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快!動作快!”
“別磨磨蹭蹭的!”
“這兒、這兒、還有那兒!這幾間倉庫的大米都要運到京都去!”
“巖崎先生!巖崎先生!”
“何事?”
“巖崎先生,從大坂借調來的畜力到了!”
“可算是到了!快將這些畜力送到倉庫那兒去!那兒現在正急缺畜力!”
“是!”
……
隨著戰事迫近,秦津藩上下愈發忙碌,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
有道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兩軍尚未交鋒,可無形的戰爭已經打響!
近日以來,巖崎彌太郎和艾洛蒂雙雙進入“腳不沾地”的忙碌模式。
身為秦津藩財務的兩大支柱,二人全權統籌新選組的后勤工作。
巖崎彌太郎赴一線指揮,艾洛蒂坐鎮財務室。
雖說負責本次作戰的大軍團,是由各支藩軍拼組而成的“聯合軍”,但各個藩國都得自備糧草,幕府是不會幫忙提供物資的——這也算是幕府的傳統藝能了,變著法子坑害諸藩,削弱他們的國力。
因此,青登只要顧好新選組的后勤即可。
艾洛蒂此前為秦津藩建立的“大數據”,這一回派上了大用場!
倉庫里存有多少陳米、新米、草料,都分別放在哪幾座倉庫,一望便知。
只要按著賬簿去查詢物資儲備,就準不會出錯。
將倉庫內的所有物資分門別類,并且準確地登記在冊——這活看著簡單,實質上無比困難。
青登敢打包票:能夠做到這一點的藩國,遍觀全日本也不足五指之數!
承平日久、制度弊端……種種原因相互疊加之下,使得幕府和諸藩都跟草臺班子似的。
在幕府當差這么多年,青登見慣了亂記賬、記假賬等亂象。
以先前那本讓青登無比抓狂的“大津簿”為例,帳簿里充滿了各種不合理的數字,以及倉庫里并不存在的物資。
這種因“糊弄一下就得了”的工作心態而造就的現象,在幕府和諸藩中非常普遍。
得益于艾洛蒂的有能與盡心,秦津藩的財務賬簿非常清晰,一目了然,沒有半絲虛假成分。
清楚明了的賬簿+斷而敢行的行動力=高效的后勤調動!
在艾洛蒂和巖崎彌太郎的精確調度下,一包包大米、一捆捆草料,有條不紊地運出倉庫,裝載上車,送抵京都前線。
從京都到大津的這一路上,到處都能瞧見運送物資的車隊。
規模驚人的運輸車隊鋪滿整條大道,一眼望不到頭,引得路人嘖嘖稱奇。
打從一開始,青登就是以“對抗西國諸藩”的思路來建設藩國。
青登的未雨綢繆,純屬是現實壓力所迫。
畢竟,秦津藩就坐落在日本的正中心、幕府的西部邊疆。
西國諸藩如要打到東國,首當其沖的就是秦津藩。
不滅掉秦津,他們是別想著踏入東國半步。
相對的,幕府若想打到西國,秦津藩就成了無可取代的前沿陣地、后勤樞紐。
坐擁如此重要的戰略位置,由不得青登不去防患未然。
從開墾新田到引進工業,秦津藩的絕大部分建設項目都是圍繞著“提高戰爭潛力”來進行的。
青登將主要精力放在“農業”與“工業”這兩大項目上。
這大半年來,通過引入農業人才、頒布各項政策等一系列手段,秦津藩的農業水平獲得極大發展。
那些被拋荒、遺棄的舊田,已基本恢復生產。
新田的開墾也很順利。
再過個一、兩年的時間,這些新田就能投入使用了。
身為穿越者,青登自然清楚工業的重要性。
只要工業發展起來,即使是以一藩之力單挑整個日本,也不在話下!
秦津藩不僅地勢平坦,而且毗鄰琵琶湖,有非常充足的水源,簡直就是發展工業的不二之地。
然而……青登雖很重視工業,可遺憾的是,工業是一門極復雜的學問。
在葫蘆屋的幫助下,青登以非常良心的價格購入不少先進器械。
就憑秦津藩的體量,搞什么“工業全品類”肯定是死路一條。
秦津藩的特產是茶葉和瓷器——因此,青登根據區位優勢,著力建設三種工廠:茶葉工廠、瓷器工廠與槍炮工廠。
前二者負責賺錢,后者的重要性就不必多言了。
眾所周知,工業可沒有簡單到光靠買入幾臺器械,就能發展起來的程度。
再厲害、再先進的器械,也需要人去操控。
而當今日本恰好就缺乏這種能夠操弄工業器械的先進人才。
于是乎,只能從零開始培養人才了。
可喜的是,相關人才的培養非常順利。
瓷器工廠和茶葉工廠暫且不提,槍炮工廠的發展最為迅猛。
雖還不能自主制造槍炮,但是已經可以自主制作出火藥了!
想必用不了多久,秦津藩的這幾間工廠就能正式投入使用。
怎可惜……它們肯定是趕不上此次的戰爭了。
如此,在青登的悉心指導下,秦津藩的戰爭潛力可謂是與日俱增!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