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唯一的問題就在于,袁紹因為四處結交黨人而得罪過宦官,袁隗甚至因此被大宦官趙忠警告過,以至于袁家根本不敢給袁紹資源,幫他提升職務。 這種情況下,使得袁紹必須要依附何進,才能混個一官半職,這是最可惜的地方。不然的話,袁紹也不可能到現在才六百石。 如今新任尚書令愿意幫忙舉薦,還說會想辦法說服天子,袁隗當然一百個愿意,現在就看袁紹的意思。 只是出乎袁隗意料的是,袁紹遲疑片刻,說道:“此事,容我考慮考慮。” 袁隗臉沉下來:“本初,永昌雖是偏僻了些,但還算安穩,只要你過去待一兩年,我很快就會把你調回洛陽,這是一個晉升機會,可不能錯過。” “叔父,這些紹自然清楚,只是如今紹得大將軍賞識,我不愿在此時離開。” 袁紹堅定地搖搖頭。 他以前也不是沒有被朝廷征辟過,但當時在給母親守孝,不得不拒絕征辟。 如今倒是想往上爬,可與黨人為友,導致被宦官排斥,正常的升遷機會已經斷絕,只能從何進那想辦法。 要知道,東漢歷史是外戚與宦官輪流掌權。 如此反復更迭,權力交錯。 當時很多士人都喜歡依附外戚,而不愿意依附宦官,比如竇武李膺劉淑等人就是典型的例子。 桓帝靈帝時是宦官掌權的時候,按照權利更迭,下次也該輪到外戚。 而如今黨人多依附于何進,袁紹與黨人交往極其過密,為了贏取名望,也為了以后何進掌權的時候能夠得到晉升,袁紹才不愿意在這個節骨眼離開。 “你真的不愿去?” 袁隗不太高興。 袁紹想了想,答道:“我蒙大將軍看重,每日跟隨左右。如果叔父一定要我去的話,得讓我去問問大將軍的意見。” 提起何進,袁隗臉色緩和下來,點點頭:“如此,那便依你,你去找大將軍談談吧。” “那我去了。” 袁紹倒退著出去,叔父的話雖然有道理,可他從來是個堅持主見的人。 像以前叔父袁隗就斥責自己,不要再跟黨人交往,這樣會給袁家帶來滅門之禍,甚至自己也差點被趕出袁家。 但即便如此,袁紹也是堅持己見,可知他是一個有想法的人。 如果陳暮知道這件事的話,一定會感嘆自己失算了。 誰說袁紹色厲而膽薄,好謀而無斷,干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義的? 人家明明十分果斷嘛。 這一點上,其實就有點刻板印象。 袁紹早期還是很厲害的,比如袁隗曾經不許他與黨人結交,袁紹堅持己見。 后來何進殺宦官十分猶豫,袁紹也是非常堅定地勸何進要果斷一些。 包括在何進被殺之后,袁紹亦是第一個帶兵沖進皇宮誅殺宦官。 而面對董卓強權,他也是敢于站出來正面硬剛,雖然差點被董卓殺了,卻也見其膽魄。 要是沒有真本事的話,袁紹又怎么可能虎踞冀州? 只是可能到了那個年紀和地位,逐漸改變了性格,開始瞻前顧后,猶猶豫豫而已。 至少年輕的袁紹,確實有雄主之姿。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