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難怪孟子的思想不被一眾諸侯國的君主所接受。” 孟子講完。 眾人對于儒家為什么在春秋戰國時期不是很得到重用也算是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 這不是說你的學問高,學問好,你就能夠受到重用。 這還得看,你的學問符不符合君主的利益。 如果符合,那么,君主可能就會推行你的思想。 如果不符合。 那么。 有一些君主可能還會善待你,而有一些君主,可能就直接將你給趕出去,甚至殺死。 不過。 在陳凡講著這一系列先秦諸子之時,眾人也漸漸對于諸子百家有了一個更為清晰的認識。 “凡哥,春秋諸子百家,百家齊鳴,當真是太輝煌了。” “是啊,有墨子,有惠子,還有莊子,更有老子,以及現在的孟子。真要說的話,我覺得很多時候,這一些諸子未必不如孔子。” “是的。” 眾人也是點頭。 至于為什么大家對于孔子最為熟悉。 那是因為漢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已。 但這又符合了此前所說。 漢朝當時為什么會選擇儒學,而不選擇其他。 這是因為時代不一樣了。 儒學在春秋戰國可能在爭奪利益的時候表現的不怎么樣,但在漢朝大一統時代,還是有其獨到之處的。 “凡哥,我們想問,除了這一些先賢,還有沒有哪些諸子?” “當然。” 陳凡點頭:“既然說是諸子百家,自然不是一兩家。真要說的話,春秋戰國時期一眾諸子,何止百家。只不過,有一些諸子的文獻沒有流傳下來,也有的因為時間太長了,所以大家也不知道。特別是,有一些諸子本身上他就比較低調,如果他沒有廣招門徒的話,他的思想也很難流傳下來。比如說,有一位叫做列子的先賢。” “列子?” 這一說列子,不少人有了一些印像:“凡哥,好像莊子曾經提到過列子。” “是的。” 陳凡繼續說道:“莊子提到過列子御風,說是列子能夠御風而行,這說得有一些夸張。列子與莊子一樣,同樣也是人,也不可能有什么超能力,只不過他與莊子一樣,也是一位有著非常深厚思想的哲學大師。同時,他也是一位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據說列子寫了八卷書籍,但早已失傳。而如今能夠知道的,而是《列子》一書當中流傳下來的一系列很有意思的故事。比如,我先與大家分享一則在列子當中的《愚公移山》的故事。” 要說先秦諸子當中,陳凡很喜歡莊子,因為莊子寫散文當真是天下第一。 而除了莊子之外,陳凡喜歡的,那就是列子。 列子的文筆自然比不上莊子,但是,列子一書里面的一系列故事,當真是讓人拍案叫絕。 比如陳凡所說的《愚公移山》。 “從前有一個叫做愚公的,他的門前有太行,王屋兩大高山。這兩大高山連綿七百多里,阻礙著大家的出行。于是愚公就想,我何不將這兩座大山挖開。雖然這看起來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但是,愚公還是無比的執著,他帶著自己的兒孫夜以繼日的挖掘。隔壁有個七八歲的小男孩,看到愚公挖山,也蹦蹦跳跳過來幫忙。” “河曲有一位非常聰明的人就嘲笑愚公,說是你們這點人,哪能挖得了大山。愚公聽后就說,你還說是這里最為聰明的人,我看你還不如那位七八歲的小朋友。承如你所說,雖然看起來我這把年紀,不可能將這山挖開。但是,我還有我的兒子,我兒子又生兒子。孫子又生兒子,孫子的兒子還生兒子。這樣下去,那我的子子孫孫就無窮盡。只要我們一家團結一心,那么,憑著我無窮盡的子孫,那我就能將這兩座大山挖開。后來天帝聽到了愚公的故事,就命令大力神的兩個兒子去背兩座大山。至此,愚公所在的冀州南部直到漢水的北邊,一路暢通無阻。” 這便是愚公移山的故事。 這個故事陳凡前世很小的時候就學過。 不只學過。 哪怕在課本上沒有的時候,老人家也經常講過這個故事。 當然。 這個故事的道理也很簡單,那就是講述堅持不懈,不怕困難的故事。 這樣的一個小故事雖然不見得怎么樣。 但是。 這樣的小故事,一但在小的時候灌輸在你腦海,他能夠影響到無數的人。 …… “愚公移山,這個故事有意思。” “愚公,難怪叫愚公,不過,我喜歡這樣的愚公精神。” “回頭講給自己的兒子聽,相信他聽了這個故事之后,一定對其有著很大的幫助。” 相比之先賢一系列的哲理,這樣的小故事顯然更讓大家通俗易懂。 至于你說。 列子怎么寫這樣的故事,他不應該講一些治國一類的思想策略嗎? 事實上。 陳凡會說。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