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科舉余波-《大明:我的姐夫叫朱標》
第(3/3)頁
身為禮部尚書,科舉之事本就是在其管轄范疇之內。
雖然試科舉是太子籠絡天下讀書人的手筆。
但科舉一開,禮部的含權量大大增加,無論是影響力還是地位都水漲船高,平白得了這么大好處,只讓你當嘴替,揣摩好我的心思,替百官出個主意,不過分吧。
要么說李善長能當百官之首呢。
雖說他的能力與當年的劉伯溫不能相比,但這么多年風里來雨里去,論能力的全面,見識廣闊以及揣摩上意,舍得下面皮,劉伯溫未必就能勝他。
聽見朱標的點名發問,李善長只略一思索,便會意的出面道:“太子殿下,臣以為,考生心中有怨,合該安撫,以示圣恩?!?br>
“但試科舉已然結束,除卻被身籍頂替的考生,其他人無有資格補錄再考,否則亦是對大明各省考生的不公?!?br>
“可天下沒有完美無缺之制。”
“臣遂以為,考生心有不忿,何不以其他的方式再行考察,再派國子監祭酒及六部郎中等去往考察,若真有滄海遺珠,大膽舉薦,也不失為一樁佳話?!?br>
見李善長說到了點子上。
朱標兩眼微瞇,也就沒有計較他這番諫言中摻雜的私心。
朝廷推廣市科舉的意圖很明顯,就是漸漸取代裙帶關系嚴重的舉薦制。
而李善長這個方法,顯然是為舉薦制留下了一個后門。
但此刻他也不好一言否決。
“既如此,那就令禮部在應天府中專尋一地,布告天下讀書人,準予在此地議政議學,不因言獲罪,由國子監及禮部聯合經營。”
“但,大明務實。”
“議政也好,議學也罷,不倡導空談之風?!?br>
說著,朱標作沉思狀。
揣摩了一會,才像是替李善長拾遺補缺道:“往后每月,禮部,國子監可準備些考題預覽,朝廷也會專門篩選些不涉機密的六部時政政令問政于此,每旬更換考題?!?br>
“考生自愿參考?!?br>
“每三月,集召每旬考生頭三甲,開一場辯賽,最終三甲,頭甲可入國子監,或同試科舉中榜考生。”
“其余二甲三甲,可入國子監旁聽?!?br>
“諸卿以為如何?”
“殿下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