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閱讀好。” 這個建議讓大家都很贊同。 不管是素質教育也好,還是不素質教育,閱讀都是教師以及家長們都很喜歡的。 同時。 素質教育也得更好的閱讀。 只有通過大量的閱讀,擴寬學子們的思想眼見,這對于學子的未來也有更為的好處。 “不過,這個閱讀我認為除了大量閱讀一系列經典文學之外,我們也得緊跟當下文化的熱點,我們也要讓我們的學子,我們的學生知道,哪些知識是大眾一直在探討的,又有哪些值得更為全面的研究。” “哈哈哈,李老師,你這是又想向我們推薦陳凡老師吧。” “好吧,我就是想推薦陳凡老師。可惜,陳凡老師大都時候是在直播,如果不是上課的時候不允許大家看直播,我真想每個星期拿一節課的時間讓大家看看陳凡老師的直播視頻。” “陳凡老師的直播確實很有教育意義,包括他正在講的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這也讓我們受益非淺。不過,到底是課堂,還是不要拿出來得好。” “就知道你們這么說。不過,這篇文章,一會我決定對學生們講講。” 一邊說,李老師拿起了教育報。 “哦,李老師,難道教育報今天出了一篇不錯的文章嗎?” “大家來看看這篇叫做《秋水》的文章。”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 一眾老師只是一看。 瞬間。 “我去,教育報今天這是發威了,這么多年,終于有一篇厲害的文章了。” “太棒了,這篇秋水,一會我就拿到課堂上講一下。” “咦,作者莊周,這是誰?” 且不管這里面作者不作者。 當這一篇《秋水》出現之后,一眾中學教師瞬間便發現了這篇文章的經典之處。 這個經典。 不僅僅是文章詞匯寫得好,更為重要的是,這篇文章的思想內涵。 “同學們,今天我們欣賞一篇全新的文章《秋水》……” 各個老師拿到這篇文章,然后全篇抄到黑板上:“這篇文章是什么意思呢?暫時我不說,大家先跟著我讀三遍。讀完三遍之后,大家再背誦,明天我再跟大家講解這篇文章是什么意思。” 有的時候,詩詞并不需要一開始就講這首詩是什么意思。 雖然這篇《秋水》不是詩詞,是一篇散文,但他卻有詩詞一樣的美感以及意境。 當然。 這一些教師不講,主要是他們現在也還在理解這篇散文的意思。 他們得好好研究一下,要是有什么地方解釋錯了,那可真是會貽笑大方。 “跟我讀: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 《秋水》這篇散文,這是前世必背篇目之一,同時也是莊子代表作之一。 這篇散文不只文章憂美,而且結構嚴密,更為重要的是有著非常強大的說理性。 以之同時。 這篇散文在故事性以及想象力方面,也非常讓人佩服。 所以前世陳凡背這篇文章的時候,比之背孔子的論語都更為感興趣。 因為陳凡覺得。 有的時候,莊周是一個比之孔子都更為可愛的人。 正如這篇《秋水》。 看一看這位叫“河伯”的朋友,他以為天下間最好的都歸于他了。于是,他順流來到了北海。可是,看到北海之后,他才發現,自己竟然渺小的連北海萬分之一,千萬分之一都沒有。 但就算如此,北海仍是無比謙虛的說道:“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今爾出于崖涘,觀于大海,乃知爾丑,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 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吾在于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馬體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 哪怕北海之大,但北海也深深的知道,他也只不過是天地之間的一個小石塊罷了。 由此,北海又再繼續對河伯說道,九州之內,人們都是靠著谷食生存、乘舟車來往,熙熙攘攘,作為每一個人來說,只是所有的人之中的一分子而已。個人與萬物相比,不就像馬身上的一根毫毛嗎?五帝所禪讓的,三王所爭奪的,仁人所憂慮的,仕士所操勞的,也不過是像一根毫毛罷了! 這是從認識論出發。 當你認識這個世界越多,對于這個世界越了解,你就會越為的謙虛,越是知道自己的渺小。 當你感覺到自己越為的渺小,你的思想,你的眼界,你的行動方式都會變改。 “這篇《秋水》寫得太好了。” “請問,莊周先生是誰,拜讀了他的文章,讓我受益非淺。” “喜歡這篇秋水,當天晚上我就讀給了女兒聽,我女兒還全篇背誦了出來。同時,這篇文章對于我也是受益良多。” “太開心了,訂教育報多年,這是最近幾年看過的最好的文章。” 漫天的電話,紛紛涌到教育報。 在這當中。 一位關于莊周的“作者”,赫然成名。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