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不過此刻,哪怕僅有30%的最終效率,陳岳也絲毫沒有感到失望。沒辦法,等離子環那里,木星的羊毛基本上等于無窮無盡,怎么薅都薅不完。且,取電站這玩意兒基本上等于一次投資終生受用,效率低怎么了?多造一些不就完了,陳岳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工程能力。 于是,總裝機容量高達一號取電站十倍的二號取電站工程立刻上馬。在等離子環那里,它平均每小時可以發電16萬度,且它的工藝更先進,總損耗比一號取電站更低,運到木衛五這里,還能留下32%的樣子,便等于木衛五這里每小時便可以得到約5.12萬度電的供應,一年便是4.5億度電! 不僅如此,二號取電站在實現了裝機容量高達一號取電站十倍的前提下,其體積卻僅僅增加了不到四倍。 此刻,陳岳名下木衛五和木衛十四兩顆星球,總計年耗電量已經達到了一萬億度的水平,且還在以平均每年6%的速度高速增長。 按這個耗電量計算,陳岳需要在等離子環那里,建造等同于二號取電站效率的取電站總計2300座,且還要以每年134座的速度增長。 這個數字對于巔峰時期的人類來說,都是一個恐怖到無法想象的數字。但對于陳岳來說則完全無所謂。 對于陳岳來說,在太空之中還是在星球地表建造工廠,其差別不大。還是因為木衛五和木衛十四太小了,發射火箭和飛船太方便。 二號取電站水平的工廠,在星球地表來說只能算是小號的,有的是比它大十倍百倍的工廠。 于是在建造三號取電站之時,基于之前積累的工程經驗,加上對于取電站建造技術的成熟和這段時間的改進,三號取電站直接在二號的水平之上又直接提升了十倍,體積則只增加了三倍不到。 到了三號之后,效率提升的速度開始減慢。四號的性能只達到了三號的1.2倍,體積縮小到了0.8倍。五號又有所提升,只不過提升的更少。 在度過了初期的大步提升之后,陳岳掌握的取電站技術也進入了緩慢迭代提升的情況。 在建造到6號取電站的時候,取電站技術終于成熟穩定。短時間內很難再有大的提升。于是陳岳就此定型,開始以6號取電站為模板,流水線大批量生產。 最新定型的標準型取電站,等離子環那里裝機容量達到了25萬千瓦時,輸送到木衛五或者木衛十四這里,除去一切損耗,最終有效能量留存達到了36%,也即,一個取電站,一年可以為陳岳提供約7.89億度電。只需要約1300個,即可覆蓋陳岳的全部耗電。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