的樂趣;不學健康新觀念就會使生活仍停留在吃飽穿暖的水平上。學習可以鍛煉老年人的記憶和思維能力,對于預防腦功能減退和老年癡呆有益。
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人際關系的形成包括認知、情感、行為三個方面的心理因素。情感方面的聯系是人際關系的主要特征。在人際關系中,有正性積極的關系,也有負性消極的關系,而人際關系的協調與否,對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響。
充分地了解自己。就是指能夠客觀分析自己的能力,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斷。能否對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觀正確的判斷,對自身的情緒有很大的影響。如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勉強去做超過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會得不到想象中的預期結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敗的打擊;過低的估計自己的能力,自我評價過低,缺乏自信心,常常會產生抑郁情緒。
生活目標切合實際。要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家庭條件及相應的社會環境來制定生活目標。生活目標的制定既要符合實際,還要留有余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經濟能力的范圍。道家的創始人老子曰:“樂莫大于無憂,富莫大于知足。”
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這樣一方面可以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便更好地適應環境。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包括三個方面,即與自然、社會和人的接觸。老年人退休在家,有著過多的空閑時間,常常產生抑郁或焦慮情緒。如今的老年活動中心、老年文化活動站以及老年大學為老年人與外界環境接觸提供了條件。
老年心理疾病癥狀
1、焦慮癥:
是指在日常情況下,出現強烈、過度和持續的擔憂和恐懼,可在幾分鐘之內達到頂峰,這種癥狀會干擾日常活動,難以控制。其發病機制尚不明確,是生物-心理-社會因素等綜合作用的結果,患者會出現緊張不安、心煩意亂、出汗、發抖、睡眠困難、煩躁等癥。
2、抑郁癥:
抑郁癥是一種心理疾病,以連續且長期的心情低落為主要的臨床特征,病因與發病機制涉及生物化學、神經內分泌、神經免疫學、睡眠與腦電生理異常、腦影像學、遺傳學、心理社會因素等,可導致患者出現思維遲緩、記憶力下降、情緒低落等癥,嚴重時可導致自罪自責,甚至自殺行為。
3、精神分裂癥:
精神分裂癥定義為一種慢性的精神障礙,包括個人的感知覺、情感與行為的異常,研究表明,遺傳、大腦結構、妊娠問題以及后天環境共同激發了精神分裂癥的發展。患者會出現幻覺、錯覺、思維混亂、攻擊暴力、自殺等癥狀。
除上述疾病外,強迫癥也是心理疾病,出現異常癥狀建議及早就診,對因治療。
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問題
現如今,老年人一半以上是處于空巢的生活狀態。孤獨、無助、無望、自卑、自責,是空巢老人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具體有哪些呢?下面來看一下。
1、焦慮癥
焦慮是指在日常情況下,出現強烈、過度和持續的擔憂和恐懼,可在幾分鐘之內達到頂峰。這種癥狀會干擾日常活動,難以控制,同時可能伴有心悸、手抖、出汗等癥狀。患者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藥物來治療。
2、抑郁癥
抑郁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疾病,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減退、精力缺乏等。患者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鹽酸舍曲林片、鹽酸氟西汀膠囊等藥物來治療。
3、疑病癥
疑病癥是一種以過分擔心自己的健康狀況,認為自己患了嚴重的軀體疾病為特點的神經癥。患者主要表現為過分擔心自己的身體健康,認為自己患有某種嚴重的軀體疾病,從而出現一系列的心理行為異常,如焦慮、抑郁、恐懼等。患者可以配合心理治療,比如認知行為治療、精神動力學治療等進行治療。
4、老年性癡呆
老年性癡呆是由于年齡增大而引起的認知功能降低的一種疾病,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腦神經會發生退行性病變,從而誘發老年性癡呆,導致患者出現記憶力減退、性格改變等癥狀。患者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鹽酸美金剛片、鹽酸多奈哌齊片等藥物來治療。
5、精神分裂癥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現為幻覺、妄想、思維紊亂等。患者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奧氮平片、利培酮片等藥物來治療。
關注老年抑郁癥的危險“信號”
老年抑郁癥的主要表現是:情緒低落、煩躁、焦慮不安、精神不振、對什么事情都不感興趣、總覺得睡眠不夠、反應遲緩、敏感多疑、老覺得身體不舒服等等。
由于老年抑郁癥表現往往不典型,容易被忽視,從而錯失了治療時機。要想發現老年抑郁癥的“蛛絲馬跡”,就要留意以下“危險信號”。
1、性情突變、常常自責
如果一個平常性格開朗的老人,突然變得回避人群、懶言少語,并且常常獨自哭泣,甚至說自己犯了大罪,對不起眾人。如果他所說的“大罪”其實只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或者陳年舊事,那么家人就要對此引起注意,及時帶老人到專科醫院就診。
2、老覺得身體這里或那里不舒服
老覺得身體有不適感,如胃腸道系統不適:腹脹腹瀉,厭食惡心;心血管系統不適:心慌、憋氣、胸悶、壓迫、難受感等;運動系統不適:腰背痛、頭頸痛、全身肌肉痛等;植物神經系統不適:全身忽冷忽熱、出汗等。而經過各種檢查,往往查不出有什么大問題。
3、煩躁、焦慮不安、緊張擔心
莫名其妙地煩躁、焦慮不安、緊張擔心,例如擔心自己的錢不夠花、子女不能照顧自己、自己做不了家務、家人會出意外等。這些在旁人看來完全沒有必要擔心的事,患者卻因此整日坐臥不安、茶飯不思,甚至出現自傷或自殺傾向。
4、覺得自己腦力減退、精力下降
患者會覺得記憶力減退、智能下降,感覺腦子變慢了,什么都記不住。與老年癡呆癥不同的是,抑郁癥患者能夠認識到自己存在記憶力、智能方面的問題,而且隨著抑郁癥癥狀的緩解,他們的記憶力、智能能夠逐漸恢復。
除了感覺腦力減退外,患者常常還會覺得精力不足、疲乏無力,嚴重者終日臥床不起,事事都要人服侍。他們不僅將自身的情況想像得嚴重化,還會出現旁人無法理解的荒謬想法,例如認為自己的腸子腐爛了,已經病入膏肓了,或者自己變成了窮光蛋等。
其實,空巢老人最渴望的就是子女的關心和陪伴,小編建議,不妨多抽空回家陪陪自己的老父母親,沒有父母親就沒有今天的自己。
獨居老人的心理健康問題
1、獨居老人容易出現哪些心理問題
1.1、較重的失落感
從而干擾情緒,影響心理平衡。有的人總認為自己老了,不中用了,單位和家庭不再需要自己了,心中更容易感到失落,沉默寡言,足不出戶。
1.2、孤獨感
老年人離開工作崗位以后,隨著社交活動和人際交往的減少,容易產生孤獨、壓抑的心理,老年人獨居“空巢”,極易產生孤獨、被遺棄的心理。
1.3、“懷舊心理”
他們往往沉湎于對往事的回憶,常常追憶過去美好的時光,繼而產生“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感嘆,日久便容易產生抑郁情緒。
1.4、變得孤僻
缺乏交流溝通使得性格病態,處事認真的變成固執生硬、急躁、怪僻、文雅清高的變得不愛交際。
1.5、多疑和敏感
多疑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不相信自己患的病;另一種則認為自己的病情比醫生說的更嚴重。此狀態多在疾病發作緩解后出現,別人低聲說話,會認為在議論自己或隱瞞自己的病情等。這種情況約占30%。
1.6、心理行為偏離
缺乏交流溝通使得性格病態:處事認真的變成固執生硬、急躁、乖僻;文雅清高的變得不愛交際;性格隨和的發展成任性粗野等。
2、獨居老人心理問題易引發哪些疾病
2.1、引發慢性疾病
獨居中老年群體缺乏與人甚至是與子女的溝通,易與他人或者子女產生矛盾,進而導致生理機能喪失,更讓老人覺得無助、無力,容易產生對自己和生活厭倦的情緒,不能及時調節排解,就容易導致抑郁,進入惡性循環。
2.2、行為退化或角色過度
往往由于疾病發作、病情危重、生死難測,患者完全處于被動狀態,缺乏主見和信心,要求更多的關心和同情,并且事事都依賴別人去做。約占60%。
2.3、諱疾忌醫
老年人心理、身體健康問題被忽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老人拒絕承認自己有問題,也排斥“看病”。我國老年人中70%患有慢性老年病,15%患嚴重疾病。慢性疾病伴有不可逆的并發癥,需要終生治療及護理。
3、如何調節獨居老人心理問題
3.11、培養新的愛好
豐富的退休生活能讓老人增壽7.5年。老人不妨重拾以前的愛好,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性格和身體狀況,培養新的愛好。健康的愛好能延緩智力衰退,增強人際交往。
3.2、養小動物
獨居老人可以養寵物,可愛的小花貓、通人性的小狗,一舉一動,使人喚起生機,寵物的陪伴讓人不感到寂寞。但應注意寵物的衛生,要防“貓抓熱”“狂犬病”等傳染病。
3.3、以豁達的態度面對人生
人在生活中經常會碰到不順心的事,就看你怎樣對待。有些事只要想得開,就能放得下,不要鉆牛角尖,應該是“得之不喜,失之不憂”。豁達大度對身體健康十分有益。
情緒對老年人健康的影響
所謂情緒,就是人思想感情的流露,是大腦皮層興奮、抑制過程所處的一種狀態。中醫把這種精神因素分為“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內經》提出:“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七情不可為過,過激就會損傷臟器,有害于身體。老年人的情緒應當穩定、飽滿、樂觀;情緒波動,喜怒無常,心情憂郁,感情脆弱,都有損于健康。世界衛生組織也提出:“健康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上的完全安靜狀態。”
不良的情緒,惡劣的精神刺激,可使神經系統的功能紊亂,指揮失靈,造成其他器官機能調節發生障礙,導致一系列的病患。有許多疾病,如精神病、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疾病、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癥,甚至于癌癥等,都與精神因素有關,特別是疑慮、恐懼、悲傷、憤怒等壞的情緒更易誘發疾病。“氣乃百病之源”、“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世界上許多長壽者都是在樂觀的情緒中度過一生的。不良情緒可以致病;而樂觀的情緒可以治病。性格頑強,情緒樂觀,就可減輕病痛,有利于治療。人到老年難免患病,要有正確的態度是,一是要不諱疾忌醫,二是要情緒樂觀,“既來之,則安之”,精心醫治、調養。
老年人生活在一種愉快、歡樂的氣氛中,是有益處的。老年人興趣不妨廣博一點,無需精益求精。如體育、繪畫、書法、寫作、下棋、攝影、集郵、養魚、玩鳥、種花、烹飪等等,可以從頭學起,每天有一點安排,時間長了,便生樂趣,便有一種依托,可培養愉快平靜的情緒和積極向上的精神,既可調劑生活,避免單調、枯燥,又可陶冶情操,有益身心健康。
老年人離開了工作崗位,成為社會的普通一員。種種變化使他們變得與社會發生距離,與社會不融洽,于是他們會產生種種心理上的不平衡。從家庭來看,日趨小型化,青年人需承受著來之社會各方面的壓力,對老人關心、交流少了,勢必造成老年人的孤獨感,甚至發生心理疾病。隨著時間的推移,老年人的心理會越來越脆弱的。
老年人要樂觀地認識到:昨天和今天的“我”沒有關系,要主動地去調節自己的心理活動,更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的客觀形勢,使之長期保持最佳狀態,以求心靈較徹底的解放,體會輕松自由。
獨居老人面臨的問題
1.生活起居問題
獨居老人由于年齡的原因,身體狀況往往不如年輕人,生活中需要更多的照顧和幫助。例如,洗澡、穿衣、如廁等日常活動都可能對他們造成挑戰。此外,老年人睡眠質量較差,容易出現失眠等問題。但是,如果沒有家人的照顧和幫助,他們很難自己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再次,獨居老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能會遇到一些問題。例如,他們可能會因為視力、聽力下降而難以完成一些日常任務,此外,他們可能也會因為不熟悉現代科技設備而感到困擾。例如,他們可能不知道如何使用智能手機或電腦來購物、支付賬單等。
獨居老人往往由于年齡較大、身體狀況不佳等原因,飲食方面也存在一定問題。他們可能無法烹制復雜的飯菜,或者由于牙齒脫落等原因導致咀嚼困難。此外,老年人還需要注意飲食平衡,控制攝入熱量,預防慢性病。
對一些獨居老人來說,還有可能面臨經濟困難的問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工作能力逐漸減弱,收入來源也變得有限。此外,他們還可能面臨高昂的醫療費用和日常生活支出。由于缺乏足夠的財力支持,他們可能無法保證生活質量,例如購買足夠的食物或支付醫療費用。
2.身心健康問題
獨居老人還可能面臨健康問題。由于缺乏家人的照顧和及時的醫療關注,一些慢性疾病可能會惡化。此外,他們還可能遭受心理壓力和孤獨感,這會對他們的身心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獨居老人還可能因為缺乏照顧者而無法得到及時的照顧和幫助。
獨居老人由于缺乏家人的照顧和關注,往往沒有人及時發現他們的身體變化,很容易忽視自己的健康問題,可能會延誤治療的最佳時機。他們可能不會及時就醫,也不會注意自己的飲食和生活習慣,這些都會對他們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例如,有些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需要定期測量血壓、血糖,按時服藥。如果他們獨自在家,沒有家人的幫助,可能會忘記這些重要的事項。
獨居老人由于年齡較大、身體狀況不佳等原因,往往存在安全問題。例如,他們可能因行動不便而摔倒,或者因疾病突發需要緊急救助。此外,老年人還容易成為犯罪分子的侵害對象。
3.社交孤獨
獨居老人常常面臨社交孤獨的問題。人是社會性動物,需要與他人交流和互動,他們缺乏家人的陪伴和社會的關注,長期生活在一個人的世界里,缺乏與他人的交流和溝通,可能會感到被遺忘和無助,他們可能會因為缺乏社交活動而感到無聊,或者因為擔心自己的身體狀況而感到焦慮,這些心理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的解決,可能會導致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下降,會對老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影響。
當然他們可能由于子女不在身邊、親朋好友去世等原因,導致心情低落,甚至誘發抑郁癥等心理疾病。心理問題不僅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還可能導致身體健康問題。
獨居老人怎樣預防心理疾病
1、獨居老人要多結交朋友
社會角色在退休后逐漸隱退,朋友和親人對老人至關重要。老人在退休前就要多交朋友,讓人際關系存折滿滿的。平時多跟鄰居交流,參加社區活動,笑一笑或簡單的問候都能拉近關系。
2、獨居老人要學會情感轉向
兒女在外老年人應該及時地將情感轉向老伴,二人一起重溫過去的美好,多出去走走。如果是喪偶老人,可以給自己制定任務,使自己得到寄托。
3、獨居老人要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包括衣食住行,愛好習慣,人們雖各有不同,但過健康、文明的生活則是一致的目的。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如過多地嗜好煙酒,鏖戰玩牌,不講究衛生,生活無序等等必須克服。
子女怎樣照顧獨居老人
1、做子女的應多盡贍養義務
“常回家看看”就是一個簡單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多與老人進行思想情感交流,不讓其感到孤獨和無依無靠;一旦老人身體某一部位有不適,應盡早動員其到正規醫院檢查。有些老人會通過干預孩子的生活找回自我價值。從某種程度上說,支配的需要是人本能和固有的欲望。因此,一旦父母有類似情況,子女首先要多忍讓,找機會跟父母聊聊。
2、子女盡孝首先做到順
“孝順”的落腳點是“順”。“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誰聽了順心話都會高興。起沖突要趕緊說好話,化解矛盾。老人自己也要做到放寬心,記住“兒孫自有兒孫福”。非原則性的小事不妨由他們去吧。
3、子女要理解支持和照料獨居老年人
作為子女應盡孝道,贍養與尊重老人;作為老人不可固執己見,獨斷專行或大擺長輩尊嚴,應理解子女,以理服人。遇事多和老伴、子女協商,切不可自尋煩惱和傷感。如果自己的爸爸或媽媽是單身的,子女一方面要拋棄害怕家產外流等狹隘的顧慮,和老人認真談談,并幫著介紹。另一方面要陪陪父母,因為相伴也要子女盡一份心。
【老人心理健康知識講座】相關文章:
男生心理健康知識講座11-16
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講座心得06-07
女性心理健康知識講座03-08
班會 學生心理健康知識講座05-28
心理健康知識講座策劃書12-13
教師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心得06-08
小學生心理健康知識講座資料08-07
心理健康知識講座感悟心得體會04-14
教師心理健康知識講座稿范文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