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隨機掉落的創作資料】-《終焉神戰》


    第(2/3)頁

    忽視明顯的(負面)情況。

    結果偏差(Outcome bias)

    評價決策好壞時,根據其最終結果,而不是根據下決策當時的決策品質。

    過度自信效應(Overconfidence effect)

    過度相信自己回答、決策、判斷的正確性。

    空想性錯視Pareidolia

    從模糊、隨機的影像中看出有意義的東西,例如從云朵中看出臉孔。有時也延伸指聽覺,如錄音帶倒播時聽出特別的訊息。

    悲觀偏誤(Pessimism bias)

    高估負面事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相信自己比其他人更容易遇到不好的事。患有抑郁癥的人尤其明顯。(參見悲觀主義)

    規劃謬誤(Planning fallacy)

    低估完成一件事需要的時間。

    正面結果偏差(Positive outcome bias)或情價效應(Valence effect)

    認為好事比壞事更可能發生。

    購后合理化(Post-purchase rationalization)

    購買后把之前的購買決定合理化,即使買下的產品太過昂貴或發現瑕疵。

    *支持創新偏差(Pro-innovation bias)

    對新技術過度樂觀、高估其實用性,忽視其限制及弱點。

    假確定性效應(Pseudocertainty effect)

    預期結果是正面就選擇避開風險,預期結果是負面就選擇尋求風險。

    對抗心理(Reactance)或抗拒心理(Reactance)

    他人要求做或不做某事時,有做相反事的沖動,尤其這要求對自由、自主造成威脅時。(參見逆反心理)。

    反動貶低(Reactive devaluation)

    貶低敵對者的要求或方案,或當敵對者在某事讓步時,覺得此時不再有吸引力。

    新詞錯覺(Recency illusion)

    感覺某些字詞或語句是新發明的,然而它實際上歷史悠久。例如英語用“they”表達單數不確定性別對象、“you and I”(而非 you and me)。

    自制偏差(Restraint bias)

    高估自己對誘惑的自制力。

    韻律當理由效應(Rhyme as reason effect)

    認為有韻律的語句比較有道理。

    風險代償(Risk compensation)或佩茲曼效應(Peltzman effect)

    感覺情況安全時,會傾向冒更大的風險。

    選擇性注意或選擇性知覺(Selective perception)

    由于對人或事有特定期待,因而傾向于注意符合期待的事件,忽略或忘卻不符合期待的事件。

    塞麥爾維斯反射(Semmelweis reflex)

    條件反射般地否定、拒絕新證據或新知識,因其抵觸現有的常規、信仰或價值觀。

    社會比較偏差(Social comparison bias)

    抗拒雇用、提拔與自己有相似專長的人。

    安于現狀偏差

    傾向于維持現狀。(參見損失趨避、原賦效應、系統正當化)

    刻板印象

    根據事物的所屬類別或群體判斷其特質,而忽略其獨特性。

    斯德哥爾摩癥候群

    被害者認同加害者的某些觀點和想法,并覺得自己不再受到威脅。

    分開加總效應(Subadditivity effect)

    評估可能性時,對整體直接評估低于對各部分分別評估再加總。

    主觀驗證或主觀確認

    相信某事是對的,就感覺它是對的。也會把巧合的事當做有關聯。

    幸存者偏差

    專注于從某個過程中存活下來的人或事尋找弱點意欲補強,卻忽略了最大的弱點更可能在未存活的人或事之中。

    省時偏差(Time-saving bias)

    低速行進時,低估可節省的時間或高估會損失的時間;高速行進時,高估可節省的時間或低估會損失的時間。

    單位偏誤

    認為計量單位反映合理程度。例如認為一瓶、一碗、一盤食物是最合理的食用量。

    熟悉路線效應(Well travelled road effect)

    低估采用熟悉路線的時間,高估采用陌生路線的時間。

    只看整體效應(Whole only effect)

    選項為整套方案時,忽略個別部分有協商的可能。

    零風險偏誤(Zero-risk bias)

    偏好把小風險降為零(例如 1%→ 0%),勝過把大風險降低更多(例如 5%→ 2%)。

    零和捷思(Zero-sum heuristic)

    直覺判定一個情況是零和的,但實情未必如此。零和一詞源于博弈論,是指成功與失敗期望值的總和為零。

    喚醒的錯誤歸因(misattribution of arousal)

    當產生莫名的生理反應或認知矛盾時,人們可能會以不相干的理由來合理化之。又稱為吊橋效應。

    行為者-觀察者偏差(Actor-observer bias)

    解釋他人行為歸因于內在個性,解釋自己行為則歸因于環境影響(參見基本歸因錯誤)。

    防衛性歸因(Defensive attribution hypothesis)

    把自己的成功歸結于內在因素,如自己的能力、品質、努力等;把自己的失敗歸結于外在因素,如運氣壞、環境惡劣、任務困難等。

    達克效應

    能力過差的人由于無法分辨能力好與能力差的不同,因而認為大家都一樣。

    自我中心偏差(Egocentric bias)

    過于依賴自己的觀點和對自己的評價過高而不合實際情況。

    外在激勵偏差

    認為他人需要外在激勵才會做好,而自己可以靠內在激勵做好。基本歸因錯誤的反例。

    錯誤共識效應False consensus effect

    高估別人對自己的認同程度,認為所有人以同一方式思考。

    基本歸因錯誤

    解釋他人行為時,歸因于內在特質(一定是他有這樣的人格,才做出這樣的行為),而非外在情境(也許是情勢所迫,或這個場所有特殊的潛規則)。

    群體歸因錯誤

    把個體的特質當作其所屬群體的特質,或把個體的行為當做其所屬群體的偏好。

    *團體迷思Group Think

    又稱集體錯覺massive delusion。團體在決策過程中,由于成員傾向讓自己的觀點與團體一致,因而令整個團體缺乏不同的思考角度,不能進行客觀分析。

    月暈效應或暈輪效應

    評價他人時,以整體觀感評斷特定的能力、素質。(參見刻板印象)

    認知不對稱的錯覺(Illusion of asymmetric insight)

    認為自己比其他人懂得更多。

    外部機構錯覺

    由于對外部機構有主觀喜好,而認為其資訊是有影響力的、有洞察力的、仁慈的。

    洞悉的錯覺(Illusion of transparency)

    認為自己很容易被他人看透,或認為自己很容易看透他人。

    優于常人效應(Better-than-average effect)或優越感偏差(Superiority bias)或

    高估自己的優點、低估自己的缺點。

    群內偏見

    認為對方屬于自己團體,便給予較好的待遇。

    道德運氣

    評價他人行為的道德時,根據結果而非根據行為時的情境。

    *素樸犬儒主義(Naive cynicism)

    認為其他人比自己更自我中心。

    素樸實在論(Na?ve realism)

    相信自己所見所聞即是真相、是客觀且不帶偏見的,認為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理性人一定會同意自己,不同意的人一定是資訊不足、懶惰、不理性或有偏見。

    外團體同質性偏見

    認為自己群體的成員比較多樣化,而外部群體的成員是相當單一的。

    投射偏差(Projection bias)

    不自覺地以為他人(或未來的自己)和(現在的)自己有相似的情感、思想與價值觀。

    自利偏差

    將成功歸因于自己,而將失敗歸因于環境。(參見基本歸因錯誤)

    *共有資訊偏差(Shared information bias)

    團隊討論傾向花較多時間與精力討論所有成員都知道的事(即共有資訊),而花較少時間討論較少成員知道的事。

    系統正當化(System justification)或制度正當化(System justification)

    人們傾向于喜好與捍衛現有的社會、經濟、政治安排,貶低其他方案,即使這樣會犠牲個人或群體利益。(參見安于現狀偏差)

    性格歸屬偏差(Trait ascription bias)

    認為自己的個性、行為、緒緒是多變的,而他人是一成不變且容易預測的。(參見外團體同質性偏見)

    終極歸因錯誤

    把問題歸因于整個群體,而非群體中的個體。

    差于常人效應(Worse-than-average effect)

    對于高難度的事,認為自己比一般人差。是優于常人效應的反例。

    怪異效應(Bizarreness effect)

    怪異的事比尋常的事更容易記住。

    支持選擇偏差(Choice-supportive bias)

    回顧自己做過的選擇時,傾向認為是明智的(參見支持選擇偏差)。

    改變偏差(Change bias)

    參與一件事的改變后,不易回憶過去的情況。

    童年失憶癥(Childhood amnesia)

    難以回憶四歲以前的事。

    保守傾向或退縮偏差(Regressive bias)

    記憶會傾向中庸不極端,把高價值高或然率的事記成比實際低,把低價值低或然率的事記成比實際高。

    一致性偏差(Consistency bias)

    記憶中他人過去的態度與行為會變得像目前的態度與行為。

    情境效應(Context effect)

    某情境中的記憶在其他情境下較不易回想。

    跨種族效應

    難以分辨其他種族的人。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陟县| 长沙县| 若羌县| 错那县| 股票| 泰州市| 云浮市| 安多县| 赞皇县| 合作市| 洪江市| 西安市| 康乐县| 绿春县| 南川市| 永福县| 阿鲁科尔沁旗| 公安县| 巴里| 房产| 卫辉市| 高雄县| 九台市| 彝良县| 台中市| 公主岭市| 荔波县| 莒南县| 廊坊市| 上饶县| 绥江县| 屏东市| 常德市| 新乡市| 兴隆县| 彭州市| 安吉县| 来宾市| 锦州市| 巴南区| 屯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