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橫行四海的英國并非沒有自己的要害。 只要拿捏住了英國的要害,即使是實力弱小的幕府,也能在談判中取得佳績——而這,正是青登敢于接下這個爛攤子的最大底氣。 青登的這套說辭,便精準地切中了英方的要害。 他很了解英方想要什么、不能舍棄什么。 其一,英國很忌諱法國的搗亂。 其二,英國目前正采用各種手段來遏制露西亞國的發展。 英吉利國與法蘭西國的關系,實在是復雜得可怕。 雙方時常結盟,可彼此間又有著深厚的血仇,光是百年戰爭就打了兩回。 英吉利國對待歐洲大陸的外交政策,始終就沒變過,那就是一心一意地充當攪屎棍,保持歐陸的均勢,絕不讓歐陸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面。 法國興起了,就拉上露國等其他國家去攻擊法國。 露國興起了,就拉上法國等其他國家去攻擊露國。 法國又興起了,就沿照傳統路徑,又雙叒去組建反法同盟。 就這么周而復始。 一來二去之下,以法國、露國為首的歐陸諸國會有多么討厭英國,便不難想象了。 對于能給英國添麻煩的一切事情,法國向來很積極。 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美利堅國的獨立戰爭。 眾所周知,美利堅國的國父根本就不是喬治·華盛頓,而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六。 若無路易十六的賣頭支援,美利堅國能不能打贏獨立戰爭,實在是一個未知數。 一旦與幕府開戰,將會引發法國的下場拆臺——這是英國所深深忌諱的。 在遠東陷入戰爭泥潭……饒是家底厚實的“日不落帝國”,也會對此感到發怵。 至于其二,就更好理解了。 近百年來,露西亞國就像是打雞血了一樣,一直在瘋狂地向東擴張。 18世紀中葉以來,其勢力范圍就已經觸及到了蝦夷地,與幕府產生了爭端。 文化年間(1804-1818),雙方爆發了數場小規模的戰爭,史稱“文化露寇”。 據青登所知,為了遏阻露西亞國的發展,英國一直計劃著在遠東找個“抗露橋頭堡”。 偌大的遠東,適合作為盟友的對象可沒有幾個。 假使將幕府得罪死了,幕府在投靠法國之余,搞不好還會投靠露國,那英方的“在遠東遏阻露方”的計劃,勢必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一念至此,尼爾的眉頭愈鎖愈緊。 ——怪不得幕府會派這個年輕人來收拾殘局……! 尼爾不由得揚起視線,朝青登投去半是不爽、半是敬佩的復雜目光。 眼前的年輕人,并不只是有著奇妙的“力量”而已,他對這個世界……至少對英國的所需所求有著很清晰的認知!有著極不一般的大局觀! 遠非先前的那些連英法二國的關系都不了解的飯桶們所能比擬的! ——嘖……!本以為是趟簡單的差事,現在可真是棘手了啊……! 尼爾強忍住倒抽涼氣的沖動。 實質上,法國的露國的存在,并不是現在最讓他感到焦頭爛額的因素。 最讓他覺得棘手的地方,還得是青登所撂下的“會有至少三分之一的英兵無法回到故鄉”的這一串狠話。 縱使心存傲氣,在親眼見到那根被一刀斬斷的龍骨后,尼爾也不得不認同這一事實:幕府確實是具備反擊的能力! 能夠做到“一刀斷艦”的劍客,哪怕只有一個也能給英軍帶來巨大的麻煩! 雙方真的開戰的話,他們真的會死不少人! 維多利亞女王得到榮譽,他們這些前線人員得到死亡……說實話,尼爾并不具備這么高尚的情操。 尼爾又沉默了好一會兒后,幽幽道: “……閣下,大英帝國的公民受到殘害,我們是絕對不能保持沉默的。” 青登抿了抿唇,眉宇間掠上思索之色。 少頃,他勾起嘴角: “那么……要不這樣吧,我們雙方各退一步。” “你們將軍艦撤出江戶灣,不再來找幕府的麻煩。” “至于薩摩那邊,我們不會插手。” “你們想向薩摩收取多少賠款,都由你們。” “這樣一來,你們也能跟國內有個交代了吧?” ******* ******* 求月票!求推薦票!(豹頭痛哭.jpg) 可惡,豹豹子的作息又變得亂七八糟的……我會盡早恢復回每日6K的更新節奏的!(流淚豹豹頭.jpg) 露西亞國就是毛子,露西亞就是Russia的音譯,為了貼合時代背景,本書一直沿用這個稱呼,所以也就不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