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每一位和克勞斯學習的學生都沉浸在曲目庫拓寬的痛苦中無法自拔。 一個月的時間,背出半個小時音樂會的曲目庫,這個是克勞斯對于本科生的要求。 準確講,應該是一周的時間就要背出來。 一個月四節(jié)課,你需要在第一節(jié)課背出,因為這樣才有足夠的時間來進行修改調整。 而很多的學生沒有辦法完成他的任務,只能痛苦地讓自己的作業(yè)越拖越多,最終只能退學,去考其他的學校。 對于研究生而言,他們則是一個月的時間一個小時的音樂會。 至于傅調這類的博士生,則是沒有具體的要求,只是要求他們盡可能地拓寬他們的曲目庫。 因為學校里本身就有要求,一個學年四次音樂會,三次兩個小時的,以及一次一個小時音樂會加一個小時大師課。 每次所演奏的曲目都需要和之前完全不同,不能偷懶。 所以根本不用克勞斯多說什么,那群博士生自己就眼巴巴地過來和克勞斯上課,提升曲目庫的數量。 而傅調也是在這段時間內接觸了特別多,除了肖邦之外的其他作品。 李斯特的第二號匈牙利狂想曲也在其中。 李斯特,第二號匈牙利狂想曲,升c小調,隨想曲風格的慢板。 此作作于 1847年,獻給泰勒奇(LaszloTeleky)伯爵,這是最著名的一首匈牙利狂想曲,以匈牙利民間舞曲“查爾達什”Csardas為素材,由兩部分組成。 前一部分稱為“拉蘇”Lassan,意思是“緩慢”,是獨舞的音樂。 后一部分稱為“弗利斯卡”,意思是“新鮮”,速度迅急、熱烈,是雙人舞的音樂。該作品采用自由曲式,不受一般樂曲形式的限制。 與此同時,這首作品在鋼琴演奏技巧上有很大的創(chuàng)新。 例如多次運用了鋼琴八度連奏技巧,形象地傳達出匈牙利民間樂器大揚琴的演奏效果。 在現代看起來似乎并不是特別的新奇,畢竟現代音樂已經完全不再局限于使用鋼琴鍵盤去演奏音樂,而是開始直接上手,用手去刮鋼琴的琴弦。 甚至用一些其他的方式,例如砸琴弦,用杯子拉琴弦,用琴弓磨琴弦燈方式,去因造出完全不同感覺的聲音出來。 但是你必須要知道在當時,也就是李斯特那個時間點,使用鋼琴模仿民間樂器的作法,絕對算得上是一個大膽的探索。 李斯特運用這種手法為樂曲增添了不少色彩,也進一步豐富和擴大了鋼琴的表現手段與演奏技巧。 與此同時,因為傅調所需要演奏的作品是來自于李斯特的,而并非是肖邦的。 因此他演奏作品的時候,并不能夠像肖邦那樣優(yōu)雅,他需要更多的釋放自己。 根據當時文獻記載,舒曼評價李斯特的演奏時表示,聽李斯特演奏,必須要看他的姿態(tài)動作,絕對不能讓他藏在幕后演奏,否則有很大一部分詩意就失掉了。 安徒生則是表示,李斯特彈琴是從血液中彈出的音符;是如同被釘在鋼琴上的血流不止;是惡魔死而復生為圣人。 至于那些聽過李斯特演奏的觀眾,他們每一次聽李斯特的演奏,他們都會著重記錄李斯特的動作。 因此在演奏這一首作品的時候,千萬千萬不能夠太過于拘束。 需要讓自己稍微放松一些。 讓自己的情緒隨著音樂一起走。 讓自己的身體,也跟著音樂一起流動。 雖然李斯特的演奏要求并沒有肖邦那么苛刻,很多人對于音樂之中肖邦的感覺要求那么高。 但是最起碼的,你不能夠將李斯特彈成肖邦吧? 況且…… 傅調轉頭看了一眼邊上的沉默的眾人,不由得輕微笑了一下。 況且這樣的現場,正如同自己心中所想的那樣。 沉默,壓抑。 令人不安。 而這樣的現場如果你演奏一些太過于軟弱的作品,必然會受到現場的影響,將音樂之中很多格外重要的東西丟失掉。 所以,他在演奏第一首作品,也就是肖邦《唐璜變奏曲》的時候就已經定下來這一場音樂會的基調。 那就是炫! 炫技的炫! 盡可能地炫技,盡可能地去讓音樂炫起來。 千萬不要將自我隱藏。 因為他面對的不是正常普通的音樂廳,而是設計上整體顯得格外壓抑的音樂廳。 他不能隨波逐流,他必須用力去抗爭,去對抗這一份壓抑。 所以…… 炫技起來吧! 用自己的全部力量。 傅調深深吸了一口氣后,對著周圍還在注視著他的觀眾輕聲道。 “Liszt's Hungarian Rhapsody No. 2”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二號。” 話音落下,他的手指抬起。 帶著眾人驚訝,驚喜,激動的情緒,在空中微微停留片刻后,無比輕松地落在了鋼琴之上。 演奏出輕微的兩聲單音。 正如同那年,打開了郎良月古典音樂世界大門的湯姆貓一般。 敲開了觀眾的心房。 (本章完)